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说的是汉语还是满语?清朝皇帝中为什么只有他会说汉语?(溥仪为什么会说英语)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9 12:00

很多人应该知道,我们日常所说的汉语和普通话,其实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才演变成现在的样子。换句话说,古代汉语的发音可能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现在离我们最近的朝代是清朝,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那么你知道溥仪说的是汉语还是满语吗?作为一个最接近现代的

古代王朝,历代皇帝上朝或与人交往时都说了些什么?为什么清朝只有溥仪一个皇帝会说汉语,而其他皇帝都说满语?现实历史中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就让我们互相认识一下。

现在哪个朝代对电视屏幕的贡献最大?哪个少数民族的出镜率最高?相信大家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清朝,满族。

"在东北;白山黑水"它是满族的故乡。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苏神,然后是娄、布吉、匈奴和女真。之后,这个民族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巩固和发展下,建立了后金政权,最终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奠定了清朝统一全国的基础。直到清朝顺治元年,清军入关,逐渐统一全国。从此,满清贵族开始统治全国。

所以清朝的皇室贵族基本都是满族。但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清朝的皇帝、妃子、大臣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甚至各种文件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1.清朝皇帝真的会说中文吗?

其实满族人也有自己的语言。满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满语,还推广和使用满语作为清朝的法定语言,形成了大量的满语古籍文献,包括书籍、档案、碑刻、族谱、地图等。在我国55种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满族古籍文献都属于最多的。

所以这就难免让很多人疑惑:作为满人,清政府的官员,皇亲国戚,不都讲满语吗?对于清朝,满族人说他们不讲满语,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从乾隆年间开始,所有的满族旗号都汉化了,连皇帝本人都不讲满语,也不写满语。

因此,本应是母语的满语在清朝时期逐渐被异化,成为一种失去了沟通交流功能的灭绝语言。此外,这一说法在溥仪也得到了证实。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说:"在我的学习中,学得最差的是我的满语。虽然学了很久,但还是什么都没学到。"

那么,溥仪的话真的代表了整个清朝吗?清朝皇帝真的忘了自己的母语吗?清朝皇帝最后会说满语吗?

事实上,上述说法并不正确。

据相关史料记载,清朝的王孙们每天从凌晨3点到5点都要去自习室,无论是冷是热,从不懈怠。首先,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满语和蒙古语,然后他们学习汉语。老师通常在早上五点到七点之间上课,直到中午才放学。有时候课程多了,下午两三点才结束。不仅学习时间长,王子们的假期也很少。

据《清代王侯培养分封》记载,清代王侯只能在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时休息。另外除夕夜我们会提前放学,剩下的时间都不会放假。课堂上对纪律的要求也很严格,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苛刻。每个学生每天可以休息不超过一两次,每次休息的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而且,必须经过老师同意。

读书的间歇,学生可以看书,可以讨论典故,但不能出去玩,更不能在院子里散步。

对于那些有过错的学生,师傅会罚他们写字,抄书,甚至罚站。至于王子的追随者,只能在教室窗外等候,不允许在教室外随意走动,否则将受到处罚。

清朝皇帝的这些规矩,直到清朝末年才改变。

在如此严格的课堂纪律要求下,王子们的满语水平自然不会很差。比如同治皇帝的语文老师翁同龢就曾说过:"同治皇帝刚来读书的时候,满语很好,汉语不怎么样,完全没有文采。"此外,光绪皇帝也是翁同龢的学生。和同治皇帝一样,他的满语很好,但汉语水平一般。

2.为什么溥仪的满语水平这么差?

当然,清朝皇室中,也有不懂满语的,最典型的就是慈禧太后。后来光绪皇帝下诏,所有奏折都要满汉双语,大概是为了方便慈禧太后看奏折。否则,皇太后看不懂满文的奏折。

那么,自清代以来,对满语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但为什么溥仪的满语水平如此之差呢?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真正工作的时间只有三年。而且他的统治时期正是清政府的风雨飘摇期,局势不稳动荡,使得他的学习生活环境比以前的皇族和皇帝都要差很多。然而,虽然溥仪说自己满语水平差,但实际上他的英语练习册上还是用满语标注了英语单词的发音。

在王庆祥的《溥仪结社录》中,对溥仪的满语水平也有描述:"起初,溥仪的满语成绩不是很好,但随着岁月的增长,他的满语水平也在提高,可以进行日常交流和简单的书写。后来,经过大约四年的学习,溥仪能够阅读满文书籍。"

这里我想说明一下,溥仪批评自己的满语水平,不仅仅是因为清朝的覆灭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更是因为他真的不太喜欢自己的母语。满人老师伊克坦死后,溥仪也宣布"以后要把英语作为清政府的第二语言"想从根本上改变法院内部的语言政策。

3.清朝皇帝的汉语水平如何?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清朝皇帝的满语水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帝王们的中文水平如何呢?

