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有哪些?是什么样子的?(古代守城攻城经典战役)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3 04:26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战争中,城市的攻防战一直是历代军事战争的重点,因为城市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最密集,资源最丰富,城市往往建在交通要道上。所以只要有战争,就绝对离不开城市的攻防战。因此,围绕如何攻城、守城,各

种攻城器械、守城器械在实战中频繁出现。那么,这些攻守城装备是什么呢?

攻城器械

古代有很多种攻城器械,有攀爬工具、挖掘工具、破坏城墙和城门的工具等。自汉代以来,主要的攻城器械还包括飞桥、云梯、巢车、瞭望车、路车等。

天桥:是保证攻城部队通过城外护城河的一种装备,又称"乔浩"。这个飞桥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两块长木头被钉在上面。为了搬运方便,下面安装了两个木轮,随军队移动。

如果护城河很宽,两个飞桥也可以用转接轴连接起来,形成折叠式飞桥。搬运时,将一部分放在另一部分上面。准备攻城的时候,把上段放下来,放到护城河两边。是一座简易的木桥,非常适合后面的攻城部队冲锋。

梯子:最常见的攻城工具之一,一般由轮子、梯身、挂钩三部分组成。梯子顶端的挂钩可以挂在墙上,轮子一般安装在梯身下面,可以移动。

与战国时期相比,唐代的梯子有了很大的提高。梯子的底架是木制的,下面有六个轮子。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在底盘上,在主梯外加了一个可移动的副梯,顶部有一对卷扬机。攻打城市时,梯子可以沿着城墙自由移动,人们不再需要把它扛在肩上。

在宋代,为了保证推梯者的安全,宋代的梯子还借鉴了唐代梯子的改进经验。梯子的底部被设计成四面有屏蔽的模型,外面用生牛皮加固,这样当人们在棚子里推着大车靠近敌墙时,就能有效地抵挡城墙上方守军的弓箭和飞石。

窝车:是一种专门用来观察驻军情况的观察车。汽车底部装有轮子来推动它。转弯时,用木头竖起两根长柱,每根柱的顶端装一根滑轮轴,滑轮上用绳子拴一个小板房。

板房高约3米,四面有12个观察孔,用生牛皮覆盖,防止守军飞石。房间可以容纳两个人,通过绞盘可以升高几尺,这样在攻城的时候可以随时观察到城内守军。

攻城车:车下有四个轮子,车上装有顶形木架,上面覆盖生牛皮,涂上泥土,以防守军放火。在它的掩护下,可以运送部队,挖沟,填土。

林冲鲁车:古代一种巨型攻城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车。车体高几十英尺,长几十英尺。车厢分五层,每层都有上下的梯子。该车可载数百名士兵,并配有弓箭、剑戟等武器和相应的攻城器械。

攻城的时候,人把车推到城门,车顶可以和城墙平齐。士兵可以通过天桥直接冲到城墙上与守军作战,车下还有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和城门。

这种巨型战车在战斗中并不常见,因为体积庞大,受地形限制,有时很难发挥威力。但只要突然出现,往往会对守城的士兵形成巨大的震慑,从而不战而乱。

除了以上攻城器械,还有其他用来破坏城墙和城门的工具,比如搭车、钩撞等。在古代的攻城战役中,经常会用到各种攻城器械,哪个有效就用哪个。

首诚设备

古代的守城装备包括防止敌人爬城、破坏城墙和城门、挖地道的工具。主要守护器械有车撞、叉杆、飞钩、夜叉滚、听、切石、滚木等。

撞击工具:专门用来撞击梯子的工具。车架上绑有防撞杆,杆的前端固定有铁质物体。当敌人的云梯接近城墙时,推动撞杆将其摧毁或撞毁。

叉杆:它是一种工具,既能抵抗敌人利用梯子爬城,又能杀死爬城的敌人。当敌人的飞梯靠近城墙时,用叉杆前端的十字刃托住飞梯,将其推倒,或者当敌人爬到城墙中间时,用叉杆将飞梯砍倒,用力一推,杆前的十字刃也能杀死多名敌人。

飞钩:有四个尖爪钩,用链子拴着,再用绳子连起来。当敌人冲到城墙下,准备爬梯子登城时,突然扑到敌群中,一次死伤数人。

夜叉节拍:又称"留在这里"这种武器用直径一尺,长一尺多的木头做滚筒,外围密密麻麻地钉着"反须钉"钉头高出木面5英寸,在圆木两端安装两英尺的轮子,然后用铁索连接到绞盘上。

当敌人在大门口聚集时,他们把自己投入敌群中,然后扭动绞盘,绞盘可以连续碾压敌人。

听:一种侦察工具,可以监听敌人是否在挖地道。战国时期首次用于攻防战。

《墨子·北宣篇》记载,守军发现敌人正在挖地道,准备从地下进攻时,立即在城角下的深井里放置一个特制的细筒,在筒口盖上一层薄薄的牛皮,然后让听觉敏锐的人趴在筒上监视敌人的动静。

这种探测方法有一定的科学原理,因为敌人挖隧道的声音从地面传播速度快,声波衰减小,容易与圆柱体发生共振,从而可以据此探测到前敌的位置和距离。据说这样可以听到离城500步内敌人挖地道的声音。

碣石和滚木:石头和圆木都是用来守城的,也是古代最简单的守城工具。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城墙上的守军经常在敌人爬上城墙的时候,用一些普通的大石头和圆木把它们扔下来,以达到打击敌人,减少攻城的目的。

在冷兵器时代,这些攻城器械和守卫器械都在不断升级,但这是主要的。到了明朝,由于火器和火炮的出现,并应用于攻城和守城,许多重型攻城和守城装备逐渐在战场上消失。

明代火器

虽然宋代出现了火箭、火球、蒺藜三种武器,但仍属于火器制造的初级阶段,在战争中没有广泛使用。

直到明朝才出现火器的高峰。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的战争中,就已经高频使用该器。

根据各地出土的洪武时期制作的青铜器来看,明代火器大致是前端有一根细长的直矛管,沿枪嘴边缘有一个箍,再有一个椭圆形的球形火药室。药室后面是矛尾,后面是手柄的矛孔。

器物的广泛使用表明明代火器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但ware也存在加载耗时、射速慢、射击不准等明显缺陷。因此,火铳只能替代部分冷兵器,在明朝军队的装备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后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火器制造技术,并"枪将军",也称为"弘毅坎农"它有枪耳和瞄准工具,可以调节射程。枪身寿命长。大枪重1600公斤,射程可达1.9公里,大概是这种武器的极限了。

1626年,关外宁远之战,守备司令袁崇焕用这个"弘毅坎农"金战败后,努尔哈赤在这场战斗中被炮火击伤,几个月后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