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是哪个朝代的(云冈石窟开凿朝代)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2 23:39

说到云冈石窟,它是一个巨大的石窟,位于中国陕西省大同市。它有252个石窟和51,000多个雕像,代表了5世纪至6世纪北魏时期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布局严谨统一的谭瑶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高峰期的经典杰作。"这是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

云冈石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做出的评价。

1.云冈石窟概述

1.1.塔庙洞(第一洞和第二洞)

东汉分为三国,东晋西晋之后是南北朝,始终战火纷飞。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异族建立的政权。这个名为鲜卑的民族,不仅充分接受了汉文化,而且大力弘扬了从西域传来的佛教信仰,给了战乱动荡年代的人们一种身外的寄托。于是,僧人昙曜邀请北魏的文成帝在当时的北京西郊五洲山开凿了五个石窟。石窟以北魏五帝为原型,正式拉开了流传至今的云冈石窟的舞台帷幕,也将佛教信仰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1.2.佛阁(第五窟)

直到你站在云冈石窟前的那一刻,才真正感受到北魏人对佛教发自内心的信仰和崇拜。绵延一公里的数万尊大大小小的石佛,都经历了岁月的洗染,依然散发着神秘的微笑。云冈石窟的大部分作品完成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尤其是早期"谭瑶五洞"五大洞窟气势磅礴,保留了后世少有的雄伟古朴的西洋风格。中期的石窟大多是北魏逐渐成熟的艺术风格,华丽、繁复、精致、多彩,以精雕细琢的风格清晰地出现在山崖之间。西边的洞窟是云冈晚期的洞窟,是北魏迁都后民间开凿的,但它标志着我国佛教雕塑艺术全面进入中国化、世俗化时代。

1.3.中期开始的双窟(第7窟和第8窟)。

云冈石窟的雕塑艺术直接吸收了印度昆德拉艺术的精华,但又不可避免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秦汉时期的传统雕塑艺术,同时也鲜明地流露出中亚波斯艺术的色彩。总之,云冈石窟展现了中国雕塑艺术逐渐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由此产生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2,真容量巨大,世法难得。

说起云冈石窟,即使是没去过云冈的人,也会马上想到被视为云冈石窟象征的露天大佛。但这座13.7米高的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中最有名的"谭瑶五洞"在五大佛像中,它只能排第四。

"谭瑶五洞"它由第16洞至第20洞组成,位于洞穴群的中部,是云冈发掘最早的洞穴。关于这组洞窟的发掘还有一个故事:文成帝恢复佛教后,一个和尚昙曜来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大通),在鲁豫有文成帝车队。没想到,昙曜的袈裟被皇帝的马咬了,因为"一匹马认识一个好人。文成帝认为这是天赐的和尚,并以礼相待昙曜。昙曜在"在都城西周,开了五个洞天"(舒威史劳志),文成帝同意了,并请他负责这个项目。从460年到465年,昙曜雇佣了一万名工匠在五洲山脚下挖掘了五个石窟,后来人们把这五个石窟称为"谭瑶五洞"。

这五个由普通石头门窗把守的洞穴,居住着五尊顶天立地的巨佛,简直就是五大石雕之巅。五尊巨佛姿态各异:第16窟释迦牟尼像高13.5米,清秀,立于莲花座上;第17窟为弥勒佛坐像,高15.6米。因为它的巨大,这个洞穴很有侵略性。在第18洞,身着袈裟的佛像高15.5米,神态安详。第19窟释迦牟尼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佛像,气势雄伟;第20窟是被誉为云冈石窟杰作的露天大佛。1000多年前辽朝灭亡后,这尊大佛幸运地摆脱了佛国的严格束缚,来到人间。现在他容光焕发地坐在阳光下。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他仍然保持着一张丰满的脸。他深邃的眼神总是那么安详慈祥,宽厚的肩膀托起耷拉的耳朵,外形雄伟,精神非凡。作为五万多尊佛像的代表,他煞费苦心地接待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

据说,昙曜知道没有当时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很难兴盛,所以在塑造主像时,他打破常规,根据北魏以下五帝的形象雕刻了这五个巨像。第16洞的年轻佛像是文成帝的模拟,他当时在位,只有20多岁。更有趣的是,石佛的某些部位嵌有黑色的石头,据说是皇帝身上的痣。为了永久保存这些佛像,昙曜采用了这个巨大的石凿,真是用心良苦。

然而,最大的佛像是第五窟的释迦牟尼坐像。这座大佛高17米,宽15.8米。一只脚长4.6米,中指长2.3米。他可以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同时坐六个人。面对这座石峰似的大佛,你不能不惊叹古代匠人的创造力。"精美的雕刻是世界上最好的。(《舒威石劳志》),这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

3.阴影中的影像移动空幽灵在阴影中飞翔。

云冈石窟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它的气魄,也使人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社会面貌。这51000多尊雕像,无论是16、17米高的巨型雕塑,还是拇指大的微型雕塑,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是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第五窟和第六窟,位于窟群中部,为一组双窟,前有五座四层亭子,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最大的佛像位于第5窟,其两侧排列的佛像按大小顺序排列到位;除此之外,墙顶的飞天在轻盈地舞动,四周墙壁上散落着矮个子的支持者。这种组合似乎象征着皇帝、大臣、百姓之间统治、服从、奴役的等级关系,也表明了北魏统治者神化地位的初衷。

