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自古就有文人相轻?为什么互相看不起?(为什么文人会那么多情)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3 10:13

很多人可能听过文人相轻的说法,意思是文人相轻。很多人想象可能是文人之间非常和谐的生活状态。毕竟大家都是知识分子,思想水平比较高。所以,和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应该是很会欣赏的。毕竟有句话叫英雄惜英雄。但其实真正的文人自古以来都

是看不起对方的。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文人相轻?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

1.文人相轻在哪里?

曹丕曾在《典论杂文》中指出:"自古文人相轻"。

这个挺有意思的。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文人"。"文人"“论衡”一词是东汉王充明确定义的,"依其意,得其句失其句,记其书以上者,或立论接章者,为学者。"

也就是说,能够理解古书的含义,灵活引用古书的词句,写一本书来记,或者提出见解和意见,连写一章的人,才可以称为文人学者。

曹丕提出"文人相轻"在这个观点之后,紧接着是一个例子,

傅义之与班固关系密切,但个子小,且优于弟弟:"吴中以能书为兰台史,所以停不下来。"

傅毅和班固同样有才华,但班固看不起傅毅,对他的弟弟班超说"傅毅创造兰台的历史只是因为他能写文章。你看他写的又臭又长。"吴中是傅毅的字;兰台·石林是东汉时期负责校勘古籍的官员。

当然,这里曹丕没有说傅毅对班固的态度(不突出"阶段"),可以算是他逻辑上的一个漏洞,但我觉得这个漏洞并不能掩盖于。

因为那时,曹丕用当时的文人举了一个更恰当的例子,"今天的文人:陆的孔居,广陵的陈张,的王参,北海的徐干围场,的,汝南的杨颖的德联,东平的刘真,司的七子...也很难说服对方!"

孔融、陈琳、王灿、徐干、阮瑀、杨颖、刘震是当时叶任侠集团中的著名人物"建安七子"。(曹丕的字是大家名字前的籍贯,名字后的字。他们很难相互信服。

2.为什么学者们普遍互相不服气?

根据曹丕给出的推论:"夫人善于自我观察,但文学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少能准备好,所以她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曹丕认为,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创作特点。一个作家往往只擅长一种风格,很难做到各种风格,但他们喜欢利用自己的长处,攻击别人的短处。

曹丕说的是文人相轻的一个原因,但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以来"但他用傅毅和班固作为东汉的例子,这与曹丕的时代非常接近。事实上,"文人相轻"主要发生在东汉以后,魏晋时期愈演愈烈。

尧舜禹时代不应该存在"文人相轻"众所周知,那是一个连象征最高权力的王座都要让位的时代。到时候,不管怎么样"人",大概能相处得很融洽。

春秋战国以后,上流社会流行在家养"史",主要是文人。因为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所以有互相排斥的事情发生。但这种互相鄙视,大多不是文采所致,更像是同事之间互相作弄。

而且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也没有纯粹的"文学",当时"文学",往往依附于哲学,通常是各种理论的载体。

秦短暂的一生,加上其他复杂的原因,仍然没有形成大面积的"文人"群,所谓"秦始皇不识字",很少有"文人相轻"现象。

到了西汉,纸出现了(大约公元105年)。在动植物的皮上或动物的骨头上写字早已被时代淘汰,简书笨重,帛书昂贵。纸的发明是人们写作的一大解放。并且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兴盛,以辞赋为代表的文学在空之前就开始兴盛。

但是,这个时期的论文还是很粗糙的。到了魏晋时期,纸又软又便宜,光滑美观,省时省力。另外,魏晋一直被认为"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文人有意识地追求文学的审美性和纯洁性。

何时"文学自觉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到来,文人增多,围绕文学的各种问题浮出水面,其中,"文人相轻"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为什么优秀的学者互不相让?除了曹丕说有些学者喜欢拿自己擅长的和别人不擅长的比较之外,我们很容易认为,判断文章的优劣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固定的、完全公平的标准。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侠里的人很容易互相较劲。没有分不清的打架。如果打一场不行,那就打两场,直到有一方服气为止。

不仅仅是武术领域,管仲提出的"士农工商"各个等级也很容易区分:军士看谁杀敌多,农夫看耕种质量,工人比较产量,商人比较赚钱。("史"一个军士,不是一个学者。)

而学者则产生思想,思想是一种精神产品。物质形式(纸张或其他材料)只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但思想具有超时空性和永久性的特征。

3.艺术和思想的不确定性是"文人相轻"主要原因之一

用真名赞美韩愈和柳宗元。作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古文运动"两位领导人刘汉在政治观点、文学观点和思想上经常有分歧,甚至有些对立,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他们的友谊。他们是至死不渝的朋友。

天赋高的人往往自视甚高,甚至有些个性"缺陷"这不是意外。甚至,不仅仅是优秀的文人自觉不自觉的鄙视文学圈里的人,即使是稍微有点文采的人,也有一大批骄傲的人。

提到儒家诗教,我们会认为它压抑诗歌的审美功能,重视诗歌的教育功能。这300首诗,大部分都难逃被贴上浓厚封建礼教的标签。例如,他们认为关雎是"美丽皇后的美德"是的。

