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和美国在二战后的冷战中有过哪些较量?结局是什么?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3 07:26

二战结束后,美国苏联无疑成为世界上两个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两者中,美国更胜一筹,最终建立了世界"霸权"。由于某些原因,这两个强大的国家在二战结束后开始互相伤害,这段历史被称为"冷战。句号。终于,苏联的解体结束了这近半个世纪"冷战。。

以上是

一个常见的说法"历史结论"还是一种历史常识。然而,边肖需要改变词语和结论来描述这一宏观历史事件。首先,边肖觉得"冷战。替换为"对抗"更能反映基本的历史事实。因为"冷战。这个词主要是从美国遏制苏联的角度来看的。事实上,苏联也曾主动出击,双方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对抗,所以"对抗"更能体现双方的较量。其次,从历史事实来看,两个大国的对抗并没有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其实在那之前苏联就已经放弃了。

这场人类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两个大国的对抗太复杂,发生过太多大事。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对美苏近半个世纪的对抗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美苏对抗态势。其实看似复杂,但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两个大国三轮的较量。

第一轮:美国进攻苏联,苏联疲于应付(二战到60年代末)。

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国际金融和贸易规则的掌控以及全球军事同盟体系,获得了世界霸权国家的地位,成为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在此基础上,美国将其国家战略扩展到全球,企图建立单极秩序。美国将战略重点放在了欧洲和亚太地区。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特别是在二战中发挥了突出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力量,并因此企图在中东欧和苏联周边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霸权体系。这样双方的策略就有了矛盾,对抗就开始了。当然,美苏之间还有其他冲突,但从国家利益和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才是关键。

(一)战后美国陆续出台对苏联的遏制措施,苏联只能跟在后面补救。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

希腊是"恐怖主义的威胁"一旦希腊"秋天"这将对其邻国土耳其造成严重影响。混乱和无序可能会蔓延到整个中东。也会对一些欧洲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灾难性的。

因此,他要求国会拨款帮助希腊和土耳其,并向这两个国家派遣军事人员,监督美国援助的使用。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虽然他在讲话中根本没有提到苏联,但大家都知道,这是美国已经将苏联视为对手和敌人的公开表示,因此被认为是美苏对抗的开始。

面对美国的立场,苏联于同年9月在莫斯科成立了欧洲工人党情报局,以加强东欧国家与苏联的情报交流与合作,同时加速东欧国家政权的建设和加强,以实现更大的统一。然后美国又出了一招。1947年6月,美国提出援助欧洲"马歇尔计划;并很快完成了正式开始援助西欧的相关程序。为了防止东欧国家受到影响,苏联于1949年1月成立了欧洲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49年9月,美国再次大动作组建北约政治军事组织,后来又把西德拉进来,直接威胁到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安全。所以苏联在1955年成立了华约组织来回应这种压制。

可见,就在美苏对抗开始后,美国步步紧逼苏联,苏联采取了被动的策略,只能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来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而且措施明显不如美国有效。

(2)两次"柏林危机。苏联在与美国的对抗中失败了。

1948年6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其控制下的德国西部占领区进行货币改革,企图在经济上分割德国。苏联则针锋相对,宣布切断西德到西柏林的所有水路交通,还切断了西柏林的电力供应。苏联这样做是想迫使西方国家放弃货币改革。但是,美国表达了不屈服于苏联压力的坚定决心。

美国积极行动,以空 transport的方式保证西柏林的物资供应,同时采取反封锁措施,联合其他西欧列强封锁了通往东德的交通,沉重打击了苏联,尤其是东欧其他国家。斯大林于1949年1月发出妥协电报。所以危机最终以苏联的失败而告终。

自东西德对峙开始,美国就一直利用西柏林在东德从事间谍和破坏活动,导致东德政局不稳,大批民众逃往西柏林。1961年,苏联提出最迟在6个月内解决德国统一问题,否则西柏林将被宣布为自由城市"它和西德之间的交通将由东德解决"。肯尼迪对此坚决反对。于是,双方在东、西柏林增加兵力和军费,同时以核试验相威胁,很可能引发战争。但在1961年10月,赫鲁晓夫宣布不会在最后期限(12月31日)解决德国问题。事实上,苏联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与美国的对抗是失败的。

