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发髻有什么含义吗?不同的发型代表什么?(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用楚国的发髻)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9 13:39

兵马俑众所周知,作为秦始皇陵的埋葬坑,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非常震撼的。每一个兵马俑可以说都有不同的姿势、发型、表情等。在发型方面,很多人发现很多兵马俑的发型都是歪歪扭扭的,和一般从影视剧中知道的秦人发型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他们的发型都是歪的

?兵马俑的发髻是什么意思?不同的发型代表了不同人的身份。让我们来看看。

1.两千多年前杀死马特。

商鞅变法后,秦国从上到下国力显著增强,其中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最为突出。

其他六军对阵秦军的时候,看着对面秦军的发型,不仅充满了问号"什么东东?就算平时疯疯癫癫的,发型也该这么酷吧?"

秦始皇没想到,兵马俑重见天日是两千多年后。依靠现在的技术,大致还原了兵马俑的原貌。大多数看过兵马俑的游客都被阵的气势迷住了,完全忽略了2000多年前兵马俑的杀戮。是的,它是秦军的发型!发型!发型!"

当现代人正在思考如何理发才能更好地吸引女孩的注意力时,秦军家族成员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将头发梳在中间。高冷、搞怪、可爱的风格都彰显了大秦独特的个性。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的发型一定是中规中矩的,发髻在中间,两边对称。

一向喜欢标新立异的秦军也应该在发型上与其他诸侯国有所区别。

事实上,看似傲慢的发型直接关系到秦军战斗力的提升。不是因为它能对敌人起到威慑作用,而是因为它出现在商鞅变法实行军制之后"礼物"。

和往常一样,我们先大致介绍一下背景。

当时秦国存在很大的阶级矛盾,主要是地主和拥有私有土地的农民之间的冲突。政治舞台上的地主阶级无限制地压榨农民,农民阶级自然不愿意一直受压迫。聪明的秦国统治阶级用他们的长矛来谋求自己的利益。于是,商鞅变法应运而生。

在商鞅变法制定的条例中,底层要想跻身上层,最方便直接的办法就是杀敌,在战场上立功。显然,这正是秦王想要看到的。

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中最彻底的,实行军制能把士兵的战斗力提高到什么程度。

2.秦王朝的统治者迫使底层觉醒。

秦国实行兵役制告诉大家,第一,有兵役者,按各自的费率兑现。第二,宗室必须有军事理论,不能是家族成员。意思是不管你的家庭是平民还是贵族,只有在战场上立过功才能被封爵。贵族子弟肯定是反对的,但普通人看到希望就要双手支持。况且秦国大部分处于底层,相比之下,贵族和地主阶级所占的比例很小。

在战场上杀敌,不仅可以获得奖励,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权利,让全家从下层阶级那里获得政治权利,这对在农村世代耕耘、受地主阶级压榨的下层阶级有着致命的诱惑。

如果你想做二等官,让你父母不做仆人,如果你的仆人把你斩首为男秀才,让你还为公仆,让你的妻子不做妾,你就不会想到庶人。——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十八法·军号法》

秦不仅这么说,而且也这么做了。比如秦根,白起,王健都是从底层走出来的。这时候英雄不问出处的观念就被当作真理来奉行了。

我猜,在座的读者心里一定有很多问号,就像当年抗击秦军的六位战士一样?你在说什么?这些和发型有什么关系?

当然,这很重要,读者们。不要急躁。有了前面的铺垫,才能直接切入。

兵役制度里有这么一个东西,也是秦国兵役制度里最流行的一个。战场上敌方人头越多,奖励越多。

但是谁知道你一开始打仗就杀了多少人,所以秦军杀了一个敌人就把他们的头砍下来钉在腰上,这也是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的原因。想象一下,当一群秦军站在六国士兵面前,腰上别着敌人头颅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和气势。

尚军的法律说:"斩一曲,授一品,欲为官,为五十石之官;斩两首者授二等,欲为官者为百世之官。——“什么都做错了。”

3.秦国军号制度弊端中被忽略的细节。

当然,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一个制度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漏洞,而这些不足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修复的。这种看似公平公正的措施,最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贪婪的人性,所以战场上总有一些士兵想走捷径,弯道超车。

打起仗来飞沙走石,厮杀声震耳欲聋,一片狼藉!战场上的敌人不仅准备充分而且同样咄咄逼人,而战友们却没有准备!全秦军当时直接黑了两个自己人来凑数!甚至许多秦军人在战场上激烈地争夺他们的头颅。《秦律》中也有记载,秦军在战场上割下死去战友的头颅,冒充敌人的头颅。这些秦军人不在少数。秦颁布兵役制时,要求所获敌人首级要有军官供养,军官不能把所获首级作为赏赐。这样一来,军官很难从中获得利益,士兵和军官相互勾结也就在所难免。士兵砍下敌人的头后,要求军官支援,获得利益后,给军官一定的好处,这样大家都高兴。不是鉴定人头的军官不知道里面的黑幕,而是太难避免了。有句话叫找不到地方拿,不费力就能拿到。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识别出士兵的头像是不是战友的头像,那就是发髻。对,还是发型!发型!发型!

