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老鼠在历史上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为什么说老鼠在十二生肖中是老大)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1 21:39

不知不觉,鼠年已经到了2020年。在十二生肖中,老鼠是第一生肖,可以说是十二生肖的带头大哥。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关于老鼠的故事呢?考古界有哪些关于老鼠的重要发现?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们不妨从文物考古的角度和大家聊聊十二生肖的领头人——鼠。

早在远古时代,鼠类就已经与人类共存。

说起考古发现的动物,你印象最深的可能是马、狗、牛、羊、猪。毕竟,这些种类的动物要么是肉类的主要来源,要么是祭祀用的重要祭品,要么是“好帮手”。好朋友”,都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老鼠是啮齿动物中的小型哺乳动物。由于它们的体型小,技巧和习性巧妙,与人类的活动有很大不同。我们发现即使是抓老鼠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认识和利用老鼠的。

但是考古发现真的很容易颠覆我们的认识,确实在一些人类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啮齿类动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北京猿人时期,老鼠就出现了。考古队在猿人洞的东坡发现了多达25种老鼠化石。这些啮齿类动物的骨头大部分已经被焚烧拆解,不排除是北京人的食物。

在新时代,在广东阳春、云南元谋、内蒙古东部、辽宁彰武、陕西、河南和山东的遗址中发现了老鼠、鼢鼠,甚至松鼠和竹鼠(即华农兄弟的那种)。

古人和老鼠的斗智斗勇

进入历史时期,随着文学的传播,古人和老鼠的相互形象变得生动起来。

《诗经》有三章。《说书》以“如果你是一只老鼠,你可以不吃饭就吃了我”开头。如果你是老鼠,你就不会吃我的小麦”和“如果你是主人,你就不会吃我的幼苗”他们都在吼老鼠吃庄稼。

这一章虽然主要是讽刺统治者对老鼠的贪婪剥削,但也反映了当时老鼠对粮食生产的危害。当然,从逻辑上讲,自然是老鼠先破坏庄稼,偷吃东西,然后用来打击贪官污吏。

在《睡虎地秦简》的“法律问答”中,有条文明确规定:

"仓鼠有什么意义?说到预言?"

里面说的是按照粮仓里老鼠洞的数量对管理人员进行惩罚和定罪。由此可见,古人早就意识到老鼠对粮仓的危害。既然你深受鼠害,单纯靠事后惩罚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如何捕鼠灭鼠是关键。

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至少在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想出了很多办法。例如,在马滩秦简中有这样一句话:

"第一个月,伦子把洞塞住了,老鼠住进了福聚。"

就是在特定时间堵住老鼠洞,通过围攻消灭老鼠。据推测,选择这些特定的日子,一方面是为了“与神灵联系”祈祷心理安慰,另一方面是利用老鼠年幼体弱行动不便的优势。但“龙生龙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鼠的看家本领是啃食,所以这种方法效果可能一般。

在"用老鼠;奋斗"还有就是熏制方法。

《诗经·七月》里有“穹顶闷死老鼠,塞进门里”换句话说,翻译的意思是堵住老鼠洞,再熏一遍。这应该是堵老鼠洞的加强版。《世说新语》中也有类似的做法:

"谢尝了尝屋里的烟味,胡二没有理由知道是父亲干的...时间不一样了。"

事实证明,就连殷偕和他的儿子也抽过这种老鼠烟。不得不说,古人绞尽脑汁对付老鼠。但是有一种更强硬的方法来对付老鼠中毒。《山海经·Xi·山景》中有记载:

"图图山...上面有很多桂树。有一种白石,名字叫only,可以毒杀老鼠。有草,形似草,叶似葵花,赤背,谓之无条,能毒鼠强。"

上面这段话介绍了两种毒鼠强产品,可以证明人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毒鼠强的方法。还有周家台秦简的考古发现,还有毒鼠强的配方:

"取一个大白,大如母拇指,放在阿津斧(釜)里,涂上颜料烧了,九天就治好了。"

当然,古人也想到过给老鼠找天敌,但角色原本是由狗来承担的。鲁的《春秋篇》讲了一个故事:“对狗好的人,他的邻居买了狗来捉老鼠。"说明当时是用狗来抓老鼠的,但是狗的质量参差不齐(可能有哈尔抓老鼠效果的对比),所以熟悉狗的人(比如这个会看狗的)会大有用处。

汉代三台崖墓的画像石上也有狗咬老鼠的图像。虽然在大保台汉墓中已经发现了猫的骨骼,但猫在唐代以后的历史文献中广泛出现。

此外,《淮南子》还提到了“捕鼠术”,这也说明捕鼠的机械是在那个时候发明的,可惜我们还没有看到相关的文物。

古人"食谱"居然还有老鼠?