(C)古巴导弹危机充分暴露了苏联不足以对抗美国。

1962年,苏联与古巴达成建立军事基地的秘密协议,于是在当年9月,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大量导弹和发射装置以及大量军事人员。苏联想在美国的后院埋一颗炸弹,以便在美苏对抗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但是,很快就被美国发现了。肯尼迪总统立即作出反应,部署大量陆海空部队封锁古巴,包括8艘航母在内的90艘军舰,以及2万多海军和68个空中队,对古巴进行了打击。规模不亚于大规模作战行动。这样的战斗显示了美国的强大实力和美国坚决对抗苏联的决心。此外,美国还严格检查来自苏联和其他国家的船只。

面对美国的压力,苏联先是顽强抵抗,态度强硬,坚决拒绝美国要求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和军事人员。双方剑拔弩张,甚至以核武器为筹码。整个世界正处于核战争的边缘。然而,最后赫鲁晓夫妥协了。面对美国的恐吓,他知道自己无法与美国抗衡,苏联无论是常规海军空军事力量还是核力量都不是美国的对手,所以最终以苏联让步,满足美国的要求结束了这场较量。

所以从以上三个事件可以看出,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苏对抗依然激烈,尤其是两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一时期,苏联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都远不是美国的对手。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对苏联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即使苏联主动挑战美国,最终也陷入了防御态势。美国牢牢掌握了对抗的主动权,后者只能应付。美国处于绝对优势的进攻态势位置,而苏联则处于守势。

在这个时期,苏联处于弱势地位。20世纪50年代初,赫鲁晓夫提出"三和路线"对美政策,主张"和平竞争、和平过渡、和平共处"。

实际上反映了美苏对中苏的防御姿态,希望缓和关系,发展自身实力,以达到与美国争霸的目的。

苏联虽然第一轮就被打败了,但并没有放弃,只是因为实力不如美国,在等待下一轮与美国展开对抗的机会。

二、第二轮:苏联攻美守,苏联发起猛攻,积极扩张(整个70年代)

时间很快就到了70年代,国际政治形势和美苏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两个大国的对峙局面因此逆转。这种扭曲是力量对比的相对变化造成的。

(一)苏联军事实力的增长和"勃列日涅夫主义;

1964年勃列日涅夫继位后,在美国忙于越南战争,尤其是军事领域的同时,大力发展国内经济。甚至在军事装备的很多领域,已经超过了美国的水平。

从1970年到1979年,苏联对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5%-90%,所以可以说苏联是铁了心要和美国竞争。从军费来看,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军费一直超过美国。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失去一切"苏联的军事实力随着不断的投入而迅速增长。

战略核力量是苏联对抗美国的巨大砝码,也是它在古巴导弹危机后总结出来的教训。此外,苏联在常规军事装备方面也发展迅速,赶超美国。为了更直观地了解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军事对比,边肖拍了几张照片。

这说明,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苏联在战略武器方面无法与美国抗衡,所以最后输了。

苏联缩小了与美国在战略武器上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美国。

再来看常规武器对比。不考虑质量,苏联1978年的常规军事实力远超美国。

鉴于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逐渐增长和美国的相对衰弱,苏联领导人在新的对抗阶段到来时提出了新的霸权战略,即"勃列日涅夫主义;。

这种学说吹嘘什么"有限主权论、大国特殊责任论、国际独裁论、国际分工论"实际上是苏联加强对东欧控制,向第三世界重要战略要地扩张的借口。是苏联反击美国的宣言。

(2)美国的相对弱势和"尼克松主义"

就在苏联逐渐壮大的时候,美国出了问题,美国遭遇了二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罢工"。

首先,经济上,六七十年代西方经济格局已经发生变化,美国不再具有绝对主导的经济优势。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和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1970年,两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0.4%,形成了三方经济结构。此外,美国失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美元和金元地位。再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国的经济压力不小。

其次,军事上,不仅苏联迎头赶上,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也是自给自足。

政治上,原来的盟友倾向于独立自主。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日本的独立外交倾向不断加强。美国不得不忙于这一系列的变化。

因此,在这一系列相对弱势的情况下,美国在70年代到来之际宣布了新的战略,即"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于1969年7月在关岛阐述了这一政策。1970年,他在国会的演讲中阐述了美国的新全球战略。放"实力、伙伴关系和谈判"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那就是所谓:从实力出发,通过谈判稳住苏联。通过伙伴关系,我们将承认西欧和日本作为平等盟友的地位,并联合它们来牵制苏联。为了确保美国的霸权。

尼克松主义实质上反映了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先前的"因为进入70年代后实力相对下降。傲慢"美国的霸权战略企图以全球收缩战略换取美国喘息的机会。

