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操屠杀20万人是真的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1 17:52

说起曹操,大家应该都知道,历史上的他和三国演义里的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非常重视人才。那么他有没有犯下非常残忍的大屠杀?据了解,曹操实际屠杀了20万人。这是真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吧!

1.历史上曹操屠杀20万人是真的吗?

曹操作为三国君主,既有仁义的一面,也有暴虐凶残的一面。此人两次屠城,滥杀无辜,一次杀害手无寸铁的徐州百姓,一次在官渡之战中杀害投降士兵,造成近20万人死亡。

《三国志》记载曹操屠杀徐州百姓,是因为其父曹嵩在徐州被杀。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董卓谋反期间,曹嵩辞官回乡躲避战乱,在徐州(今山东诸城)琅琊郡。曹嵩在汉灵帝年间花了很多钱,买了一个邱的官职,排名三,属于朝廷。徐州牧特地派张旅[k m: i]作为护卫,保护曹嵩的生命安全和随行百余辆车的财产安全。张凯杀了曹嵩,抢了财物,不是陶谦的错,而是曹操怀恨在心。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派兵大规模进攻徐州,为父报仇。先后攻破十余城,在彭城(今徐州)与陶谦决战。结果,陶谦被打败了,徐州城后来毁于战火。63岁的陶谦死于悲伤。

曹操狂"涂鹏程",杀了数万男女,尸体堵住了河道,导致"泗水不流",军队经过的地方,"鸡犬俱疲,市集无行人。"这次大屠杀保守估计也在10万人左右。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联合袁绍发动进攻曹操的战争,史称官渡之战。结果联军大败,曹操杀了七万多人。

曹操的上述暴行,史书上都有记载。这是曹操几千年来声名狼藉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操的残酷。《三国志·舒威曹仁传》也记载,建安十一年(206年),袁绍侄子高沃在壶关造反,曹仁与曹操围攻壶关,曹操下令:若拔城,则坑之。这是曹操残忍的又一例证。其实杀一城杀一城是不可能得到想要的效果的。当时壶关撑不了一个多月。后来曹仁说:围城要给对方一条生路。现在公开宣布城破则亡,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曹操恍然大悟,听了曹仁的话。结果,城里的士兵投降了。

2.曹操为什么要杀城?

当时徐州是汉朝的大粮仓,有盐铁之利。对于曹操来说,徐州就是一块丰富的腿肉。只要能从徐州获得补给,曹操的压力就能立刻得到缓解。或许对他来说,父亲的去世是出兵徐州的绝佳借口。另外,为了消化这一百多万人口,曹操居然打起了死人的主意。

看过盗墓小说的读者一定没错"摸金队长"、"法丘中郎将"这些名词都很熟悉。当然,曹操未必有文字上的成立,但派人盗墓、搜刮金银财宝是绝对有可能的。可想而知,曹操现在正处于路过财神的状态,所以他无所不用其极"扩充财力"。

曹所进行的大屠杀几乎都适用于这种动机。后来曹操打败袁绍,进入自己的大本营邺城,为了一举大大削弱袁家的势力,断然下令屠杀。这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军队维持治安。如果他杀不了凶手,只要曹骏一走,袁家的势力又会死灰复燃,永无宁日。资源配置不足的压力并没有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而改善。

当然,这些解释从来没有为曹操的屠城正名,只是因为汉末乱世够长,足够我们理性分析,没有血泪。另一方面,曹操并不在崇尚法治和平等的时代。用现代价值观来评判曹操是不公平的。

人类尝到文明的甜头后,必然会付出代价。为了捍卫文明带来的资源和权力,人类选择了武力对抗。随着人类数量的逐渐增多,需要保护的事物规模也随之扩大,少数人之间的争斗逐渐演变成大规模的战争。胜利者基于巩固胜利或发泄愤怒而发动无差别杀戮。

但凡事皆有因。曹操不闲着,与杀人无关。他心中必然有需要捍卫的东西,其价值显然远大于千千的一万条性命,足以让曹操双手沾血。至于这个东西,应该叫"统一世界"、"复兴汉朝"、"自力更生才是皇帝"没关系。重要的是,曹操一旦踏上这条无间道,就再也无法回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