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首都不能设在江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3 07:13

首都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重中之重,意义重大,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是一个国家"心"。在中国历史上,Xi、南京、洛阳、北京等城市经常被设为国家首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是,在这些古都中,南京是很特殊的,因为只要政权在这里建立,似乎朝代的

寿命都很短,就像、、陈、梁、宋、齐等。,这一切都在历史中匆匆流逝。即使到了后来的民国,我也摆脱不了这种命运。

1912年,清末溥仪皇帝正式退位,封建王朝的历史正式结束。然而,此时除了中国的未来如何走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新首都应该建立在哪里?

1.民国初年的建都理论。

1912年的第一次建都叛乱。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开创了新局面。此时,孙中山等人主张将都城设在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他们认为这里有很多优势,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政治并不明朗,金陵是一个极其可靠的地方。

关于孙中山等人建都金陵的主张,章太炎在1912年初上书南京元老院,列举了建都金陵的五恶。他主张建都北京,如果迁都金陵,广袤的北方将失去作为文化、政治、经济中心的影响力和统治力,政府"权力不可越过长城"特别是北京,作为旧王朝的首都,政治影响力很大。如果迁都到这里,原来的积累也会化为乌有,这是一种危害。文化的影响小于"就是把北方人变成蒙古",是第二种伤害。如果袁被迫南迁,日俄乘机入侵东北,中原就要失势,国家就要分崩离析,三害相权取其轻。朝廷南来,蒙古诸王相拥,南北分裂,四害。如果政府和大使馆南迁,花费很大,人民的钱也花光了,这是五害。上面说的五害一针见血,但当时的民国政府并不在意,依然选择南京作为首都。

但是,作为后来者,章太炎说的全是事实。后来蒙古分裂,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南京国民政府很大程度上束手无策。

1927年5月,张其昀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中国首都的问题》。他在文章中提到北京官员腐败,难返。人文和物质资源都不如南京。此外,沙尘暴环境和海上航道的缺乏是不利因素,因此它不适合作为首都。南京有山,有深水,有平原。这里有国际交通的便利和巨大的人文优势,所以是最合适的首都。这种说法有很大的不妥当性。北京和南京的官员、文化等条件其实不相上下,人心难测。在随后的20年里,张其昀发表了几篇论文为南京都城作证。

1927年6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北伐主力和以冯玉祥为首的东伐主力在徐州会师时,冯玉祥首先向蒋介石、吴稚晖等人提出国民政府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这时,知识界开始兴起一场南京与北京的都城之争。

当时的国民党元老吴志辉站出来说话了:"建都南京是丞相的理想,丞相也会把尸体葬在南京...建都南京没有问题。"北方以阎锡山等人为首,认为北京应该是首都。这时候这些政客背后都有很大的政治立场。北京和南京的首都更多的是力量的竞争和对他们未来的计划。

最后政府做了最后的决定,不允许再讨论建都的问题,最后决定建都南京。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南京再次得到了政府的承认。但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在那个时候,似乎一切都是未知数。

从那以后,建设首都的斗争一直在继续。抗战末期,为什么要建都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

2.钱穆主张建都Xi安。

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因战场失利被迫迁都重庆,而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各界人士逐渐开始讨论战后是否还会迁都。

1942年,钱穆撰写了《二战后的新都问题》,从历史依据、逻辑分析、未来展望等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应该是逆势而行,而不是随波逐流。就像个人一样,要努力,不能下滑。中央在南京,全国知识分子和经济力量都集中在东南。西北已经被放弃了,就没办法再增加东南的吸引力了。刚开始是偏瘫,如果不治好,到了之后难免会麻木。如果建立首都Xi安,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可以把知识分子和经济力量吸引到那一边,逐步搬回一部分,这样双方就可以逐步平衡。汉唐开国从东到西那么落后,现在应该从南到北反过来。"

在文章中,他提到了"在这么大的中国,我们不应该特别关注天津、青岛、上海、杭州、福州、广州这些专供外国人吸血的新城市。察哈尔、绥远、宁夏、新疆、青海、西藏、滇西的广大地区也要注意。我们不应该对这些敌人视而不见,视而不见"。

西北有很多文化内涵。如果只考虑东部的问题,必然会忽略一些更现实的问题。中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轻易分割。新疆、西藏等地,这些都是中国的宝贵土地,就像之前的讨论一样,只关注总统的意愿和政局,却忽略了最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国家治理。如何有效管理这些区域,各国首都的设置很重要,不能轻易改变。

关于其迁都西北的想法,钱穆认为上述文章无法表达清楚。在他的新文章中,他提到:"中央是一个国家思想的指导中枢,要放在冷的地方,暴露在外,在大门口,在前面。大脑在哪里,所有的血液就去哪里,所有的神经就在那里汇合。心灵不能放在胸部和腹部的舒适中。太暖是不行的。"

当时,钱穆极力主张迁都Xi安,但未被国民政府采纳。南京当然有它的优势,但不可避免地会留下许多隐患。

再次,首都之战是国民党退出历史舞台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选择。

3.新中国的首都在北京。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选都问题也被提上日程。

当时,毛主席心中有几个城市,包括Xi、开封、洛阳、北平、南京、哈尔滨等等。

王稼祥认为Xi安太偏僻,当时的西北也很贫穷落后,不适合;洛阳和开封都在河南。尽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都曾是首都,但如果你选择这两个城市,你无疑会有一个"水盆"而且到了近代,也是破败不堪,经济相对落后。河南虽然地处中原,但近代的衰落也使其没有资格建立国都。

经过多次选择,最终选择在南京和北京之间。

在建都南京的问题上,很多人说这是当时国民党的根基,很大程度上还是有些旧模式。但共产党人的群众基础主要在北方地区,很多人为了显示与旧政权不同,不愿意去南京。而且当时的南京地处南方,靠近港澳。如果有什么问题,很容易导致很多隐患。

所以最终决定选择北京。

当时的北京保存相对较好,具备政府办公的条件,这对于新政权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而且北京有一定的治理基础和政治影响力。另外,当时东北、华北已经解放,有很好的群众基础。选择北京会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点就是当时北京离苏联比较近,在力量合作上也有一定优势。

北京再次被视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一切都在迎来新的生机。

4.结论

钱穆先生认为不应将都城贬谪到江南,这是有远见的。然而,虽然他选择了南京作为首都,但他忽略了Xi的弱点,即水资源和干燥的环境。而且当时的关中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如果首都建在这里,最初的发展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等待的过程是新中国无法承受的。

北京确实有它的地理优势。400多年前,永乐皇帝拨开人群,选择将明朝的首都迁到北京。也许有许多考虑。只是不知道,如果当时的明朝,继续选择留在南京,会不会也"短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