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外儒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1 05:26

汉武帝曾经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使儒家思想成为一种正统思想,汉武帝的决定可以说其影响延续至今。那为什么一夜之间汉朝几百个文人都被儒学取代了呢?其实汉武帝的真正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团结。此后,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都有大

动作,特别是在边界问题和土地兼并上。当然,此举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

汉初只有黄老一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儒、道、墨等学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碰撞。战国中后期,以黄帝之名,以道教为"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借鉴了百家争鸣的学派,即黄老学派。此派奉行黄老学中文武结合、刑德结合的治国方略,推崇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

秦朝的政治理论是法家思想,主张农战、法治、集权,帮助秦国统一中国。但是这种思想的极端发挥也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所以后续的统治者不可能完全照搬秦朝的政治理论来治理国家,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于是黄老的理论就摆在了统治者的办公桌上。

汉朝是在秦末农民战争推翻暴秦统治后建立的。但此时的汉朝统治者刘邦面对的是一个饱受战乱、山河破碎、人民贫困、社会生产生活遭到巨大破坏的国家。为了稳定人心,恢复生产,巩固统治,刘邦必须重新选择一种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政治指导思想。完成这些历史任务超出了儒家、老庄和法家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黄老主张文武双全、惩恶扬善、清静安民的思想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所以黄老思想在当时是适合汉初的政治环境的,这就使它有用。汉初统治者选择它不仅是因为它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也是因为它的优点。

黄老思想的优点使其很容易被世人所接受,所有的帝王和百姓都认同其政治理想。汉文帝,提倡黄老之学,在政治上实行轻佻宽厚,与民同息的政策,生活上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窦太后不仅推崇黄老尤其是他本人的学识,还强迫景帝和窦姓的人学习黄老的技艺。汉景帝也信奉黄老之学。他继位后,继续奉行无为而治黄老的思想。汉初许多大臣,如曹参、陈平、汲黯等,也崇拜黄老政治。

黄老研究与儒学的斗争

儒家思想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孔子号称孔孟,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尤其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当时法家思想可以帮助诸侯加强权力,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受到冷遇。

秦朝用的是法家思想,所以儒家在当时处于尴尬的地位,想要在朝廷上有话语权。秦始皇也看不起他们焚书坑儒。刘邦曾经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所以儒家在汉初,甚至春秋战国到秦朝都没有太大的朝堂话语权,但是并没有阻碍儒家的发展。

在批判法家、总结秦亡教训的强大社会呼声中,不仅确立了黄老研究的指导地位,而且儒家学派的势力也逐渐恢复和壮大。汉文帝刘恒时期的儒生贾谊,向文帝提出改变衣服颜色、闭目沉思等事,以恢复儒家礼仪,但遭到信奉黄老、窦太后之学的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文帝本人信奉黄老之学,所以不赞成贾谊的建议。贾谊得罪了朝中的重要官员,也因为这件事被排挤出朝廷。但儒家思想并没有被禁止,其影响力也在逐渐增长。大规模"打架"。

汉武帝刘启时期,黄老之学与儒学发生了直接的冲突。黄老学者黄生和儒学博士袁谷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辩论的主题是唐舞是被天命所归还是被大臣所杀。儒家学生袁谷生认为:"唐舞,除了叛逆,没有用大臣杀死国王,而是被命运所统治。全世界的人民都不再支持他,而唐舞正符合全世界人民反对他的愿望。人民一心要加入而不是受他的统治,而吴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当上国王的。什么是国王?"