众所周知,乾隆爱写诗,他的诗的数量超过了整个唐朝。那么,清朝的皇帝对汉语熟悉吗?一般来说,掌握一门语言通常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日常口语达到无障碍交流;二是书面语等官方语言的操作。

清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从来没有语言问题。据相关资料显示,努尔哈赤用中文与朝鲜俘虏的对话主要由中文翻译完成。皇太极时期,清朝开始任用汉族官员。而汉族官员在沟通相关国事时通常使用汉语,这让皇太极很难理解。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皇太极的汉语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基本上是靠翻译来和中国官员交流。

这种情况直到顺治时期才得到改善。当时皇室已经逐渐习惯了汉族的文化,皇帝也掌握了汉语言。与汉族官员的日常交流基本上没有问题。顺治皇帝不仅会说中文,还懂点中文。他懂押韵,甚至能听出北京话入声的消失。

可见顺治皇帝的中文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其实顺治皇帝有不错的语言天赋。他不仅会说满语和汉语,还会说蒙古语。他基本上可以见机行事。当他遇到满族官员时,他会说汉语。当他会见蒙古官员时,他也会说蒙古语。但顺治皇帝虽然口语很好,但书面中文阅读能力还是略显欠缺,阅读还是要靠翻译的辅助。

康熙年间,清朝皇室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成熟,在汉文化的持续影响下,康熙帝的汉语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八岁就能用中文背诗了,比他爷爷强多了。

康熙初期,生活和工作中广泛使用满语。但随着皇帝等旗人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汉语在清宫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康熙十二年,宗仁府中负责为皇室做中文翻译的齐信郎的职位被撤销,这说明清朝皇帝的中文水平从康熙开始就很好了。

4.清朝皇帝是怎么看待满族的?

尽管清朝皇帝的汉语越来越好,但他们从未放松对满语的研究。建国初期,满语母语使用率逐渐降低,不少条幅汉化,不得不让清政府提高警惕。所以从清朝中期开始,旗民在问候皇室、致谢、奏事时,按照有关规定使用满语。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普通旗手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定。作为皇族的要求,自然更加严格。从乾隆开始,宗室成员升官都要经过考试。职称的高低由考试成绩决定,考试内容包括满文、马箭、步箭。所以到了清朝末期,大部分有爵位的宗室旗号满文都比其他的好。

皇帝还批评了一些旗手满语学得不太好。

尤其是甘龙,最执着于维护自己母语的表现,这似乎与他对语文和诗歌的热爱有点矛盾。最艰难的时候,他甚至停止了宗室的中文课程。此外,为了让旗手知道满语的重要性,他还颁布了多项法令,如:要求各院系在档案中用满语书写,等等。

自乾隆以来,历代皇帝对满清的态度一直没有改变。

嘉庆五年,各省卫戍若弃满则暂停;道光年间,派驻各省的人被要求学习满语;咸丰二年,他提出八旗子弟、骑射、满清为基础科目,要求精通。此外,光绪皇帝还做了一件事,让不会说满语的旗人大臣回家再读书。

可见,直到清末,清朝的皇帝对满文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决心不废。

除了会见皇帝时被要求使用满语外,清宫里还有很多场合必须使用满语,比如祠堂、祭祀,甚至皇帝与侍卫的对话都必须用满语。而且政府新闻和内部文件都必须用满文书写,比如奏折、诏令和各种档案文件。

后来清朝和一些大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是以满文版本为基础的,比如《尼布楚条约》。原来的条约只有满文、拉丁文和俄文,根本没有中文版本。后来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也明确规定以满文版为准。

直到《辛丑条约》的签订,这种现象才彻底改变。

这个时候之所以不用满语,和慈禧太后听政有很大关系,因为她几乎不懂满语,所以说没用。

目前,中国有大量的文件和档案,但很少有人能阅读完整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联系,就是随着满语濒临灭绝,满语档案等珍贵史料也将变得无法解读"密码"。作为一个地区的记忆,史料尤其是档案,承载着这里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信息。满族档案作为研究清史和当今满族历史的珍贵第一手资料,是我们古为今用的历史依据。

然而,即使在今天,尽管满语史料丰富,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满语已经处于濒危的困境。如果它消亡了,满语的未译史料,如清朝的崛起、入主中原、康干的兴盛等,很快就会成为无法破译的历史化石,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不可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