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为什么出不了皇帝?这样问的人怕是不看历史吧(为什么陈姓没有皇帝却排名前五)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2 10:13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有人说这个姓陈的人好像从来没有当过皇帝,那么这个说法成立吗?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历史上好像真的没出过什么有名的皇帝,那么这个陈姓有没有当过皇帝呢?大家一起来分析揭示这个问题吧!

事实上,以陈为

名的皇帝不在少数,包括、陈刚、陈伯宗、陈刚、陈。

1.陈霸先

小字兴国出身的陈霸先(503 -559),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吴兴下若里(今浙江长兴)人,是南北朝陈朝开国皇帝(557-559年在位)。

早年,他担任新侯钰·小莹(梁武帝的侄子)的传令官,受到高度重视。大同十年(544),广州被兵围困,小莹被围,陈霸先一战获救,引起了梁武帝的注意。

次年,他被任命为胶州司马,前往胶州讨伐李奔等人。侯景叛乱时,陈霸先得知首都被围困,立即准备前往援助。大宝于第三年三月在建康消灭侯景部队。陈霸先奉命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王僧辩镇守建康。

梁成盛三年(554年)九月,梁元帝被西魏所杀。和王僧辩欢迎梁元帝的第九个儿子小方志到建康,准备称王。成圣四年,北齐出兵南下,护送镇扬侯萧元明登基。

九月,出兵罢黜萧元明,京口除王僧辩,萧称帝。陈霸先一直掌管梁王朝的军事,分别于绍台元年(555)年底和太平元年(556)六月,挫败了两军在北齐的大规模入侵。

爵后拜丞相,录尚书,魏震将军,入宜兴郡公拜大福。又挟丞相共一百八十,加锡九,封陈宫,并寻骑士为王。

太平二年(557),梁禅称帝。永定三年(559),陈霸先去世,在位三年,时年57岁。谥号为高祖的武帝,葬于万安岭。

2.陈刚

陈传(520年,称522—566年5月31日),号作谦,又名谭篆,号荃麟,字。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陈武帝之侄,陈导谭,始兴昭烈王,陈之长兄陈传,南北朝陈朝第二帝,同治天嘉年间,559年至566年在位。

文帝早年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和培养,梁时任太守。绍太尊元年(555),助平定杜小生、张彪,授会稽太守。太平二年(557),陈武帝即位,被封为临川王。

永定三年(559年8月17日),病逝,宣皇后和中国书法家蔡决定不发丧,召他回朝,立他为帝。改元田家。曾凭祥王林,临川周棣,熊,易,建安宝应等谋反。

陈岗在位期间,大力整顿吏治,重视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当时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国家形势比较强盛。他是南朝帝王中少有的有为君主。

天康元年(566年5月31日)四月二十七日,陈文帝陈岗驾崩,遗诏皇太子陈伯宗继位。陈时年四十五岁,谥号文,葬于永宁陵。

3.陈伯宗

陈伯宗(554年6月12日或552年6月20日—570年5月),即陈废帝(566年—568年在位),小字药王,陈文帝陈刚长子,南北朝陈朝第三任皇帝安得的母亲沈妙容。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陈伯宗在陈文帝死后称帝。因为陈伯宗年轻,就以叔父陈转为司徒,记载历史,监督中外军务。

所以政治局势被陈旭掌握了。次年,改国号为光大,升陈转为太傅,准其佩剑上殿。光大二年(568年)十一月,陈赓造反,废陈伯宗为临海王,自立为帝,为陈。

太建元年(569年),陈伯宗去世,年仅19岁,葬于宸妃陵(临海王墓)。

4.陈旭

陈陈传(530年8月14日-582年2月17日),又名陈潭传,生于,小篆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导次子,之弟。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任皇帝在位时间为光大二年(568年)至太建十四年(582年)。

永定元年(557),始兴郡王被袭。陈刚继位后,改名为王。天康元年(566年),其弟陈文帝去世,陈文帝之子陈伯宗即位,陈篆为侍郎。光大二年(568),陈传废陈伯宗,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太建。

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太建五年(573),派大将吴明澈乘北齐乱北探之机,攻取吕梁(江苏徐州附近)和寿阳,一度占据淮泗之地,但最终于太建九年(577)被北周夺走。

总的来说,陈刚执政期间,国家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明朗。

太建十四年(582年),皇帝陈玄去世,享年五十三岁。谥号小轩,庙号高宗,葬于咸宁陵。

5.陈

陈(553年11月-604年11月)出生于长城吴兴(今浙江长兴)。也是南朝(公元583年至589年在位)的最后一个皇帝,陈的长子和他的母亲刘敬言。

陈朝天康元年(566年),授宁远将军,迁太子中学为妾、仆。太建元年(569年)加冕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582年)正式即位。在位期间,他抛弃国事,沉溺于酒色、诗歌和音乐。

镇明三年(589),隋军南下,攻广陵、京口、建康,灭陈。流放长安,封长城郡。隋文帝隋文帝以极大的礼遇赐予了一座府邸,但他仍然纵情声色。

隋朝住仁寿四年(604年),病逝于洛阳,享年52岁。追授为大将军,谥号,葬于洛阳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