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共有多少种方言?为何隔一个市就听不懂了(浙江88种方言有哪些)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0 14:13

浙江可能是方言最多的省份,共有88种方言。几乎每一个其他城市都变成了另一种语言。虽然我们都是一个省的,但是我们真的不能理解对方。浙江吴语人口占浙江省总人口的98%以上。除此之外,还有闽南话、漫话、客家话、畲话、官话。为什么浙江方言这么多?这

和当地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先说浙江的方言文化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有兴趣的话,来看看吧。

浙江话怎么说,很难总结。浙江方言那么多,浙江人是最大的。在几个语言区之间,往往有一条小河和小山。在普通话普及之前,人们离家步行数百米,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是很平常的事。

不过浙江方言虽然多,但种类不多。形成今天的局面有很多原因。今天的文章就带大家分析一下浙江方言混乱的原因。

浙江之所以方言这么多,第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这里移民太多,文化极其混杂。

浙江大部分人使用的语言属于吴语,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发音范式。听起来很复杂的浙江方言,很多时候只是因为语速、语调、用词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用书面语记录,浙江的大量方言会被合并,归入各个方言区。通俗易懂的,比如嘉兴话,复杂的,比如台州话,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可以认为是同一种语言。

什么?!都是吴语的吗?

能和吴语区分开的是南方的闽语和西北的徽语。

浙江有100多万人使用闽语,大多集中在浙南的一些县市,在文化上更容易受到福建的影响。这些人不与浙北文化传统交流,在浙江内部也算是自成一派。

在浙江西部的千岛湖附近,居住着大量的回族语言。这个地方在早期历史上被划归徽州管辖,它与徽州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北宋将其纳入建德道,才开始与浙江有了更多的接触。

但由于千岛湖多年的开发和划入杭州后的文化辐射,徽州方言和吴语的区别也在减弱。

客家话和南迁的畲话也是古代浙江的语言现象之一。但由于人数少,这些语言很难作为浙江文化的主流出现。但在浙南,这些方言依然很有活力,体现了江南少有的多民族特色。

回语、闽语出现在与邻省交界处的情况并不少见。令人惊讶的是,浙江的北方官话中存在大量的方言岛。尤其是宋朝南迁后,中原、华北、华中的移民不断进入,这些人后来成为浙江方言的特例。

浙江的普通话分布在西北与安徽接壤的一些地区,其中河南移民的普通话最多,其次是湖北移民的普通话。这些移民大多来自太平天国后迁移到浙江的人,在吴语的包围中有些弱势。

解放战争中随解放军南下的河北、山东人也不少,至今仍保留着鲜明的北方语言特色。

改革开放后,浙江的经济活力吸引了很多内陆人。因为外来务工人员经常聚集,所以浙江的大城市经常出现一些奇怪的语言区,比如重庆话、东北话,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也在逐渐形成气候。

南宋以前,江浙之地不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这背后的主要问题在于浙江的地形。浙江省的山不用多说,丘陵占浙江总面积的70%。

天台山、天目山、雁荡山等众多山脉分布全省,海拔一般在200-1000米,是江南丘陵地形的最佳写照。

该省西部和南部的山丘海拔逐渐升高。与安徽、江西、福建交界处,山最高,地形最复杂。山脉的阻隔使得浙西和浙南的交通十分不便。

无论是人还是货,在古代都不容易完成这一带的流通。由于山地而形成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语言在有限的区域内自我发展,难以形成混合体。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四面环山,极度封闭的温州才促成了中国人的色变"魔鬼的语言"。但温州话本质上还是吴语的一个分支,并不是独立演化出来的语言。

