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能考上进士那么后续还能做什么官呢?(古代中举人能当什么官)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3 06:00

最近很多人都在谈论这个古代官职,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举人之后的问题,就是如果举人没考上这个进士,以后的路怎么走?其实在古代,考上科举的人很多,但是考上进士的很少,所以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没考上进士的举人能做什么?我们一

起来分析一下。

自古以来,只有饿死的秀才,没有饿死的举人。

这是因为秀才和举人的地位完全不同。

可以说,举人已经是科举赢家,但离做官还有一定的距离。

得秀才不容易。

看看秀才就知道,金舟和金范都是考了一辈子才考上秀才的。

洪秀全到了三十多岁还没有成为秀才,这种情况太普遍了。

各个朝代的进士录取率不一样,但是很低,每年大概在45%左右。

自然也可以像高考一样复试,第二年继续考。但是到了新的一年,会有一大批达到科举的男青年可供参考,录取率还是一样,所以你还是很难考上。

一般来说,如果考生多年反复参考,录取率在10%左右。

也就是十个人考很久,一个人可能最终成为秀才。

这个录取率其实很低,和今天的本科录取率差不多。

但是,做学问的也不好。

《儒林外史》中,是个秀才,他的丈夫屠户胡大摇大摆地来祝贺他,说他"一个腐朽、诚实、无用的人"差不多吧。

为什么?

因为秀才实在算不了什么,只能免些税徭役,遇到县令也不能下跪,仅此而已。

只有成就突出,得到学术官员认可的学者,才会成为"苏生",还可以享受政府补贴,政府按月发放粮食。

但普通学者没有任何国家的收入,必须靠自己谋生。

总的来说都是以教书为生,而在古代教书赚不了多少钱,只能勉强糊口。

但是读书人需要花很多钱备考,多出去少挣钱,不划算。

但是举人完全不一样。

举人的录取率甚至更低,约为34%。看似和考中秀才差不多,但既然秀才能得到奖励,都是高水平的秀才,所以竞争其实很多时候都很激烈。

一旦通过考试,就可以先免除自己和家人的大部分赋税和徭役。

古代赋税徭役很重,大大减轻了家庭的压力。

尤其是作为地主家庭的举人,现在享受的好处是巨大的。

一些小地主甚至将他们的土地和农田转让给举人免税,而举人不用花一分钱就能获得许多好处。

光是这点收入就足够养活人了。

此外,一些社会底层的人会致力于抚养他人为奴,以避免徭役。

同时,举人虽然不能像进士一样做官,但实际上离进士也就一步之遥。

再说,即使举人考不上进士,他也可以做官。

每年一个省只有几十个陪审团(清初顺治年间,科举大省广东每次乡试只考九十多个陪审团,乾隆年间改为七十二个),平均每个县不到一个。

有些县城教育比较落后,可能很多年都没有一个举人。

现在你被选上了,你可能会成为一名官员,你会立即成为郡里的乡绅。

而且,就算是做官,虽然起点低,主要是教谕(县教委主任)、县丞(副县长)、布政司(县委秘书长)等低级官职,发展好了还是可以当知府的。

他们说"毁知县"知县是土豪,权力很大。

甚至可以说,举人想做官就做官没问题。

其实即使是级别低的官员,比如焦玉(县教委主任)、贤成(副县长)、首席秘书(县委秘书长),也是很容易赚钱的。

以焦宇(县教委主任)为例。童生通过秀才考试后,需要在简历上登记并盖章。

文人往往在这个时候向神谕行贿,否则未必是文人。

至于县丞(副县长)、首席秘书(县委秘书长),也是实权职位。

县丞虽只有八品,比九品芝麻官略胜一筹,但掌管全县文书档案、仓库、粮马、税务等。这些都是油水多的工作。只要盈利,钱就滚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