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养媳在古代怎么生活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习俗(古代为什么都养童养媳)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9 20:52

说起童养媳,一般都叫"养媳妇"要说童养媳的生活和状态是怎样的,其实是字面上的理解。一个婆家养大的媳妇,年纪轻轻就被人接近,所以她在"养媳妇"添加另一个"之前。童"词。因为媳妇是婆家养的,理论上可以叫养女,所以童养媳的婚姻也可以理解为收养别人

的女儿做养女,然后等儿子到了适婚年龄,把养女和儿子送去生孩子的婚姻。

童养媳的来源目前无法考究,但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在六岁时被送入宫中,成为十二岁皇帝的妻子,符合我们对"童养媳"基本的印象,所以一般认为童养媳在汉代已经初具规模。

目前,童养媳结婚的高峰是公认的明清时期。根据郭学者的研究,中国有童养媳记录的县有561个,而清代县的总数为1724个。如果对比上诉数据,在清朝,中国有35.24%的地方存在童养媳问题。

清代蔡恒子写《昆虫志》时写道:"有十二三岁的养女,靠老公和姐姐生活"。

源自明末豫剧的名曲《蓝桥社》更是直言:"当朗威走了,我再也没有他的消息时,我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强人,把他卖给了蓝家做养妻,然后我跳进了一个天坑"。

明清流传的民歌"等郎媳妇"还唱:"二十岁的大姐,十岁的郎,每天晚上睡觉睡觉。来年说老公太小,说儿子来了不会喊"。

清代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甚至亲口描述了他把女儿送去做童养媳时作为父亲的悲痛。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父母的骄傲。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父母会残忍地把女儿送给别人当童养媳?他们有心吗?他们残忍吗?

作为一种已经成为社会约定俗成的习俗,我们已经不能从个人的善恶层面来判断了。不然我们能说中国古代的父母都是小人吗?

童养媳的出现,本质上仍然是我们的宗法制度延续下来的宗法制度的糟粕。在宗法制度下,孩子和妻子被物化为男人的私有财产,即使孩子成年了,也还是"父亲"的附件。而包办婚姻就是这种隶属关系的直接体现。所谓童养媳婚姻,就是父亲作为父母使用安排权的一种方式。

有两个主要原因促使作为父母的父亲选择童养媳的婚姻。第一个原因是,如果父亲主导的家庭比较穷,他会为了自己生女儿的时候无法养活女儿而把她送到有钱人家当童养媳,这样父亲就不用承担更多的生存压力,女儿也能活下来,这在理论上也是一种宗法"无奈的爱"。

第二个原因是公婆的原因。在中国古代,正式的婚姻需要媒妁之言和大婚,每一步都要花很多钱。实际操作中,一般家庭负担不起,而童养媳,因为是自己养大的,没必要上诉,婚礼就简单多了。客观上,养媳妇降低了男人结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