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有什么自保的办法?一个小国为何能存活年(卫国为什么在900年后会灭亡)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1 03:39

卫国是周武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卫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一个强国,但却是整个周朝存活时间最长的诸侯国,有907年的历史。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卫国的寿命最长,因为它西边被金包围,东边被齐国包围。有哪些独特的保家卫国的自我保护技巧?卫国虽然是个

小国,但是从卫国走出来的将军不计其数。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卫国的情况,看看吧。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四处征伐,相见恨晚。周天子的权威早已不复存在。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君主如果不小心,就会有亡国的危险。例如,傲慢的国王齐敏无视他人。结果,在与、韩、魏、秦联军的战斗中,士兵们不战而败。绝望中,齐敏国王弃城而逃,最后他的头掉在了地上。

在战争的历史环境下,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大国靠实力,小国靠智慧。

卫国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它的首都在朝戈。它面积小,人口少,战斗力不足。但它是周朝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一个。

魏的第一代君主是的第九子康树峰。魏康舒在管理封地时,采用"创业管理"换句话说,基本的想法是用商人来治理政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地处冀鲁豫交界的卫国先后在楚丘、迪丘、王业建立了自己的都城。

到了春秋时期,保卫国家已经成为周朝的重要力量。当周平王东移时,魏武公出兵相助,使周平王成功平息了狗戎之乱。逐渐强大的卫国成为诸侯之一。

而东周初年,卫国内乱频仍,国力日渐衰弱。危机往往来自内部。卫懿公放荡而混乱。卫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觊觎已久的氐人攻打了这个国家。保家卫国风雨飘摇,危在旦夕。虽然在的协助下,魏国被迫迁都楚,让奄奄一息的政权得以继续傲然前行,但它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芒,就像一条迷途的狗,生活在赵、魏、齐、楚的列强夹缝中,过着看别人脸色的生活。

战国时期,随着铁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土地和劳动力成为各国的稀缺资源。例如,为了扩大领土,范睢向秦襄王建议"攻击人的策略"。同样,其他国家也在努力寻找扩张领土的方法。

公元前254年(二十九年),魏国被魏国吞并,成为魏国的属国。据司马迁在《史·维基·康舒·时嘉》中记载,公元前252年(三十一年),魏国吞并的第二年,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来到魏国都城朝见王维。令魏怀军没想到的是,王维囚禁了他,并让他在几天后分了手。

王维为了彻底摧毁仅存的保家卫国的尊严,让的弟弟魏做了保家卫国的君主,因为魏是王维的"女婿"。有了新的继承人后,王维完全控制了国家。

作为一个附庸国,实际上是没有主权和政权的,被加冕为君主无异于被胯下受辱。卫国已经名存实亡。

而是因为"徐"在魏的羽翼下,和名义上的魏仍然苟延残喘了十年。

随着战国秦的铁蹄,各个国家的命运都变得不确定了。公元前241年(秦始皇六年),秦国攻占了魏国,把原本属于魏国的濮阳划归郡管辖,立魏王的后裔魏君角为姬姓,为魏王。卫国又成了秦国的诸侯。

公平前209年(胡亥元年),弃之角为,卫国销声匿迹,成为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

我们考虑国家的发展和生存,考虑一个小国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

如果你对别人没有威胁,你就没有危险。卫国活在自己的弹丸之地,既没有扩张的可能,也没有扩张的野心。它战战兢兢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从不招惹魏或秦。在夹缝中,卫国用仅有的阳光和雨水成长,它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合适的空房间。

适当的政治措施使卫国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经过长期的韬光养晦,魏国出现了一大批智力超群的人,如商鞅、吴起、吕不韦、聂政、荆轲、李傕等喝着魏国的水长大的名臣、名士、名将。即使孔子周游世界14年,他也花了6年时间在保家卫国上。

对于商鞅、吴起、吕不韦、聂政、荆轲、李莉等人来说,他们缺少的是施展才能的机会。当战国烽烟散尽,这些人纷纷离开这个国家,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他们不会站在别人的羽翼下,向自己的祖国亮剑。没有一个君主想毁灭国家。

然而,历史书是一部充满血腥气息的战争史。时过境迁,秦的剑伸向魏国,魏国作为诸侯国的命运此起彼伏。

卫国成为战国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