儒生就不能欣赏文学的审美吗?其实他们看到的是文学审美的一面,给人带来审美的快感,也有很多弊端。

诗歌有鼓舞人心的作用,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作家,而儒家恰恰是要压制这种文学"副作用。。北齐的颜之推甚至认为,文学创作在宣泄一个人的才华时,很容易使人进入一种非常膨胀的状态,人的个性会变得非常浮夸。

严认为"然而,自古以来,学者们都受困于轻",然后举了很多例子,从屈原,宋玉到嵇康,陆机,颜延之,谢灵运,谢朓等人到了他们的现代,都是文学上很有才华,但是人品上很有才华"缺陷"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再者,暗示有才华的皇帝更惨。

颜之推沉思了一下,认为大概是因为文章的功能是抒发感情和精神。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往往会盲目自负,而忽略了对自己节操的磨练。

甚至,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有点文采之后就沾沾自喜了。颜之推说并州有个秀才,会写一些低级的诗。但是有人故意说他写得好,然后他就开始嚣张了。他老婆是个懂事的人,经常劝他低调。他感叹:"我的才华是我老婆力所不及的,更别说其他路人了。"沉浸在想象的天赋里直到死亡。

虽然颜之推的文学观有些偏颇,但不得不说有一定的道理。他把这一观点写进《颜氏家训》,告诫后辈在文章中要谨言慎行,以免狂妄自大,惹祸上身。

一般来说,有才华的人会更容易鄙视别人。事实上,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鄙视自己。准确地说,他们羞于拥有一个"文人"标签。

因为,"文人"身份不是用来吹嘘的。在诗歌、音乐、钢琴、象棋、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都不能成为知识分子自我实现感的来源。

先秦诸子百家以经营天下的理想为毕生追求,写作或演讲只是一种手段。孔子也不例外。孔子本质上是一个政治思想家,教育只是他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文学"它甚至更in "孔子四家"附加的尾翼。

孔子重质轻文,即注重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而忽视语言表达。《论语》中有:"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清新仁厚。""先说你想说的,然后再去做。。孔子重行轻言、重德轻文的立场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代重视经学,文学只是经学的附庸。杨雄说"诗文小道,强夫不做。"汉赋自称有"忠告一百个讽刺"的功效。杨雄本人是著名的词人,但他怀疑辞赋的讽刺功能,认为用辞赋进行讽刺批评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事实上,的确如此。

西汉时期,许多人因擅长辞赋而受到君主的器重,如梅成、司马相如和杨雄。皇帝只重视他们的辞赋,要他们写赋"波兰红叶"政治上不重用。

同时,司马迁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史星历,几乎介于卜筮与祝福之间,被主嘲讽,崇优存之,轻俗。"(《向任安舒报告》)

尤其如此。文人只是供人娱乐,没有社会地位,这和帝王扶植的崇尚卓越之流没什么区别。

到了魏晋六朝的时候,所谓"文学意识"在新的时代,仍然有许多学者表现出对文学和文人的蔑视。当然大部分都是文采很高的人。比如曹植。

曹植认为"赐福小道"。当然,和鲁迅一样,他说"子健大概就是一个不服从论"很多人也认为这是谦虚的语言。

无论如何,曹植能说出这句话,说明这种对文学的轻视在他接触的圈子里是很普遍的,所以曹植自觉不自觉的有轻视文学的论调。

像魏晋这样的乱世,大多数人都是追求政绩的,曹植自己也说过"书法真的被视为功德,被讴歌为君子"是跟风的表现。

只有极少数人像曹丕那样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才华,肯定文学的价值,甚至提出,"盖文章,国家大业,不朽大事。"

即使在后世,鄙视文学,鄙视自己知识分子身份的人也不在少数。初唐"丝姐"其中一个杨炯说,"做百夫长比做学者好"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文人甚至比普通士兵还要糟糕("百夫长"),因为一个百夫长可以驰骋沙场,报效祖国,而一个书生却不行。

到了北宋,王安石更认可他的政治家风度,却羞于做学问。诗歌和散文的成就是"假名",还有"道德"追求的是冒充政治家的王安石。文学只是为了"说教"上菜。如果你能穿越回北宋,遇到王安石,请不要激动地大喊:"王安石,著名作家!"估计王安石会骂你:"你是作家,你全家都是作家。"

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曾喃喃自语道:“什么?十个人中有九个是可鄙的,但没有一个是学者。"他一生都处于贫病交加的状态,天赋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大的好处。

事实上说到这个。不管是"光",或者"自卑",可以归结为一种文化心理——必须承认,在我们的文化中有重"实用"在另一边。

自从先秦诸子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以来,他们开了一个坏头,而且"学习优秀就是做官"这也实际上规范了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读书要有用,有用的表现就是做官。如果你仕途失意,也要靠一个大人物做后盾。

做官与否,官有多大,在中国古代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这样一来,纯粹的文人不仅被别人看不起,也看不起自己。

当思绪回到我的眼前,不仅仅是文人相轻,还有这个"光"现象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很明显,如果你把自己看得太高,你就很容易鄙视别人。

这可以说是一种难以避免的人性。不过,这是可以理解的。从生存的角度来说,自信和勇气往往比客观事实重要得多。

坦白说,我有这种人性的弱点。有办法克服。

穆欣先生有话要说:一个人真诚地赞美和欣赏别人的时候是最幸福的——他在调整自己,发现自己。"

互相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