看过历史剧《大秦帝国》的朋友可能会好奇,为什么秦人的发髻总是歪的?还是中间后面有辫子?这也是大秦帝国值得称道的地方,剧组高度还原了当时秦人的发髻。

楚人喜欢把头发梳得歪歪扭扭的,有的还在后面扎了个小辫子。宋代吴文英的《风流公子》中有一段描写"妆在发髻,露如酒浓,我微醉微红。由于我离楚角田很远,所以我参观了吴王宫"但宋朝距离战国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似乎并不能印证这个观点。幸运的是,楚人爱发髻的观点在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楚墓龙凤帛画中得到印证。画中女子的头发扎在脑后,再用丝带扎成后面凸出,尾巴上翘。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的墓主人有偏髻,湖南罗子姓楚人墓中也曾出土过偏髻陶俑。作为楚国的核心结构集团,糜氏和包括楚王在内的其他楚族都出自糜氏。

他的头发是黑色的,头发梳成一个发髻,四肢直直地仰面埋着,手脚用缎带绑着。-楚文化考古大事记

这种发型在楚国的流行主要归功于来自楚国并在秦国执政41年的皇后许安泰的家族。没错,就是《米月传奇》里的米家。

吴王死了,弟弟们争权夺利。只有魏健能忍受赵王。即位,以郭为将军,守咸阳。惩治叛乱,继吴王之后驱逐魏国,消灭所有不良的兄弟,这将鼓舞秦国。邵、宣皇太后自治,为政府。——《史记·昂侯列传》卷七十二

迟岳本是楚国人,后来成了秦惠文王的妃子。在的帮助下,他们建立了年轻的王子姬作为国王,也就是秦王,他作为太后统治了秦国36年。由于强大的皇太后的高贵地位,宣皇后在整个秦国都受到崇敬。楚国的皇太后带来了楚国的许多文化,这些文化与秦国原有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本文介绍的骈姬就是其中之一。

楚人脑后的辫子是秦人用来扎头发的。这种绑法很新鲜,但是很实用。

秦铁君偏发髻的正确做法:后脑勺的头发紧贴头皮,但要留一撮,两边也一样。这三绺头发编织成一根辫子,组装在脑后。两边的头发用后脑勺的头发扎起来,然后在右边扎成发髻到头顶。这样既省去了其他材料的辅助,又直接就地取材,特别实用。在战场上不会轻易脱落,出现长毛,干扰视线。

4.兵马俑中的发髻直观地表达了职位高低。

偏激在秦国的流行,从上到下都不爱。秦国贵族阶层对偏激的认可只是新奇,但军队中发型的差异却逐渐演变成了身份阶层的象征,这从出土的秦兵马俑的发型上就可以直接得到解答。

兵马俑的等级变化,最直观的就是除了服装、盔甲、装束之外的发型差异。低级军士的发式,如武士俑、官射俑、跪俑等。,都是偏发髻的。职位开始上升后,她们的发型和服饰开始有明显的变化,从左到右,头发上的服饰也开始变得不一样。武官俑把发髻绑在下巴上,底层的士兵只是简单地把发型梳向右边或左边(秦人还是右边),这是区分地区最直观的方式。

同样可以看出,古怪的发髻自传入秦国后,一直在民间流行,贵族的新鲜感也成为底层士兵的普遍认可。士兵们开始统一发髻的时候,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战友们互相砍头、居功自傲的现象。长时间梳着古怪的发髻,使得士兵的发际线走向千篇一律,负责查头的官员也能更好地分辨这是己方士兵的头还是敌方士兵的头。

5.弯曲的发髻

士兵端着发髻冲进战场,不仅意味着兵役制的认同在秦国底层士兵中得到普及,也意味着其他国家推行的兵役制远没有秦国彻底,这是秦国统一诸侯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细节。

兵役制度的实施没有考虑到最基本的人性所带来的困扰。战场上自相残杀、争第一的现象,本来可以阻碍秦国兵役制的推行,但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发型就能轻松解决这样一个棘手的弊端。或许有天意在其中,秦国最终的统一,既有第六代的心血,也有恰到好处的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