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代魏臣终入晋书?可能司马孚并不这样想(司马孚与曹魏结局)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1 20:00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比司马懿长寿,活到了93岁。司马孚一生辅佐五帝,从汉到魏,再从魏到晋。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孚帮助司马懿控制都城,最终曹爽、曹实宗族中的夷人被彻底陷害空,朝廷正式由司马嘉接管。但是,司马孚并没有因此而骄傲。相反,他称自己为陈为

,直到他去世。据说一代最终进了晋书。或许司马孚宁愿留在魏国,也不愿留在晋国。可能当时天下人对韩的感情都比较深,但是司马孚却对魏情有独钟,实在耐人寻味。

有句话叫"一代入晋"讲的是曹魏后期很多著名的臣子想看他们的传记,但不是在《三国志·魏书》里,而是在《晋书》里。

曹魏献帝第二年(265年)五月,晋长子司马赵丽成为皇太子。司马昭55岁,司马燕29岁。八月,司马昭去世,司马燕立即继承了王位。

这年十二月,年轻的曹魏皇帝曹桓给司马燕写了一封信:"晋王,你家世世代代辅佐皇帝,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上帝要我把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拒绝!"当时曹丕接受退位的时候,有将近20个来回,但司马燕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象征性地客气了一下"拿去"是的。

曹欢随后搬出皇宫,暂时住在金庸城。同月,在洛阳继位,封他为晋,后人称他为晋武帝。司马燕还尊晋宣王司马懿为宣帝,晋景王司马师,晋文王司马昭为文帝。

晋武帝司马燕将年号改为太史,意为"像泰山一样的坚实基础从今天开始"。这样,曹魏政权也在蜀汉之后灭亡了。这一天发生在曹魏咸熙二年(265年)农历十二月,对应公历公元266年一月。曹魏创建于220年,历时46年。

司马燕还以陈留王的身份给魏帝曹桓发了一封信,命令他搬到叶县居住。礼仪是参照当年曹魏优待汉献帝的做法实行的,同样集中在叶县的曹氏前朝王公都降为候。

从曹操到曹丕、曹操,经过几十年的争斗,皇位没了,只剩下最后一个象征性的陈留王,而司马氏一夜之间产生了一大批君王:晋武帝的叔父司马孚为安平王,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梁为扶风王,司马周为东关王,司马军为汝阴王,司马聪为司马伦。

除了新封王,曹魏原来的大臣也调任晋朝大臣。这些人主要包括:

太傅司马孚、太保郑冲、太尉王翔、司徒何曾、Si 空荀凯、石保将军、、司马攸将军、、真德将军、、裴秀将军、右仆、尚华表将军、前将军李福。

以上是"入晋书"这群人。任命石宝为傅,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曾为太尉,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中外军务总督,任命贾充为骑辇将军,任命为骠骑将军,其他都有自己的任命。

在上面的名单中,有一个人很特别,他就是司马孚。司马孚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仅是司马懿的弟弟,还是司马燕"爷爷奶奶"他不仅是、的陈,而且是的陈。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也从汉献帝刘勰手中接过政权,建立曹魏。从220到266,46年过去了。如果你当时30岁,那你现在就将近80岁了,所以有资格见证汉魏禅宗一代的人,到了禅宗二代基本都死了,只剩下司马孚一个人。

司马懿兄弟八人,司马懿排行第二,司马孚排行第三。司马孚生于汉末180年,卒于金初272年,享年92岁。他是汉魏时期最老的人之一。据史书记载,司马孚性格温和谦让,自强不息,不与人树敌。这个人物几乎保住了性命,这大概是他长命百岁的主要原因。

司马孚出来做事比较早,曾经在曹植的侯府工作过,当文学导演。当时曹丕和曹植在争储,司马懿支持曹丕,所以司马懿后来设法让司马懿离开了曹植的侯府。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司马孚被提升为太子的私生子,相当于"王子的宅邸。大管家"。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当时情况很复杂,事情随时会变。司马孚帮助曹丕理顺秩序,筹备丧事,支持曹丕继位。后来完成了汉魏禅学,其中司马孚功不可没。曹魏建立后,司马富郎、侍长史、黄门侍郎、齐都是曹丕最亲近的大臣。

魏明帝曹操继位后,仍然重视司马孚,曾说:"我有司马懿,何苦呢?"曹操任命司马孚为杜挚大臣,由魏文帝曹丕设立,掌管国家财政,相当于曹魏的"财政部长"。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岭事件"司马孚是主要参与者之一。政变后,司马孚先后担任大臣空和邱。

甘露五年(260),魏少帝曹茂不满司马昭的专权,带领身边的几个人"崛起",结果被杀了。这是一件大事。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是老师司马孚。他赶到时,看到曹茂已经倒在血泊中。司马孚跑过去,却站不住,摔倒在地。"枕着枕头哭是很难过的"。司马孚大叫道:"陛下被杀,臣之罪!"随后,司马孚联合、柔柔、司徒正冲等人向郭太后行大礼,要求厚葬曹茂。

太史元年(265年),晋朝魏少帝曹桓被贬陈留王,并将城迁至金庸。司马孚去送别。他握着曹欢的手,泪流满面。他对曹欢说:"我死之日,我将是一个纯粹的魏国大臣!"

晋书上说:"傅是最谨慎的。宣帝掌权时,他经常退休。废除的时候,并不是有预谋的。第二个皇帝尊重傅,不敢强迫他。"这很可能不是歌谣,而是唱片。司马孚虽然是司马懿的弟弟,但也参加过两次帝王禅朝。但他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教育。面对禅和政变,他内心一定充满痛苦和矛盾。他的言行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