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面为何没有兵马俑?(史记为什么没有记载兵马俑)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0 15:39

《史记》记载的内容可以说是众多史书中最长的。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一共过去了3000年,这是其他史书无法比拟的。而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后世非常有名,却没有记载。为什么?是当时兵马俑不出名,还是司马迁没有记录,还是他不知道?

1.司马迁

知道兵马俑的存在吗?

1973年,临潼几个农民意外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坑,揭开了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既然是这么重要的事情,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在史记中提及?要知道,秦始皇陵修建的时候,司马迁才活了一百年。按道理,连三皇五帝都很了解的司马迁,没有理由不知道兵马俑坑的存在。

有人说是因为皇陵的修建是国家机密,为了防止秘密泄露出去,最后连参与修建的工匠都被杀了。这样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更何况参与建设的70万人已经遇难。而且,这么高的土堆立在那里。谁不知道是什么,还有司马迁的《谈地宫"以水银为百河海"现代考古仪器也证实了地宫中确实含有大量的水银。既然司马迁连核心地宫里的情况都知道,怎么可能不知道陵外这么大规模的兵马俑坑呢?

秦陵兵马俑似乎没能写进司马迁的史记。我在想,如果我当时处在司马迁的位置,会不会把兵马俑坑记录在《始皇帝年谱》里?肯定不是,因为兵马俑坑没什么特别的,没有整个秦陵那么重要,只是外围的一个葬坑。

2.司马迁为什么没有记载兵马俑?

《史记》中的记载:"皇帝即位之初,经过骊山,与天下融为一体。70余万人送天下,经三泉,下铜,通宫。让工匠做一个弩箭,近距离穿的人就需要射。以水星为百河海,灌输机器,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以人鱼膏为烛,久而不散。"

从司马迁关于秦始皇陵的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完全是针对陵墓的核心部分,也是对棺椁所在地宫的描述。但我们知道,整个秦始皇陵占地约56平方公里,内外双层夯土墙,象征着皇城咸阳和帝都宫城。周围分布着大量形状各异、内涵各异的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个,而兵马俑坑只是这400个葬坑中的一个。

对于司马迁来说,《史记》是一部贯穿两千多年的传记通史。秦始皇虽是千古帝王,但也不能允许司马迁在描述秦始皇陵时面面俱到。它将只是400多个埋葬坑中的一个,兵马俑坑将单独记录。要知道,古人写字总是惜字如金,不像我们,司马迁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描述足以说明秦始皇陵的情况。

如今,兵马俑坑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我们了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窗口,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图腾,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前往秦陵参观。

但这种用兵马俑陪葬的形式在当时的王后贵墓中是很常见的,只是秦陵的兵马俑更大,也更宏伟。我们知道,从商周早期开始,就有大量的人被活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不人道、残忍的埋葬方式在战国后期基本被废除,后改为以陶俑代替活人的方式。目前,在秦汉时期的诸侯王墓中已发现陶俑。

所以现在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兵马俑坑,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一种埋葬形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为什么司马迁写了这么多?

当时有人了解兵马俑吗?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记载兵马俑。现代人似乎很惊讶,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是典型的用当代观念揣测古代社会的表现。兵马俑遗址确实宏大壮观,也代表了秦朝灿烂的文化,堪称历史的活标本。但是,这些头衔和荣誉都是基于当代社会的。

比如,就像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一些技术很高明,究其原因是失传了,但在古代工匠眼里已经习以为常了。司马迁《史记》的编纂体例包括十二传、三十家、七十传、十表八书,以政治兴亡为主,兼顾社会生活。

秦始皇兵马俑属于帝王陵墓的形式和随葬品的内容,叙事风格不同于既定的写作风格。我们观察整个《史记》的行文结构,文字简练。基本上,我们不提皇帝陵墓陪葬的是什么物件,最多是指出陪葬的地方。所以也有理由相信司马迁不会单独写兵马俑,以免显得突兀。有人说汉朝的人可能不知道秦始皇用的是兵马俑,这是个笑话。培育陵墓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有几十万人参与,建设时间长达39年,完全保密是不可能的。

虽然司马迁生活在距离秦始皇时代100多年的时代,但我坚信汉朝的贵族是知道秦始皇兵马俑的存在的。只是当时人们大概觉得和陶俑葬在一起并不奇怪。更直接的说,秦末天下大乱。项羽入侵关中后,部下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烧毁地面建筑,挖掘陵墓。大火烧焦了许多兵马俑。

现代考古学家发现1号坑和2号坑中都有木炭遗迹。这充分说明秦末看到兵马俑的人很多,仅仅过了100年就被彻底遗忘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