黄老论的黄生反对道:"虽然帽子毕竟是戴在头上的,但是鞋子毕竟是新的,原因就是上下层的区别。解州虽然暴虐无情,但毕竟是个王。虽然唐舞是一个圣人,但他仍然是一个附庸。如果国王犯了错误,臣下不能说出来让天子改邪归正,而是因为他犯了错误而杀了他。这不是杀死国王。这是什么?"袁谷生反驳道:"就像你说的,高皇帝没有任何办法就杀了秦成为天子是不对的。"这场辩论已经开始变得不愉快。不再是理论上的斗争,有点含沙射影的意思。也就是说,他们开始争夺法庭上的话语权。谁在朝廷上取得了完全的话语权,那么他的思想就是治国理念,他自己和他的学派也会被载入史册。

至此,两人的辩论不欢而散,不再是简单的两派之争。所以汉景帝只好出面说:吃马肉不吃马肝(因为马肝有毒)不是不知道肉的味道;学者如果不争论唐舞,就不能被认为是无知的。"

这一次黄老之学与儒学的争论没有输赢,但是对于儒学来说,他们已经失败了,因为他们并没有对黄老之学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着朝廷的主导地位,而这一次黄老之学与儒学的争论,使儒学举步维艰,对儒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由于汉武帝刘启的母亲窦太后笃信黄老之学,所以一直看不起儒家和儒生,厌恶他们的浮华和实用主义。她听说袁谷生和黄生吵架了"唐舞革命;这件事之后,我很生气。于是窦太后召见袁谷生,问他对黄老研究的看法。元谷胜居然对窦太后说那是家奴看的书。窦太后勃然大怒,骂儒家的书是罪犯读的书。然后命令元谷胜去猪圈打野猪。知道窦太后生气了,韩晶偷偷给了袁家生一把剑。当铁轴到达猪圈时,刀子刺进了野猪的心脏,野猪立即倒下了。窦太后这才消消气。

所以这一次,主张儒学损失惨重,但还会有更大的损失。

汉武帝一开始就推崇儒家思想。

汉景帝死后,幼冠车即位,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武帝从小受儒家教育,内心也是偏向儒家的。他即位后,任命自己的儒学老师魏婉为丞相,这个魏婉是个彻头彻尾的儒生。

魏官,大陵郡代县人,因造车技艺精湛,侍奉文帝,被封为上郎官。累积的功劳逐渐上升到中郎将。临死前,景帝告诉他:"卫万为人老实谨慎。他是一位忠诚的长者。你应该好好待他。"当韩晶登上王位时,他没有和别人争论。一年多来,他对卫关视而不见,卫关越来越严重。如果你得到了荣誉,你总是把它给别人。皇帝认为他们忠心,没有别的心,就任命他为河间王的老师。吴楚谋反时,上谕魏为万将军,率领河间部队为越军,立下战功,升为副将。三年后,因战功,封为侯建陵。

因此,刘彻是在魏湾这样的儒生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的治国政治理论自然倾向于儒家。于是,建元元年(南40年)冬天,汉武帝下诏贤德的方正之,共商治国大政。有才华的人(尤其是儒生)。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采取对策,其中许多人学习战略家和法律官员的战术。魏官认为,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贤人,向法家商鞅、韩非,以及纵横家苏秦、张仪学了很多,容易扰乱国家政治。有人建议把他们都免职。汉武帝批准了这个建议。

魏纨建议废黜的对象虽然主要是纵横家、法家,但却暴露了他们的统治思想,即禁绝百家、独霸儒术的迹象。黄老学说虽然是从道家中分化出来的,但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更多地吸收了法家的学说,在许多地方与法家是相通的。所以黄老政治被评为"以轻刑的名义杀人"。这样看来,魏湾攻击的目标其实已经指向了黄老的研究。这是相信黄老研究的窦太后所不能忍受的。不久,魏婉被免去丞相之职。这一次,儒家争取法庭话语权的斗争又失败了。

魏被罢黜后,被任命为丞相,他也是一个很好的儒生。著名儒生沈工的弟子赵万,在儒生窦颖田粉的推荐下被任命为古学士,沈工的另一位弟子王藏被任命为博士室的博士。善儒王维主张设堂,拟巡,禅定,改历,包。汉武帝让他们在长安城南设堂,实行儒家礼仪。他们还推荐教师申请工作指导。但是,沈工已经八十多岁了,汉武帝非常尊敬他。带着丰厚的礼物,他被命令用四辆马车在北京迎接沈工。沈工被任命为中医,并请他作为顾问,以指导赵万和王藏。一时间朝廷之上的儒家似乎占了上风,年轻的汉武帝也准备大干一场,确立自己的治国方针,但一盆冷水让他和儒生们的愿望都落空了空。

