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翻译官英语水平怎么样?普通翻译官要学几门语言?(最早的翻译官怎么学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0 17:13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对清政府进行了无底线的剥削。除了鸦片问题,在各个领域也提出了很多不平等的要求。如果要和英国谈判,清朝肯定需要英语好的翻译,这样才能达到最有效的目的。清朝的翻译家水平如何?其实这个完全不用担心。毕竟更早就有人懂英语了,当时的

翻译也需要掌握几门外语。

鸦片战争是中英两国的矛盾,但两国的矛盾远不止鸦片。当时中英需要频繁谈判,从民间纠纷到政治谈判,都要靠英文翻译。英语翻译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矛盾的解决。好的翻译,双方沟通顺畅,矛盾就能顺利解决。如果翻译不好,双方误解加深,可能会激化矛盾。晚清中外冲突频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方翻译水平低下。

晚清前期,中国没有经过培训的英语翻译家,大多是买办。也就是说,和外商打交道的商人,比如广东珠三角,懂外语的买办比较多。他们是中国最早接触外国的人,也是外国人到中国最早接触的人。与外国人的长期接触使他们逐渐学会了外语。但这些人的外语水平基本局限于简单的口头交流,如商品销售等商业领域。一旦涉及到其他领域,他们什么都不懂。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英语读写能力,因为在工作中很少用到。给他们一本英语书,只认识几个单词。对他们来说,写一封英文信甚至更难。

晚清思想家冯桂芬曾对此颇有怨言。他说:"敲敲他们能敲的,十有八九,只有懂外语的,懂外文的;我对外国人物的了解,无非是货数和浅薄的文理。"

即便如此,买办掌握的英语也不是标准英语,而是粤语英语,是粤语、葡萄牙语和英语的混合体。广东英语讲究口语和语音。就像现在国内很多人买办学用的英语一样,喜欢用汉字标注。但是买办用的是粤语发音。比如英语"今天"的发音,通常标为"土地"。"土地"这两个字的发音明显和"一样。今天"的标准发音要差很多。

1834年11月,《中国丛报》对此进行了报道。文章说:"除了有限的、几乎听不懂的夹杂着粤语的蹩脚英语,这些通才完全没有能力在任何重要问题上充当翻译。"总务就是翻译。几年后,有人在报纸上批评中国的翻译水平。文章说:"他们用脑子里记忆的英语单词、中国人的习惯和一些与谈话主题相关的信息组成自己认为的句子,然后觉得自己是高水平的学者,完全有资格和外商交流。这些“说话的人”没有一个能看懂最清晰的英文文档,大部分听不懂两个外国人的口头对话。"

现代人很难想象如此糟糕的英语水平会在中英交流中造成多少误解。1842年2月,英国人驾驶十多艘汽船进入浙江余姚。余姚人很少看到外地人,这次看到外地人直接驶进县城,很震撼,很震撼。事情紧急,余姚县带领4名水勇直接与洋人谈判。一个水勇者先上船,但是鸡和鸭说话,无法沟通。郡务再次登船后,英国人想扣留郡务,带他们去宁波。县里大声抗议,沿岸围观的群众也大声起哄。英国人给了他两张用英语写的纸。

蜡像:清朝官员与外国人谈判

"两张有汉字的纸"没有人知道它写的是什么。在去朝廷的路上,道光下令,要尽快找人翻译。浙江巡抚刘云科动员全省,终于在浙江找到了一个广东买办。结果辛辛苦苦找来的买办只懂一点英语口语,根本不懂几个英语。"但是懂外语,不认识外国文字。"

刘云科急了,不知道怎么办。有人出了主意,命人用透明油纸印上英文交给广东买办,让他尽快去外省找人。买办靠着自己原来和英军的人脉,找到了南京,尤其是当时英国船上的两个当事人,一个是英国炮兵团的安图德上尉,一个是德国传教士卡尔·居茨拉夫(Karl gutzlaff)。两人说这两张纸只是所谓的笔记,并保证不把县里的事情带走,还写了年月日和签名。

买办说了实话,浙江又向朝廷举报,道光才松了口气。但这件事没那么简单,疑点很多。因为卡尔·居茨拉夫(Karl gutzlaff)熟悉中文,他会说广东话和福建话,他可以用中文写作。所以,他为什么不用中文写?买办带着卡尔·居茨拉夫的字条回来了,不过这次是用汉字写的。如此矛盾的事情,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晚清之初,类似这种中英交往的尴尬和误会比比皆是。根据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记录,1834年7月,"哈里森"进入澳门的商船需要澳门海关监管并减免部分税收。海关的中国翻译和海关主管谈了一会儿,然后告诉英国人,他们可以被释放了。但英国人发现海关官员的态度和表情似乎并没有这个意思,而是明显的拒绝和不喜欢。相反,英国人不敢动。经过反复沟通确认,他们终于发现翻译有误。

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下令广东知府和番禺、南海知府立即逮捕东电。广州知府带人到英国商务处拘捕土地。中国的翻译一时忽悠了英国人,不知道什么意思。当时在场的英国人很多,包括费伦等人也是翻译。他们的中文还不错,甚至连他们也不懂。现场又吵又乱,几乎要打起来了。中国翻译怀疑英国人故意不理解,广州知府认为英国人在耍花招。英国人一脸无辜,最后费伦等人出面。经过仔细沟通,他们找到了原因。

1834年7月,英国委派劳伯访问澳门。双方就会议的翻译进行了反复协商。两广总督吕坤一直坚持用中国译名,而不是约定俗成。但法老贝根本不信任中国的翻译,坚持用自己的翻译。吕坤觉得外国人不识抬举,法老贝觉得中国人脑残。最后,双方争论了两个月,但毫无结果。

事实上,当时英国的中文翻译水平普遍高于中国的英文翻译水平。但是为什么中国人不愿意用英文翻译,而固执地用中文翻译呢?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人普遍认为外国人是一肚子的东西,他们的翻译肯定会被算计。而且,英国人在重大谈判中不能用汉字,这是致命的。如果英国翻译直接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给中国官员,会被视为违反规定。但发现中国的翻译水平很差后,英国总是拒绝使用中国的翻译,这又引发了新的矛盾。每当双方谈判时,英国发现有中国翻译在场就会抗议。

因为清廷从来不重视外交问题,所以从来没有培养过自己的官方翻译队伍。买办不仅有翻译水平的问题,还有背景的问题。因为买办和洋人打过交道,这让清廷很不放心,担心他们会被洋人收买。虎门剿灭鸦片后,祁山出任两广总督,而他聘请的英文翻译鲍鹏,被各方怀疑是英国的间谍,甚至闹出了鲍鹏自作主张割让香港的重大政治事件。这件事震惊了道光,把齐山和鲍鹏送到北京审问。但最后,我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证明鲍鹏与外国人勾结,所以我不得不走开。

从翻译事件中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晚清的落后局面是全方位的。很多可以避免的矛盾,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翻译问题,造成了一场大乱子。这件事该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