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霸权是在哪一场战役中被粉碎的?又不是官渡之战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2 01:00

在很多人心中,袁绍集团与曹操集团的官渡之战,就是袁绍争霸之战。此战之后,强弱势力更迭,袁绍不再有军事优势。但是不要忽略一个细节。官渡之战是建安五年打完的,袁绍是建安七年五月死的。事实上,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袁绍不仅平定了冀州的叛乱,还与曹操

集团有过一次重要的军事交锋,而这一次就是苍亭之战。

苍亭之战的历史记载很简短,就像苍亭之战一样简单。但个人认为,苍亭之战是官渡之战的延续,官渡之战和苍亭之战,曹操两战全胜,使得袁绍集团无法再集结兵力进攻曹操集团,曹操在此战后慢慢掌握了局势的主动权。

虽然官渡之战曹操赢了,但是袁绍的实力并没有被这一战彻底击溃。曹操确实需要苍亭之战来进一步确立对袁绍的优势。对于袁绍来说,官渡之战之后,他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毕竟即便是他死后,袁集团内部也存在分裂斗争,而曹操在建安十一年基本上被袁集团击败,并州平定后,幽州突然骑马。国家支持核电,四方有事,带到二州也未尝不可。

如果没有苍亭之战,就让袁绍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冀州是一个幽州,也是一个精兵之地,曹曹参并没有把希望寄托在袁绍之死上。所以总的来说,苍亭之战是有必要条件的。袁绍想通过此战止损,曹操则希望通过此战进一步确定自己的优势。

我们要知道官渡之战袁绍损失了多少。

《后汉书·袁绍传》合四国之地,数十万人,但骄横转盛,朝贡少而简...于是简便十万兵,骑万马,欲攻许。

这是袁绍灭公孙瓒后的家产,号称几十万佣兵。这主要是袁绍和公孙瓒常年对抗的结果。双方必须尽全力尽可能多地征集部队。但在发起官渡之战时,袁绍精简了士卒和十万大军,其中骑兵一万,还是比较可信的。官渡之战是两大集团的生死之战。袁绍没有理由不拿出自己的真实实力来和曹操打这一仗,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官渡之战,袁绍有多大的损失,能不能再一次集结兵力和曹操打一场苍亭之战。

《三国志》和梁武帝的《嵇绍与紫檀》相契合。凡是斩首7万人以上的,都拥有巨额财富。

其余《后汉书·袁绍传》诬贬,曹操尽杀前后八万人。

《后汉书》杀了八万人。

据史书记载,曹操杀了七八万袁俊,有的说砍头,有的说套住,还有的留下了这些袁俊的假投降,也就是假投降。这个太笼统了,7万到8万人全部虚假投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官渡之战,冀州叛乱很多,说明袁绍掌握四州之地后,并没有完全控制自己的底盘。那么袁俊会不会用这种假投降的伎俩暂时向曹操投降,然后趁机逃回北方呢?个人觉得肯定有一些,但不是大部分。

所以曹操杀了所有的士兵,因为他害怕假意投降袁俊,这是不合理的。曹操时期和项羽杀二十万秦兵不同。当时天下诸侯都对秦人恨之入骨,所以项羽看到20万秦兵是可恨的,但曹骏和袁俊兵之间并没有深仇大恨。完全有可能把他们分割到曹骏各地,成为曹军的力量,大不了不让他们投降。况且曹操也没杀他。如果阵亡将士全部阵亡,势必增加夺取和统治河北四州的成本。

其实曹操坑杀七八万的说法,最早记载是曹操呈给汉献帝的报告,无需据实而言。

《三国志·国园列传》破贼文书,旧为十,一级深如实数。

这是曹操和马超交锋的时候。在尹田、苏伯造反并平定叛乱后,国源根据实际情况写了一部战果实录。他没有沿袭旧例,使用了夸张的表达方式,即明明是砍头一个人却杀了10个人,为的是让人民认可他的立场,显示他保护人民的力量。所以官渡之战,曹操没有理由按照实际情况来。

官渡之战袁绍失利,白马和演金两次失利,但兵力损失应该不大。袁绍在对抗时期占优。在最后决战时期,一是淳于琼在吴超占据兵力优势而被击败,损失了大量后期兵力。还有张合高览率领的曹操阵营的进攻。结果,这两个人带着精锐的重装部队直接投降了,因为当时他们得知曹操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吴超,袁绍派兵营救吴超。在猛攻曹操大本营的同时,相对而言,救出吴超的袁俊不足以改变局势,而张合率领的重兵集团才是改变局势的关键,但这部分精锐投降了。此后,乱世中的袁俊无法与曹骏抗衡,袁绍果断带着儿子出逃。

《后汉书·袁绍传》中,邵、谭二人骑着马,带着八百人过了河,到了溧阳北岸,进了他的大将蒋益渠的营寨。到账,把手一放,说:"单独跟领导交。"伊曲避过帐来,做了一个申报。很多人都听说了邵在这里,我以后再聚。

袁绍逃出乱军后,逃到了黄河北岸的蒋益渠军营。袁俊听到袁绍的立场后,他开始聚集在袁绍的总部。那么问题来了,袁俊战败的时候,曹操有没有追击?