最大的障碍是窦太后,是个爱研究黄老的人。我不喜欢了解情况,她是汉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她是冷眼旁观,还没等窦太后动手,那些儒生就来挑衅窦太后了。首先,这批新儒生对黄老的宗族进行了打击,除掉了他们的祖籍。自然,窦氏家族的人非常不满,于是他们跑到窦太后那里抱怨儒家攻击黄老之学。如果这是家事,窦太后还能理解,但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冬,赵向汉武帝退缩,建议凡事不要请示东关太后,这就意味着要剥夺窦太后的权利。这个建议最后激怒了窦太后。

她偷偷派人打听赵婉和王藏的一些疏忽,就去问武帝。武帝无法与祖母抗衡,只好低头。结果,赵琬和王藏在狱中自杀,和田言也被撤职。儒学与黄老研究之争遭遇重大挫折。汉武帝的大臣权力也被收回,于是他第一次尊儒的尝试以失败告终,汉武帝本人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这一次,儒生们的尝试也彻底失败了。所以这样的话,黄老研究的力度还是很强的。儒家根本不是对手。从几次交锋来看,黄老之学赢了,但黄老之学在朝廷的独家地位很快就会丧失。

从儒家学说中驱逐百家

汉武帝也意识到,只要皇太后在,他就永远不可能真正执政,真正实行自己的治国方针。元朝开国六年,窦太后驾崩,阻碍了儒家最大势力的瓦解,汉武帝真正掌权,于是开始了自己的规划。首先,他开始翻案。当年王藏赵婉的案子,再也没有被他翻出。这样做,刘彻实际上是废黄老研究的开始。

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全国各地的贤良、方正作家到长安亲自过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时期的统一是"天地之经,古今之谊"现在教师各不相同,人各不同,百家争鸣,使得执政意识形态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争鸣。他建议:"凡不在六艺之科者,孔子,无道,不进则退。"

董仲舒适应政治统一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家思想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意识形态,而道家等学派则被政治降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是西汉武帝实行的一种封建意识形态统治政策,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象征。此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从未改变,并被历代统治者封为圭臬。

独尊儒术的精髓

事实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封建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秦朝用法家统一六国,秦朝的灭亡也宣告了法家暴力思想的终结。黄老的无为而治理论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极大地恢复了社会经济。但随着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黄老无为而治的治民之术并不能解决移风易俗和建立统一的封建伦理观念的问题,也不能把分散的小农经济与政权统一起来。危害更大的是这种放任政策,放任了富民、富民、豪族掠夺百姓财富。

阶级矛盾逐渐激化,使汉朝统治者认识到清静主义政治已不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儒教,融合了以前的文化,制定了一套符合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国情和当时社会发展的方法。例如,在汉初,儒生舒帮助刘邦制定了一系列的求偶制度。董仲舒明确提出三纲五常论,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宗法制度,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按照此时的儒家理论,可以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理顺国家政权与家庭个体农民的关系。

所以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西汉政治、思想和社会转型的需要,也是适应统一需要的重要举措。十一年来,它从政治开放到理论完成再到组织实现,经历了罢黜刑法、议立唐明、加医、抑黄、良策、任用儒官六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充满艰险和波澜的历史过程。此举对后世历史影响深远: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汉代的经学,从此成为后世的正统思想;另一方面也束缚了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成为后人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极高的代价。思想被钳制住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再出现了。

所以,黄老之学在汉初只是一个权益之计。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肯定会被取代。不是输给了儒家,而是输给了当时的环境。当时需要建立统治者的权威和统一的中央集权思想,于是儒家很快取代了它的地位,形成了尊儒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