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洋务运动为什么没能挽救清朝命运?(清朝的洋务运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9 14:39

事实上,清朝最终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局也并非无所作为。他们曾经发动洋务运动,希望挽救即将覆灭的清朝。然而最后还是失败了。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三十年,但最后三十年只能算是大清王朝的苟延残喘,不是说完全没有效果,而是不足以挽救大清王朝。

为什么?

对外,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殖民战争的狂潮,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日不落帝国殖民体系,亚洲自然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目标。成功占领印度后,英国将中国作为下一个目标。

1840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殖民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兵的惨败引起了清廷内部士大夫的反思。他们开始意识到清朝和西方之间确实存在巨大的差距。于是,在慈禧的指示下,在张之洞、左、曾国磐的领导下,清朝开展了一场向西方学习军事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技术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初期,清朝建立了一批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主要目的的现代化军工厂。洋务运动后期,由于资金不足,张之洞等人在国内开办了近代民用工厂,准备资金。这场运动的核心理念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西式并用"。

准确地说,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并没有完全停止。即使在闭关锁国的明清时期,仍有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中国。最后,在戊戌变法和列强入侵的影响下,中国人才逐渐开始抛弃高人一等的姿态,以谦逊平和的心态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

戊戌变法前,在洋务运动这种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中,文人阶层中的很多人逐渐接触到西方的思想,甚至吸收和运用。末代宰相张之洞就是其中之一。张之洞虽然是中国传统的儒生,也是晚清重要的朝臣之一,但他并不像很多文人那样迂腐。

张之洞认为,要实现自我强加的财富,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军事,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他看来,政治制度包括:史籍、官制、教育制度、法律等。,甚至包括农业政治、矿业政治、工业政治、商业政治、军事政治、航运政治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内容。

这些都是他在主持洋务运动的过程中逐渐提炼出来的思想认知,并逐渐成为晚清主流思想。在张之洞的推动下,清末开始对旧法制进行改革。梁启超曾经说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虽然是梁启超个人的说法,但在当时却成了名言。

另外,在这场运动中,洋务派的大臣们也做了一件在今天看来有点自毁的事情——兴办新学校。

洋务学堂创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包括:史静文同博物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而且,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大量的学校子弟开始前往海外西学。最后,这些新式学堂还为洋务运动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比如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

这些学校不仅教学生一些军事技术,还在青年学生中传播一些西方先进文化来激励他们。但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正是这些学校出来的年轻人,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在朝廷上与学校的创始人对抗,在报纸上辩论。

他们不断否定老祖宗的旧观念,开创了近代中国的另一条救国求生之路——变法维新,也就是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

这些年轻人成了洋务派口中的新党,后人更习惯称他们"改革派"虽然洋务运动时期的清官员认为,中国只是在技术上赶上了西方。1984年,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揭示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标志着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洋务运动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的运动,更是当时人们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其影响下,催生了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阶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洋务运动看作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失败的政治运动。

对于我们来说,现在看到的更多的是:在那个封建时代,人们紧跟西方国家的意志越来越强烈,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这个古老的国家已经落后其他国家太多了!

可以说,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中,洋务运动明显比随后的一系列运动更加谨慎。虽然这是由于文人阶层本身的局限性,但张之洞等人强调:"西方思想要适应中国自己的文化",这一点,至今对我们仍有非凡的借鉴意义!

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从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今天,我们在评价前人的一系列思想和运动时,不仅需要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还需要考虑前人为今天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