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离婚是真的吗?孔子是怎样看待女人的?(孔子离婚是真的吗?孔子是怎样看待女人的呢)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9 17:39

说起孔子边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从学校接受了儒家经典,学习了相关的文化知识。边肖也看到最近很多人问边肖,孔子离婚是真的吗?古代孔子是怎么看待女性的?具体的小编也已经整理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看!

圣人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比如孔子。

自贡以来,孔子被称为"圣"。历史追溯得越久远,圣人的思想传播得越广,圣人私生活的细节就越模糊。自宋代以来,《论语》确立了其作为儒家核心经典的地位。但是,这部经典并没有谈到孔子的妻子《史记& middot《孔子世家》中没有详细的记载。给人的印象是,孔子一直是独来独往的,除了儿子于波偶尔客串,他的家庭似乎并不完整。然而,孔子的妻子是谁呢?为什么《论语》里没有提到她?

太受不了女人了"厌倦了"太"粘性"

原始儒家文献《礼记& middot》;谭公商曾经记载说"“波鱼”的妈妈死了"唐孔的正义解释:"鱼妈妈出来的时候,爸爸是"。于波是孔子的独子。《论语》中记载,孔子教于波学诗、学礼。于波的母亲自然是孔子的妻子。通过这份珍贵的古代文献,我们知道当孔子还活着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Out "是的。什么是"Out "然后呢。在古代汉语中,有"七大法则"也就是和配偶离婚。这意味着孔子离婚了,而他的儿子于波生活在单亲家庭,和父亲一起长大。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论语》中没有提到孔子夫人了。

其实《论语》里有一点线索,揭示了孔子婚姻生活的好坏。论语& middot在阳货,孔子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唯女小人难养,近则不孙,远则怨。"在这句名言中,孔子把女人归为小人,抱怨道:你亲近女人,女人就不守规矩。远离女人,她又会变成一个不满意的女人。正如李泽厚所说,孔子对女性性格的描述其实是相当准确的。

论语& middot《乡党》中记载孔子是一个严肃的人,从吃饭到睡觉、穿衣、行礼、走路都严格要求自己是一个君子。那么,这么一本正经的绅士就不能忍受女人太"厌倦了",太"粘性"。孔子对女性的这种印象,当然也来源于婚姻生活的经历。这位女士似乎是孔子的一部分鸡肋"吃无肉,弃有味& mdash& mdash如果你很亲密,你会经常"粘性"人和"劣质"开一些关于孔子的亲密玩笑。但是很远,你抱怨孔子不讲义气,哭了。结果久而久之,再加上孔子后来忙于政治,最后周游列国,离家出走,家庭矛盾自然上升,最终导致离婚。

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的婚姻生活确实不幸福。那么,这个和他离婚的老婆是谁?孔子家语& middot《我的姓氏》记载:"(孔子)十九岁嫁给宋朝的一个官员,一岁生下于波。"好像孔子十九岁就娶了这个老婆。她来自宋代孔子的祖籍。戚冠石"一年后,我生下了儿子于波。就是这个官太太最后和孔子离婚了。当然,李陵先生认为孔子的妻子"戚冠石"应该是"合并官姓"。那我们就叫孔子的妻子"根据李陵先生的观点。合并官姓"。

孔子有过离婚经历,说明早期儒家对男女婚姻持比较宽松的态度。晚清谭嗣同对孔子的离婚经历有一段解读:"夫妻、继承人都是兄弟,可以结合也可以分开,所以孔直言妻子,夫妻朋友也。"(仁)谭嗣同推崇早期儒学,批判清代理学和伦理道德。事实上,他看到早期的儒家思想持有一种更为宽松和人性的态度。在他看来,先秦儒家所理解的夫妻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轻松平等& mdash& mdash如果我们相处不好,"如果我们分开了,我们就会分开"。

孔子媳妇改嫁,孙子离婚。

早期儒家思想中的夫妻关系"同情理解"还体现在孔子允许儿媳妇再嫁。据《礼记& middot檀香弓上,"子思之母死于魏",汉儒郑玄注:"死后,妻子嫁给了魏"。子思是于波的儿子,也就是孔子的孙子。于波死得早。他死后,妻子没有立贞节牌坊,自然改嫁卫国。于波死于公元前483年,当时孔子69岁。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早逝。孔子自然伤心,但他并没有因为爱儿子而阻止儿媳妇再婚,表现出开明的风气。这和孔子的离婚一样,自然不做作,没有明清道家学者的虚伪。

孔子的孙子认为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心里留下了一些伤痕。据儒家原始文献记载,他也有过离婚经历。据《礼记& middot檀香弓上,"孩子的母亲死而不哀",郑玄注:"子商,孔子的曾孙,子思己之子,白姓,母生"。可见孔子的曾孙,他的母亲也和他的父亲子思离婚了。

就这样,孔子自己也有过离婚经历,媳妇改嫁,孙子离婚。但文献没有记载子思离婚的原因,只能从文献中推断。

《论谭弓》说子思在他离了婚的妻子死后告诉他的儿子,这个女人是我的妻子,也是我儿子的母亲,但现在已经不是我的妻子了,不能算是我儿子的母亲,所以我儿子不用哀悼她的母亲。在离婚的问题上,子思似乎没有孔子那么开明,对前妻有着说不出的委屈。我不知道这是源于我妈再婚的记忆,还是源于我和前妻的疏远。但不管怎么猜,孔子家三代人都经历过离婚或再婚,这确实说明了早期儒家对男女和婚姻相对开明的态度。

饮食男女是人类最大的渴望。

早期儒家认为,男女之间正常的欲望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礼记& middot李学勤先生认为属于孔子弟子子游的《李云》当然代表了早期儒家的观点。礼记& middot李云强调"饮食男女,人最大的欲望就是生存",明确承认人的正常欲望符合自然规律。礼记& middot内部规则甚至提出:"虽然我的小妾年纪大了,还不到50岁,但她要遵守五日法则。"换句话说,即使你的妻子年纪大了,只要她还不到50岁,就应该照顾她的性要求。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孔子的离婚,允许他的媳妇再嫁。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也承认男女的欲望是天生的。孟子& middot关于万章:"情欲是人们想要的",“孟子& middot高子尚:"吃色和性也"。孟子& middot惠亮·王霞也希望"如果国王好色,他会与人民分享"。这种对待男女的豁达态度是接受自由离婚的基础。

事实上,按照姜先生的说法,早期儒家除了自由离婚和再婚之外,甚至还提出了类似于现代"试婚"的观点。礼记& middot《曾子问》中记载,新婚妻子三个月后才祭祖。如果三个月内双方不和谐,婚姻仍然可以取消(蒋:性与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清代道家学者无法想象的。

正是因为早期儒家对人性的理解通俗易懂,在离婚再婚等问题上冷静自然。因此,在以复兴早期儒家精神为目标的宋代,这种态度对女性离婚采取了自然宽容的态度。

比如大学者范仲淹制定的《庄毅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家中女子离婚后若想再婚,家里出20元供养,家中男子若想再婚,家里不给钱。可见,宋代儒家不仅允许妇女再嫁,而且还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对于男性再婚,没有经济上的鼓励,恰恰是对弱者的保护。因为离婚女性处于弱势地位,更需要经济支持。

孔家祖孙三人离婚再婚的故事,烟火气十足。了解这一背景,不仅有助于理解早期儒家对男女婚姻的准入,也有助于理解《论语》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原谅"道也有助于理解早期儒家的人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