虽然用词与整个汉语世界存在差异,但其他吴语方言在句型和语法上仍可作为翻译的基础。相比美军使用的独立开发的印度方言,温州话的加密水平还是不够好。

相对而言,浙东北大平原由于地势平坦平缓,语言互通程度较高。浙北平原地区的语言特点基本属于太湖吴语,和隔壁江苏的苏州无锡差别不大。可以说是吴语区最大的统一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东北的宁少平也是这样,但是因为远离浙北,所以发展出了一种声调比较硬的方言。但只要认真听,双方还是能相互理解的。

由于太湖和杭州湾的阻隔

这一核心领域可分为:

苏锡常/杭嘉湖/宁绍,三个部分

除了山峰的阻隔,浙江的水系条件也注定了这里很难创造出统一的语言。

浙江大部分水系短而窄,流域面积也很有限。虽然有钱塘江、瓯江等大江大河,但与西部、北部的大河相比,浙江的水系还是比较短的。

除了北方平原,浙江

大部分地区都是高山覆盖,河流相对较短。

水系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沿河兴修水利、交通形成的共同记忆,对文化的统一意义重大。

又长又直的尼罗河很早就帮助埃及人完成了北非的民族统一感。北方的黄河经过黄土高原中下游,也形成了文化和语言相对统一的北方共同体。

短河占地有限,所以沿河人口有限。浙江的方言统一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地貌的复杂影响了浙江方言的互通,更不用说浙江附近的岛屿和水上渔民的语言统一有多难了。

广为人知的浙江方言小语种是九星渔家话。这个民族世代以捕鱼为生,主要分布在新安江、曲江上游和富春江下游。

他们在船上与世隔绝的生活让他们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语言系统。虽然用的人不多,但却给丰富多彩的浙江话增添了另一种色彩。

扁平化管理,缺乏中心

要统一一个地区的语言,拥有长期的绝对核心是必要条件之一。由于某种中心的文化高地现象,人类追求文化统一是必然的逻辑。

粤语以广府话为标准,四川话以成都话为标准,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都是这个逻辑的产物。

但是浙江不具备这个条件。浙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中心不明的省份,没有专门的方言"时尚"这样大家就可以模仿了。

春秋战国时期,绍兴是越国的政治中心,苏州是吴国的首都。这两座城市是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两大中心。

然而,他们的方言并不完全相同。中间地带不断争取追随者的过程,也是语言融合的过程,但始终没有完全完成。

春秋战国时期苏锡常与杭嘉湖之争

汉直到魏晋,吴越的政治中心又到了南京。不仅在文化上更接近安徽,对浙江的控制也相当有限。此时即使是浙北,人口稀少有限,也无法形成强大的语言推广。

到了宋代,浙北人口密集,浙江的行政中心一度稳定在杭州。但很快就分裂为东西两路,分别归杭州和绍兴管辖。从此,浙东北的方言就和杭嘉湖地区的不一样了。

南宋时行政上分裂的两个浙江省

到两者结合的时候,杭州的上层语言已经变成了河南官话,总是很难积累出绝对浓重的口音。

杭州的独特之处

这不是没有根的树

至于浙西、浙南,因为森林茂密,没有资本参与政治博弈;争夺控制权的皇帝往往对这里缺乏兴趣。

这里的语言形式减少了外界的干扰,最终沉淀出强烈的本土文化认同感。这种天高皇帝远的文化自信,在整个东南沿海并不少见。

明清统治者在打天下的时候吃了江南士子的亏,所以干脆把苏杭两院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

杭州终于成为了浙江的绝对核心。

但此时浙江的吴语区已经基本固定,外来移民也在干扰吴语的单纯辐射,以至于今天的浙江方言还保留着原来丰富多彩的面貌。

虽然方言种类繁多,外国人也一头雾水,但浙江话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吴语在浙江的主导地位从未动摇过。

即使到了南宋,大量跟赵构说河南话的官僚南下,也只是在杭州留下了北方方言的印记,杭州方言的吴语特色一直没有被取代。浙江吴语的生命力可见一斑。

但这个强省的语言进入现代后会走什么样的道路,现在还很难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