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以西周边各种现象,江西周边各种圈子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1 22:13

说起江西,不得不说还挺有意思的。边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边肖依稀记得江西有庐山、王腾亭、婺源。反正有很多很多,但是在边肖的印象里,江西这几年不太上相,现在网上充斥着各种围绕着河西的现象。那么这条河的西边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会这样?大家一起来分

析揭秘吧!

江西周边是什么现象?

江西周边的现象是,江西周边所有的地区都在快速发展,比如铁路,大学,5G,这个机场,GDP。反正江西以外的各种地区都在发展或者不发展,江西周边呼声很高,但是这些发展在江西是看不到的。边肖的理解是,江西周边地区都在发展,只有江西没有发展起来,延伸到各个领域,所以这个

为什么会出现江西周边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人说是江西的太佛派,无可争议。也有人说是历史原因。我们应该和谁一起写文章来学习?

在外省人的心目中,江西是那么的透明,根本没有形成刻板印象的机会。江西方言是什么?江西菜长什么样?江西有哪些大学?你可能一个都回答不了。

而且它的邻居好像都比它好相处,更别说东边的浙江福建,南边的广东了。属于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连西部的湖南也能在芒果台的支持下保持一定的人气。

为什么江西的存在感这么低?默默无闻的小透明能在什么时候带来一点主角光环?

"四不像"江西

虽然外人对江西没有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也会对自己省份内部的差异感到惊讶。江西文化非常多元,"多元主义"它可以代表一切,也可以代表"四不像"。

江西历史上的管理范围一直在不断变化,今天的江西辖区实际上基本形成于明代。其中既有被瓜分的土地,如唐代的鄂东、湘南、赣东;也有其他人的子女,如元代属江浙的饶州、忻州,1949年后才从安徽来的婺源。

在几波北方人南迁中,江西也吸纳了无数北方人。比如安史之乱时期,仅江南西路就接纳了占全国总户数3%的移民。而明清战争使得闽西、粤东的客家人大量迁入赣南[2]。

在这些行政区划变化和流动人口的影响下,江西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吴越、客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方言。

学者把中国主要的汉语方言分为九大类,仅江西就占了六种:赣语、客家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吴语、徽语、闽语,可以说是中国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虽然赣语的面积和人口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与安徽相连的地方,说的都是徽语。上饶等地毗邻浙江讲吴语;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说江淮官话。赣南地区大部分讲客家话,与闽西、粤北相连[3]/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中国方言卷。

众多而分散的方言让江西人之间的交流都成问题,更别说形成统一的"江西方言"认知。江西靠方言赚取存在感,注定要输给西南和东北。

在饮食方面,"江西美食"也不可能为江西撑起门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汤,但其实瓦罐汤只在江西南昌流行,江西其他人都不卖。

无论八大菜系、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都是发明的比较晚,但即使人工菜系发明的比较晚,江西菜系依然无法在这些菜系排名中有一席之地。

这可能是因为江西的饮食习惯是个大杂烩:赣西北受武汉影响,九江还保留着"太早了"传统;西部萍乡,麻辣饮食与湖南相似;粤菜和闽菜的独特技法也保留在赣南客家生活中[4]。难怪现在还有人说辣的,爱甜的,想要江浙的,想方设法从福建广东拿尝鲜的,但是你很难看到"江西美食"的阴影。

文化"多元主义"江西失去了身份标签,省会南昌的弱势进一步淡化了存在感。

石家庄和郑州虽然经济不怎么样,但是都在主干道上,重复"石家庄站""郑州站"电台宣布了它们作为省会的地位。

南昌呢?1957年京广铁路通车时,不幸绕行。这一错过就是将近40年。直到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南昌作为省会,不得不绕道长沙/合肥/杭州进京。

江西的尴尬在于,国内几乎没有知名大学。江西直到今天也没有实现985零的突破,211只有一所南昌大学;在很多企业主中口碑不错的江西财经大学,连211都不是。

也许这些都让人意识不到江西的存在。

以前的江西到底有多强?

