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为什么一定要返回老家不能留在京城吗(古代当官退休后为什么要回到乡下)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0 06:13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电视剧《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开国元勋李善长、刘伯温都已花白。此时,刘伯温一再要求朱元璋辞职,回到家乡青田。李善长辞去宰相后,也请求辞职,回到家乡淮西。

虽然这是一部电视剧,但其实在明朝历史上,刘伯温和李善长确实都有辞官回乡

的。其他时候,官员一旦老了,也会辞职回家。但是北京或者他们上任的地方的生活,其实并不在老家的生活之下,很多时候比老家的生活要好很多。那么既然这些官员都老了,为什么还要长途跋涉回老家呢?

1、落叶归根的思想

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搬迁异地的想法早就埋在每个人的心里。所以古人很重视落叶在老去后的回归,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葬在自己长大的地方。

另外,这也和古代人非常重视孝道有关。自从科举制度建立以来,许多贫困学生得以参加科举考试,在北京或其他地方做官。但他们的父母留在了老家,在父母过世的时候葬在了老家。

这个时候,古人就得回老家孝顺父母。比如宋代名臣包拯,因父母双亡,辞官回乡。在家服丧数年后,于1037年重新进入官场,当时包拯38岁。

正是因为这种对孝道的重视,古人在年老的时候,才会选择回到家乡,继续陪伴已故的父母。他们去世后,将被安葬在祖坟旁,与家人团聚。所以古人通常选择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不是留在任何地方。

2.回老家有利可图。

中国古代有明确的退休制度。明清以前,官员70岁可以退休。据《礼记》记载,当时有"一个医生的70岁有所不同"此后2000多个朝代基本遵循这一规定,直到明清两代才把退休年龄改为60岁。

在官场,到了这个年纪,通常情况下,自己的地位不会太低,积累的财富也不会太少,而这些钱,除了维持自己在任上的开销,还会寄给家里的父母兄弟,帮助他们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

例如,有一个"优惠免税政策"所谓特惠免税政策,就是免除朝廷官员及其家属的徭役和赋税负担。明朝二等官员,有八千亩土地的免税名额。朱元璋在明朝虽然轻佻,但在明朝中后期,因为地方皇亲的剥削,百姓的负担增加了很多,官员减免的赋税也结算在百姓身上。人民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税,所以他们把土地卖给官员,成为农场工人为他们工作。

于是,明朝的官员们就支持他们的家族不断兼并土地,成为当地的土豪士绅。比如明末会稽徐阶,退休后有土地二十四万亩,一次受贿三万两黄金。如此富足的生活,与明朝那种靠微薄薪水努力工作的生活相比,简直就是天堂。

明朝时期,法律严明,贪官不算太多。到了清代,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比如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小沈阳,退休前就已经积累了8亿多两白银,个人财富相当于整个清政府15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小沈阳在家乡福建吞并的大量土地和房屋以及各种产业带来的。一旦他辞了职,回到家乡,他的生活会比跟乾隆、嘉庆在宫里如履薄冰舒服得多。

3.结论

总之,古人既然做官,自然会提前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囤积足够的退休资金,让自己在家乡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这就为古人辞官回乡提供了外部条件。落叶归根的思想为古人提供了主观动机。在这样的内外力量共同推动下,古人辞职后自然回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