前面提到北京人的时候,不排除吃老鼠的可能。那么古代有吃老鼠的习俗吗?

有!

《战国策》卷五记载了嬴侯讲的一个故事:

"郑人称之为玉清,周人称之为无蜡鼠简。周怀普传郑迈月:& # 39;想买公园?'贾政说:& # 39;欲望。'乍一看,是只老鼠。"

虽然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讲一个读音相同的笑话,但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周人吃老鼠的习惯,他们也在市场上卖老鼠。值得一提的是“La它的意思是风干,没有风干的老鼠肉叫“朴”可以推测除了风干可能还有其他方法。

唐代就有记载岭南人喜欢吃“咪咪”,这种“咪咪”现在流行于广东一带"三便宜"估计没几个人敢尝试。在被誉为中国饮食四大奇书之一的《记小记》一书中,记载了黄鼠狼的一项蒸技:

"在笼子里泡一两天,脊柱底部蒸。如果允许蒸馒头,就等热度缓一缓。取出刷子取出,每次切成八九段。多块的话骨头杂,难吃。每片加入胡椒粉和盐,用面粉包好,再蒸一次。热度会很慢很长。蒸一次比较好,但是很多时候油会走,味道会淡。拿出变质的食物。"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把黄鼠狼在泔水里泡一两天再放到蒸笼里,后面蒸下去,大概和蒸一锅馒头的时间差不多。还不如等热了再说。拿出来,把毛去掉,洗的很干净,每个切成八九块。碎片太多,骨头会断。虽然块头小,但是难吃。每片加入胡椒粉和盐粉,裹上面粉蒸熟。长时间慢慢蒸,最好一次,因为蒸多了会让松鼠的油脂流失,导致口感变淡。不敢想象吃了多少次。

这种松鼠可能是因为好吃而出名的,因为在清朝的《定边县志》中,不仅介绍了这种松鼠的基本情况:“北方黄鼠狼在洞中作地窖,若如床,亦是母马所居。天气晴朗的时候,出门打洞的时候,见人就觉得自己是弓……”结尾有一句“极其美味”它意味深长,不禁让人深思。除了黄鼠狼,历史上也记载了其他种类老鼠的吃法。比如竹鼠的吃法在《清钱饮食》中就有记载。

除了记载,吃老鼠也被考古证实。汉景帝杨陵葬坑中发现褐家鼠骨骼。坑中还有其他家禽、野生动物甚至海洋生物,因为这些坑中发现了“公章& quot公章" & quot封官”如封泥,“大官”是少府的下属,掌管饮食,所以发现的老鼠骨头应该和其他动物骨头一样是皇帝的饮食。

也许是因为有其父必有其子,考古学家在中山王景帝之子刘胜及其妻子窦婉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鼠骨,分别出土于两座墓葬的耳室中。经科学分析鉴定,刘胜墓出土的陶瓮中含有岩松鼠、群落鼠、黄鼬的全部骨骼,其中岩松鼠130余只,黄鼬4只。窦万墓出土的陶罐内有褐家鼠、仓鼠三种鼠的完整骨骼,估计共有100只左右。有褐家鼠和褐家鼠两种鼠的全身骨骼,估计有100只左右。

此外,在一些极端条件下,老鼠也是一种食物选择。我们知道,苏武在北海放羊的时候是“挖野鼠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南方历史上,当简文帝被困时,他们从老鼠和麻雀开始。在《紫同治剑》中,邓巧被围时,城内军民也是“都被老鼠熏吃了”;在华阳国治,李秀在耗尽了弹药和粮食,这也是“人的生命不过是烧草和烤老鼠”。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古代人吃老鼠,基本上是因为别无选择,不得已而为之。真的很喜欢汉景帝"食物成瘾"毕竟还是少数人。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细菌和病毒的变异已经今非昔比,对于老鼠等容易携带和传播细菌和疾病的物种来说更加复杂,尤其是在野外!

守口如瓶可能会成为保卫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吃货们“还是,以健康为重,管好自己的嘴,不要试图去体验古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