但是,如果江西人对他们省的过去有一点了解,可能会觉得命运不公(如果没有特别的标签,下面讨论"江西"区域,以及今天的"江西"区域大致相当)。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江西文化名人从小到大在语文课本和历史课本上出现的频率有多高。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周敦颐、黄庭坚、颜、文天祥、姜夔& hellip& hellip

据女词人唐圭璋教授考证,宋代江南文化超过北方,而江西有诗人153人,占全国17.6%,仅次于浙江(注:此统计中"省下属系统")[5]。

对比今天高校的稀缺,古代江西曾经是全国"高校"居中。早在唐代,以江西为中心的书院聚集区就已经开始出现。到了宋朝,江西更是一家独大。宋代720所书院中,江西占了224所[6]。

发达的书院让江西的士人在科举场上如鱼得水,震惊全国。明朝文健二年(1400年),江西吉安府诞生了科举,前六名江西省占了五名。永乐二年(1404年),吉安府甲申科,直接横扫殿试前七,殿试几乎成为江西省的省试[7]。

整个明朝有90个状元(不包括武状元),江西占了19个,占20%[7]。另一方面,在顶级工人的数量方面,江西以55人的数量占21%,排名第一[8]。

江西省的吉安府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在整个明朝产生了800多名进士,占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以后,朝廷要求翰林为秀才,吉安有大量翰林。他们和其他江西官僚一起,组成了"江西帮"。

江西的存在感不仅限于文人和士官。其繁荣的经济使其成为整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口是衡量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参照系,一个地区的郡县数量与其人口数量直接相关。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各州军户表显示,江西所辖县数超过两湖,户数和户数总和超过两湖之和[10]。从唐元到南宋的400多年间,江西户籍人口占全国总数的近10%甚至更多[11]。

劳动人民努力改进耕作技术和耕地,使江西在宋代成为全国粮食基地。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征用江西石头2585256石,全国第二。弘治十五年(1502年),江西被征用2559706米,居全国之首[12]。

到了清代,江西的大部分余粮还输出到江浙、福建、广东等省,形成"广东大米取自广西、江西、湖广,江浙大米取自江西、湖广"江西严重依赖模式[13]。

农业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叫做"江油商帮"明清时期,江西商人人数众多,经营范围广,渗透力强。那时候的江西人[14]在外地人面前报老家的时候,从来不用担心对方迷茫的眼神。他们和今天的北上广人一样富有。

江西为什么走向衰落?

古代江西的繁荣得益于其独特的交通优势。可惜到了现代,这成了它衰落的原因。

古代交通主要依靠河流水运。赣江,作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内河"黄金水道"湘江西接云南、桂川,东接江浙,南接广州,北接湖广,辐射中原,使江西成为连接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

明清时期,广州因海禁政策成为与西方通商的唯一口岸,而北京-大运河-扬州-长江-鄱阳湖-赣江-打渔岭-珠江-广州的最短距离交通线备受瞩目,与西方贸易的进出口商品大多通过这条交通线运输。

这一切随着鸦片战争的到来而改变。战败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全部开放,上海进出口商品量短时间内超过广州。

赣江商道、大峪岭商道在上海的崛起中衰落,江西经济也急剧下滑。广州为唯一通商口岸时期(1757-1842年),赣州年均关税收入102701.84银,商品流通达500多万银。五口通商后,关税从同治到清末迅速降至22295.748银[15]。

江西的悲剧不止于此。与此同时,江西成为太平天国和湘军的拉锯之地。据估计,江西在这场中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内战中损失了1172万人,占战前人口的48.3%[16]。

当然,浙江、安徽、江苏伤亡惨重,但这些省份在战后得以恢复发展,江西却迟迟没有走出阴影。

20世纪60年代,清朝在控制国内太平天国的同时,面对国外屡战屡败,开始了洋务运动。此时,江西出现了太平天国战争结束、科举恢复后罕见的科举高潮,科举考试人数迅速增加。

战前江西学生占全国人口的5.4%,排名第九,战后学生占6.8%,升至第三。据学者估计,江西出钱取得一个郭健子资格的人数也占全国的10.84%,除直隶外排名第一[17]。

对传统科举制度的迷恋,让江西在新教育中举步维艰。戊戌变法期间,各省都办起了新式学堂,江西护理巡抚翁增贵就想着办"计算派"但是,江西知识分子还是把西学"优先级不紧急","鼓励多方"之后就很少有人愿意进学校了。结果,学校没有建成。翁增贵只能感叹:"江西保守的人多,他很难拯救文明"[18]。

新式教育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江西近代工商业发展的人才匮乏。以瓷器为例,景德镇作为瓷都,原本拥有大量技术娴熟的制瓷工人,但在清末"老工匠和好工人都散了& hellip& hellip新工匠不仅在技术上不如前辈"1906年南京工业品博览会上,来自湖南醴陵瓷器公司的产品一举击败景德镇的王牌。

江西的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全国。从1861年到1895年,洋务派建立了21个大大小小的军工企业,但直到清朝都没有一个灭亡在江西,20多个民企也没有一个在江西。直到1898年,江西才有了自己的子弹厂和萍乡煤矿[19]。

当王波在滕王阁洋洋洒洒写下一首赞美诗的时候,他大概没有想到"三河五湖"江西后来成为一个偏僻的内陆省份,甚至依靠"没有存在感"来给自己增加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