(3)苏联在与美国缓和的同时积极进攻,美国力不从心。

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下,苏联制定了如下扩张战略,对美国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经济战略为支撑,军事战略为核心,缓和战略为辅助。以欧洲为中心,在中东,非洲为了争夺战略要地和资源喝洋通道,走了弯路。以打破美国的战略布局为目标,夺取美国的战略优势。

第二轮的对抗比较特殊。整个世界充满危机和不安因素,美苏较量激烈。但是国家关系表上反映出来的是,世界和平,美苏关系好像很好。这是因为在这一轮较量中,苏联打出了两张牌。

一方面,它对美国和西欧实施和平战略。这期间,我们看到的西欧和大国之间是一片和平的景象。美国总统访问苏联,东西德和解,西德与东欧建交等等。实际上,这是苏联试图迷惑欧洲,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苏联在侧翼地区展开了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与埃及、印度、伊拉克等12个亚非拉国家签订条约,扩大势力范围;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大量军事援助;插手非洲内战,打代理人战争等等。苏联一直在挖美国的墙角。甚至在1979年,不顾全世界的反对,派兵10万入侵阿富汗,是这一轮苏联争霸的高潮。

总之,在整个70年代,苏联在欧美的侧翼地区积极扩张,对美国造成了很大的战略压力。美国由于自身原因只能处于守势,不能有太大作为。

3、第三轮:美国进攻苏联,苏联最终承认失败(80年代)。

(A)美国转守为攻,制定了针对苏联的强硬措施。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复苏。1981年里根当选总统,经济改革很有成效。美国经济在1983年开始好转。这一次,他要出大招,与苏联做最后的对决。

里根决定扭转苏联自70年代以来对美国的进攻,保卫美国,同时努力实现对苏联各方面的压倒性态势。所以按照这样的逻辑反苏,他出招了。

里根的对策主要包括:第一,扩充军备,对抗苏联。从1981年到1985年,美国的军费开支超过了苏联,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常规力量的建设,以前被忽视的,现在应该加强,建立攻防兼备的军事体系,以应对苏联来自任何一方的进攻。

第二,在裁军谈判中,我们不是一味地向苏联让步,而是软硬兼施。通过实力实现和平",迫使苏联让步。

第三,协调与西欧盟国的关系,部署导弹加强对西欧防务的控制,威慑苏联。

第四,发动低烈度战争,用武力排挤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势力。1983年入侵美国格林纳达就是一个例子。

更重要的是,为了与苏联长期对抗,确保美国及其盟友在可能发生的战争中的安全。里根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美国想打破美苏之间的核平衡,用高科技推动美国各方面的发展,同时拖垮苏联。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不同于以往,它超越了势力范围的争夺,是更广泛的遏制。以前是防守遏制,他是进攻遏制。

可以看出,第三轮是美国发起的,美苏攻守态势再次发生变化。

(2)苏联无力抵御美国,最终放弃。

到了80年代,苏联吃不消了。近十年来,苏联扩张很大,经济实力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二,但军费却连续十一年超过美国。可以说为了对抗美国,已经花了不少钱。与此同时,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矛盾越来越多,阵营不稳。特别是它在各地的扩张,引起了很多国家的不满和孤立。此时,苏联已是山穷水尽。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僵化体制的弊端严重暴露,大量财政投入无休止地反对美国,而继任的两位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仍然反对美国。苏联正处于末日的边缘。

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戈尔巴乔夫。与以往其他苏联领导人不同的是,他直接给苏联下了猛药,突然转身不打了,大谈"改革与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突然转而主张"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民主化、非军事化和人性化"等一下。积极缓和与西方的关系,主动裁减军备,主动向西方靠拢。事实上,这已经表明苏联放弃了与美国的对抗。苏联准备对美国和西方做出一切让步,直到美国原谅它。

此后,苏联始终按照美国的部署行事,在东欧巨变和德国统一等核心问题上采取不断让步的态度。

这一切都说明苏联已经放弃了,取得了对美国的最后胜利,等待苏联的只有死亡。

4.摘要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美苏近半个世纪的对抗中,双方打了三轮。第一轮周期最长,美国主动进攻,苏联处于守势。第二轮持续了十年左右,苏联以与美国缓和为借口在周边扩张,给美国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美国处于守势。最后一个阶段周期最短,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全面对抗苏联。但是这个时候苏联已经无力对抗美国了,它放弃了,再也无力对抗美国了。最后它放弃了,走向"历史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