“三国的故事。王基“武皇帝克袁绍在官渡,他已经从自己身上获得了很多,所以他停止追赶他,害怕被打败。

这是王基在司马昭平定淮南之乱诸葛诞时说的话。显然曹操并没有全力追击袁绍的人马,这也很合理。毕竟战前的计划没有回应。曹洪留守大营,曹军主力暂归他指挥。在曹操回营之前,曹洪是不会主动守营的,守营是曹洪唯一的任务。

而且别忘了张合高览也是因为形势所迫才刚刚投降曹操的。袁俊的投降是不稳定的。张赫高兰是谁?曹操也不知道。如果贸然出击率军追击逃窜的袁俊,那么张合高览的后方就不会有不良的想法,数万精锐的袁俊也成为牵制曹军追击的力量,那么这些逃窜的袁俊就不会坐等曹骏投降,肯定是在逃窜,不会被曹军追击,所以从袁绍集结十万精锐南下的情况来看,除了损失之外,逃回二三万大军还是有可能的。此外,战败后,袁绍再次收编部分兵力。虽然袁绍对曹操不再有绝对的军事优势,但北方世界到底是袁还是曹是姓不得而知。

《三国志·于迅传》六年后,太祖是顾东平的女儿,食不果腹,河北支持不足。他想攻击刘表是因为新盐。米月...如果我们收集剩下的余烬,我们将继续做生意。

官渡之战后,于迅记载,虽然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利,但袁绍对曹操的威胁依然存在。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曹操的底盘确实在这个战斗地点,所以官渡之战并不是一战就完全决定的,完全让袁绍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舞台。尤其是袁绍北还平定了内部叛乱。所以,袁绍还有时间,只要他没有。

然后官渡之战之后,双方都有一段机遇期。袁绍虽然是新败,但还是有实力适时反击曹操的。曹操暂时解除北方威胁后,有了多种战略选择,是继续进攻袁绍,还是打败刘表南下征服孙权。曹操原本想到的是先解决刘表。前面说过,襄阳的地理位置,从襄阳往北,可以威胁到曹操。

对于袁绍来说,如果不承认失败,军事上必须扳回一局,主要是因为他年纪大了,不耐烦了,不想等了,所以集结了最后的力量,驻扎在沧,给曹操集团施压。

陈宫欲取东阿,守范县,程昱守寿章,遣人去守仓。陈宫到,不渡。

苍亭津是东汉时期黄河的一个重要渡口。陈宫当初迎吕布入兖州,是想从沧廷锦往南渡。结果被程羽牵制住了。于是袁绍在此集结兵力,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打另一场世界大战来改变官渡之战后的局面。唯一不同的是,这次袁绍是相对劣势的一方。

但是袁绍还是不耐烦了。他可以等待他的潜在盟友,主要是刘在西北的全和马腾韩遂。官渡之战他们很安静。钟繇镇守关中,在官渡前向曹军送马,应该是马腾韩遂给的。这两人是想看曹操和袁绍死,从中渔利,所以当初的态度是观望。

与此同时,刘表与州牧张进相持不下。其实官渡之战的时候,刘表就表达了他的意思。后汉刘表传与曹操、袁绍在官位上相持不下,邵派人求援表明不会帮助曹操,要看世态变化。那就是他们不想帮忙,除非袁绍已经处于明显劣势,才会出手。毕竟他不希望荆州出现一个强大的对手。孙权的话暂时无暇顾及北方战事。孙策在建安挂了五年,刚接掌江东的孙权,内部的稳定也是需要时间的。即使在稳定之后,他也在江夏奋力对抗黄祖。

按照当时的情况,袁绍能做的就是示弱,让曹操的战略主攻方向是南方或者西北。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谁遇到曹操的军队,他都会成为他们的第一盟友。袁绍集团想拿回比赛,只能找盟友。双方甚至可以联手增加击败曹操的胜率,但是袁绍等不及了。他迫不及待地在仓金婷集结军队。

《三国志·武帝纪》第六年夏四月,兵举于江上,少仓阁兵攻破。

夏四月,子纪五十六年,曹阳攻袁绍仓亭军,破之。

《苍亭之战》、《三国志》、《资治通鉴》都很简略,看似无足轻重,但实际上官渡之战后,不甘失败的袁绍集结了最后一波兵力,准备与曹操进行战略决战。不幸的是,袁俊再次被曹操击败,因为他的新失败和精锐部队的严重损失。不知道《三国演义》里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健脑"战后袁绍病重,死于建安七年。可以说官渡之战、苍亭之战彻底粉碎了袁绍的霸权。苍亭之战进一步确立了战后曹操集团的军事优势,但即便如此,曹操也用了7年时间平定河北四州。如果袁绍还足够年轻,身体健康,北方的归属还真不一定是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