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继承制度是怎样的(匈奴的传位制度)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1 23:52

我们国家的历史存在了几千年,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一般来说,封建王朝的周期不会超过300年,游牧民族的生命周期不会超过150年。中原王朝一般是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而游牧民族多为兄弟和制度。这样神奇的现象背后不是玄学,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在里面。

其根源在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造就了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不同的统治逻辑,不同的统治逻辑决定了政权的生命周期。

1.地理环境对不同文明的塑造。

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条件的总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文明的生存状况。甚至可以说,在中国境内,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命运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面对着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了显著的季风条件,也就是说季风的强弱直接决定了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生命之源——降水的差异。可惜我国境内多山,对季风有一定的减弱作用,也就是说季风在内陆会随着加深逐渐减弱,在北方内陆已经很弱了。

季风的强弱造就了降水的不同,不同的降水决定了不同的生产方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以400 mm降水为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民族靠种庄稼为生,游牧民族靠放牧为生。

恰好长城这个农业文明防备游牧民族在南方劫掠的防御墙,正好位于400毫米的降水线上,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捉弄了人,那游牧民族为什么要在南方劫掠呢?

这是因为中国的季风很不稳定,导致游牧民族留下的降水很少,降水减少必然会减少草原"生态承载力"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不得不南下劫掠谋生。此外,由于游牧民族的手工业几乎不存在,为了获得这些物资,游牧民族只能通过互市或者哄抢来获得。

2.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不同的统治逻辑。

不同的地理条件塑造了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会有不同的统治逻辑,体现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身上,就是农耕文明往往孕育着统一的政权,而游牧文明孕育着"部落联盟"。

在农耕民族中,劳动力的主体是农民,而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本,所以农耕文明中人的流动性差,有迁居异地的想法。由于农民大多被束缚在土地上,税收的成本会因为人口的增加而不断降低,所以农业文明政权大多具有等级统治和垂直管理的特点。

另一方面,游牧民族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只能靠水草为生,人员流动性强。对于草原孩子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活着一切都有希望。所以草原部落的首领大多有着丰富的生存经验,丛林法则深深的印在了他们的心中,也正因为如此,部落首领在草原部落的人们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小偷住在沙碛里,追逐水草,放牧动物。不安定,有利则进,不利则退。他们并不羞于隐藏。利在何处,不知礼也。

《史记》中的记载形象地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存特点,而正是由于这种生活方式,再加上草原赋税的高昂成本,游牧民族很难形成统一的政权,而只能是所谓的部落联盟。在这种情况下,部落联盟的首领很难保证对各个部落的控制。

设置左右贤王,左右谷王,左右将军,左右大队长,左右大户,左右白骨。从圣王到户户随意走动,大的骑千,小的千。如果是二十四,就叫"万企"。

游牧民族的权力结构大多类似于国家体制,没有像中原王朝那样细分的官僚体制。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为了适应草原的激烈竞争,稳定的继承制度是必须的,接任部落首领的人必须足够成熟,有足够的能力带领部落延续下去。这样,游牧民族只能采取兄弟情谊的权力传承方式。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生存相对有保障,如何在不造成家庭分裂的情况下,在一个大家庭内部进行权力转移才是最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顺序是不同的"长子继承制"更有利于政权内部权力的和平交接。

3.不同执政逻辑对政权兴衰的影响。

不同的统治逻辑决定了不同的权力传承方式,不同的权力传承方式对政权的兴衰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农业文明"长子继承制",或者游牧"兄弟姐妹",都有制度隐患。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长子的继承保证了权力在血脉中的传递,但如果刚刚即位的新国王非常虚弱,就会导致政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同时,这样生硬的权力继承也不能保证接班人的质量,西晋随之"长子继承制"傻子当了皇帝之后,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

虽然不会引起游牧民族的怀疑,但还是有致命的问题。因为部落首领传下来两三代,就会发现继承了部落首领资格的人有几十个。如果此时的部落首领自私自利,就会导致整个部落联盟的分裂,部落之间的内战不可避免。

对于不同的政权来说,权力的传承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几年前的王朝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权力斗争史,人性的存在给这场斗争增添了无尽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