当云冈石窟的发掘接近尾声时,北魏孝文帝进行了著名的"中国化改革"这种变化也可以反映在石窟造像的雕刻上。最早雕刻的露天大佛还保留着鲜卑人左右手服饰的痕迹,而最后诞生的最大佛像雕刻已经换上了南朝士大夫的服饰。这种变化是魏孝文帝改革中服装本土化的形象记录。

被称为云冈"第一个大洞穴"第六窟,洞顶雕有三十三天及各种乘具,其余壁雕有佛、菩萨、罗汉、天妃等。不在洞穴中雕刻,很难找到空 gap。特别是东、西、南三面刻有33个连续的佛教故事,把释迦牟尼从"腋下分娩"、"出城出家"To "佛祖升天"过程非常生动,栩栩如生。比如"出城出家"画面中,王子藏在伞下,生怕别人发现,四神小心翼翼地拿着马蹄铁,生怕晚上走路会引起警觉。这些雕刻技法简洁、生动、丰富、典雅,被认为是云冈雕塑艺术的精华。

"五花洞"指的是第9窟至第13窟这5个窟,因清代彩绘而得名。这组洞窟可谓琳琅满目,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仿木建筑的壁龛和屋檐显示了匠人的匠心和巧思。精美华贵、严谨多变的图案让人看到了古代宗教艺术的独特风格;还有手拿笛子、琵琶、蛐蛐、鼓和笛子的乐师,优雅地演奏着古乐,欢迎他们。今天的建筑师从仿木建筑中找到研究古建筑的重要资料,声乐研究者从吉洛特浮雕和器乐中断定中国古代乐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在这个繁忙拥挤的佛国,有勇猛的力士,有纯真无邪的化生少年,有端庄忠信的受胁菩萨,有雄辩的维摩居士,有优雅美丽的供养天人,有温柔飘飘的飞天,有千变万化的祥云和五彩斑斓的飞禽走兽...难怪唐代诗人宋玉游览石窟后留下这样一首诗"影子里的团在动,空万灵飞"……";瑞莲生佛阶,瑶树挂天衣"(名为石窟寺)。

4.中西融合的精彩艺术

云冈石窟显然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吸收和融合了犍陀罗(古印度的名称)佛教艺术的精华,因而成为中西艺术结合的瑰宝。

在雕刻艺术方面,它既保留了秦汉时期古朴浑厚的人物、浑厚的线条、突出于石面形成浮雕的画面等传统石雕技法,又有新的发展。主佛以完美的圆雕造型,突出其雄伟的姿态;四壁的佛组或装饰经过浮雕、线雕处理,利用浮雕吸光、稳定的特点衬托主体,有使主佛突出的效果。而对于神秘的佛光,工匠们则以浮雕或平面绘画的方式表现烟花图案,因此火焰的浮动和画面的稳定产生了一种运动与对比交替的艺术效果。整个洞穴看起来复杂而不多余,舒展从容,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杰出技艺,在中国雕塑史上也具有承前启后(秦汉)的重要地位。

在洞穴群中,随处可见融合中西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最早建造的"谭瑶五洞"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外国艺术风格的影响。露天大佛,鼻额挺直,大眼睛薄嘴唇,古希腊艺术的痕迹;穿着典型的犍陀罗服装,袈裟斜披,右肩裸露。第八窟的拱门两侧也有雕像,西边是骑着五头六臂神鸟的鸽子罗田,东边是骑着三头八臂神牛的摩押首领罗田。奇特的造型来源于丰富的想象力,是云雾石窟中罕见的特例。特别是库莫罗田骑的鸟叫"纳罗延夫",是古印度人对超自然的想象。看着它。它的嘴里有小珠子,有强壮的爪子和脚趾,尤其是长长的卷尾巴,看起来像只孔雀。但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再创作,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形象,有人称这组雕像是东西方艺术的巧妙结合,可与古希腊雕塑相媲美。

另外,屋顶是典型的中式建筑,只是石柱上布满了中亚的草纹;中国的朱雀、白虎、盘龙与波斯金翅鸟和谐相处;印度佛教艺术中的莲花在异国的项橐更美...参观完云冈石窟,你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壮丽景色,还可以领略到西方古代佛教艺术的精髓..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李道元曾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云冈石窟:"因为岩石结构,真实容量巨大,世法罕见。山厅、水厅、烟寺相对,林海秀美,景色一新。"如今,被烟笼和云雾笼罩的山堂和水堂早已面目全非,但这些真正宏伟的石雕却永远散发着不朽的生命之光。

1500年来,云冈石窟受到了风化、水蚀和地震的严重破坏,但比自然破坏更严重的是人为破坏,尤其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据不完全统计,1400多尊佛头在海外被盗,一些劫掠留下的斧痕至今犹存,成为历史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修缮,绿化环境,整理资料,使这座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保护。1961年,国务院公布云冈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