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的意义是什么?(后母戊鼎记录了什么)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3 14:26

说到后妈吴丁,其实这个东西的意义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说这个其实比较简单?这位后妈武丁被誉为国宝,可见其意义有多么非凡。最近也有很多人说,后妈吴丁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继续分析这些问题,揭秘!

《司母戊鼎》是中国殷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

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非常复杂。根据铸造痕迹观察,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造的。共有8个陶器模型用于鼎身,3个陶器模型用于每个鼎脚,4个陶器模型用于底部和容器内部。鼎耳在鼎身铸造后铸造。铸造这个鼎需要1000多公斤的金属原料。而且制作这么大规模的物件过程中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如成型泥模、临摹陶模、一起浇注等,同时还必须配备大型熔化炉。后母武丁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晚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了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商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后妈武丁——郭波镇馆之宝

后母吴丁(原名司母戊丁),又名后母吴大方丁、后母吴芳丁。原作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这是商朝的或祖甲为祭祀他的母亲吴而做的。它是商周青铜文化的杰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妈武丁是用"后妈e "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耳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鼎身布满雷纹,四周雕有蟠龙、饕餮纹,体现了我国青铜铸造的超高技术和艺术水平。

1939年3月,河南安阳吴官村吴佩文的叔弟吴希增正在野外探宝。探头到13米的时候,他碰到了硬硬的东西,挖出来一看,头上有铜锈。当天晚上,他们找了十七八个人开始夜间挖掘。为了防止日本人发现,他们用原土封住了洞口,直到天亮。第二天晚上,挖掘队扩大到40多名村民,连续挖了三个晚上。一个锈迹斑斑的庞然大物被抬了上来,这就是后母武丁,一个震惊后世的青铜国宝。

早在1937年11月,安阳就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继母吴大芳丁出土后,偷偷运回村里,暂时埋在吴佩文的院子里,用柴火伪装。但很快有人泄露了消息,并报告给了当时驻扎在东营机场的日本警卫队长黑田。黑田很快就来到了吴佩文家,绕着三脚架嘟囔着"宝藏!宝藏!"当时的大定落入了侵华日军的眼中。

日本人走后,吴佩文的心提了起来,如果留着鼎,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经过一番讨论,他们找到了北平的大古董商小"看货",打算卖掉。小印青来了以后,出20万,但要求把大锅分成几大块包装。据记载,农民真的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用钢锯和大锤来分大锅。虽然被20万大洋诱惑,但毕竟越砸越心虚。吴佩文不让大家再砸了。大家团结一心,决心保护大定。

之后,日本人派兵到村里寻宝。100多名日本士兵第一次把吴家大院翻了个底朝天。此时大定被村民埋在地下,日军终于无功而返。日本人走后,吴佩文把大定搬到了自家马厩的地下。第二次,日军来了三辆大卡车,一进村就架起了机枪。吴佩文急忙检查马厩的伪装,洒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他在村子外面呆到天黑。吴佩文听到了日军撤退的哨声。他立即跑回家,直奔西屋马厩。谢天谢地,大定还在。吴佩文叹了口气"大炉有灵,天助我。"

之后,吴佩文花20元从古董商处买了一件假青铜器,藏在自己的炕洞里。不久,日本兵和伪军又进村,冲到吴家后院,掀开吴佩文睡的炕,抢走了假青铜器。但因为日本人还在盯着吴佩文的行踪,所以还会继续搜捕他。为了保护大定的安全,吴佩文将大定的秘密托付给哥哥,远离家乡避难,直到抗战胜利回到安阳。为了保护国宝,吴佩文等村民在吴家大院内三次迁葬,最终葬于吴家大院东房,避免被侵华日军掠夺。直到抗战胜利。

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政府成员"陈神怡"打听大定下落,劝吴佩文等人交给官府。时任安阳县文物保护委员会主任的陈和时任国民政府安阳县县长的姚,带领一批警察从大院东厅挖出了大定。这件事当时刊登在民生日报上:"7月11日夜,在警备部队X部的协助下,派了一队人到村里,挖了一夜的古炉。12日上午,古炉用马车运到县城,存放在古委。"本文中"古炉"也就是后妈武丁。

由前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发起的国立中央博物馆(现为南京博物馆),收藏了全国一级珍品约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后妈吴鼎。

1948年,大鼎首次在首都南京展出。据记载,蒋介石亲临,大定轰动了整个南京。

1949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省时,本来是打算把大定运到台湾省的。但由于重量太大,大鼎滞留在南京机场,后来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后妈吴鼎从南京调到北京,成为镇馆之宝,一直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它已经成为郭波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