山西洪洞县槐花移民出了几个姓?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3 17:26

在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移民活动。这些移民离开家乡去外地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当时的政策安排,或者其他原因。在各种移民中,洪洞县的槐树应该很多人都听说过。明朝时期,这里移民很多,大约有1230个姓氏从这里走出。那么你

知道这些姓是什么吗?里面有你的姓吗?

1.槐树移民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恢复,又发生了"京南之战"四年战乱加剧了中原的荒凉局面,所以还是有从永乐迁人的举动。

朱元璋死后,文健继承了王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他采用了"切弗朗西斯科"措施,燕王朱迪以杀北京汉奸的名义从北京进入南京。他遍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与政府军反复交战达四年之久。这就是所谓的"王艳横扫平板电脑"。当时,一些地区的人民组织了自己的武装,拒绝抵抗燕王的军队,这反映了人民希望安居乐业和恢复生产的愿望。

据《明史》记载,战争期间,燕军劫掠屠杀十分严重,如"燕军劫掠之,顺德,广平,大明"。(《明太祖龚敏传》)在镇鼎"斩首三万兵卒"、白沟河战役、燕王"成千上万的人被斩首并被纵火淹死"。(明史传)朱迪胜利后,中原人民自动帮助政府军队对抗燕军,他们杀死忠于文健的军队和人民。据冀鲁豫的一些家谱记载,闫冰所到之处,村城成了集市,王艳打到冀鲁豫交界处时,遭到了地方武装的袭击"十八村联谊会"反抗,太子无标取南京,太子杀了当地百姓后,只剩下狐狸和刘两家。据山东临清县某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严用兵难。写的时候,南军追击,南军由南向北打,北军败军由北向南犯,思之,或杀之。

所以荆南之战加剧了中原的荒凉局面,百姓或杀或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另一个原因。元朝末年,中原饥荒大乱,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中原之乱和各种灾害、疫情很少传到山西,山西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与周边省份相比,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富裕。袁满钟繇在《河中筑城(周浦)》一书中说:今天下劫火/克洛克——虽是封建文人的恭维,但也说明晋东带相对稳定,邻省流民流入山西,使晋南人口在洪武十四年密集。河南人口189.1万多,河北189.3万多,山西4030450,是河北和河南人口的总和。

2.槐花有几个姓?

洪通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陕西省洪洞县,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寻根"还有"祖先崇拜"2008年,槐花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唯一的祭祀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分为"移民历史遗迹"、"祭祖活动区"、"民俗旅游区"还有"汾河生态区"纪念碑亭、二三代槐花、千年槐根、祠堂、广济寺、石井楼、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园等四大主题区60余处风景人文景点。

从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近50年间,槐树下有18次大规模的官方移民,主要迁徙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600年的迁徙繁衍,世界各地都有中国移民的后代。洪洞槐树寻根祖庭早已深入华夏子孙的心中,被奉为"Home ",名为"Zu ",as "Root "。

明洪武、永乐年间的大迁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都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历时50年,涉及1230个姓氏,数以亿计的移民后裔从这里迁徙到各地。

2019年3月29日,与"敬祖孝顺中华"第29届洪洞槐树文化节开幕。文化节期间,第29届洪洞槐树文化节开幕式、“洪洞槐树寻根”启动仪式、第12届洪洞名小吃节、传统戏曲表演、第29届洪洞槐树文化节寻根祭祖仪式、移民路复通等活动相继举行。

3.移民人数

洪洞槐树移民: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到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有十余次大规模移民,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移民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但经学者反复考证,洪武、永乐两代有17次。简单的情况是:

洪武六年(1373年),从山西正定府、河北省移民到安徽凤阳垦荒。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从山西、正定移民到凤阳垦荒。因为是冬天,政府给移民发棉衣过冬。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从山西招募两万四千人参军,然后全部复员为普通百姓,就地安置耕种土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选"田少丁多"或一家无地,迁居张德、正定、临清、贵德、太康等地耕种种子。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钦州市民张从正等116户自愿迁出开荒,户部给予奖励,让他们回钦州招募居民。

同年同月,后军总司令朱融向朝廷奏报,从山西迁到大明、广平、东昌的百姓,共分得土地二万六千顷。

同年11月,军长李恪奉命将山西人移至张德、卫辉、贵德、临清、东昌等地种植桑枣,开垦土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盛丰、傅有德、常胜等入陕招人参军,设卫生所十六所。关于平阳府选9卫,太原、辽、秦、汾选7卫,各5600人,共计9万余人。

同年12月,朝廷命后军军长李恪、徐立赴陕招募移民598人,分别迁入张德、卫辉、广平、大明、东昌、开封、怀庆。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有2.66万忠臣,前往塞北筑城开荒。

文健四年(1402年),户部核定太原、平阳、泽、鲁、辽、汾、秦,"丁多天少"还有"没有土地的家",迁到北平府、州、县。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太原、平阳、泽、鲁、辽、汾、秦移民一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又从上述地区移民一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的县官李茂等214户愿意进京为民服务,户部给了他们安家费。

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朝廷命户部从山西平阳、鲁泽、山东登莱招募五千户,到北京上林苑放牧种植。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禹州、广陵等州县向朝廷申请许可,前往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州县为民,依法耕种土地,缴纳赋税,并由政府给予奖励和资助。

综上所述,明朝初年,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山西移民共17次,每次都有数百户甚至数万户,前后人数达100多万。回顾中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发现汉朝仅限于开垦土地和守卫边境,没有形成全国性规模;三国分一方,各散各耕;唐朝移民定居兴盛,安史之乱后荒废。宋代重文轻武,耕田盛衰。到了元朝,全国繁荣昌盛,但很快天下大乱。因此,明初的山西移民是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