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发明有多重要?科举制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科举制发展概况)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9 08:13

其实古代的科举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发明。隋朝以前,朝廷所有的重要职位基本都是世袭的,从外面引进人的权利被士绅牢牢掌握,所以问题很多。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不仅让朝廷在民间招募更多的人才,也打破了腐朽的官职,引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事实上,科举制度

的发明不仅影响了中国文明,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我们来看看科举制度的重要性。

提到中国古代的辉煌,很多人都会想到"四大发明"但事实上,外国人最佩服中国古代成就的不是"四大发明",而是科举制度,因为在他们看来,科举制度是一种划时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是古代中国"第五大发明"而且是一个能给西方世界带来新动力的体系。

比如生活在中国清朝时期的著名学者葛尔斯,就曾感慨地说: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历代其他大君主国无法比拟的。它会像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一样传遍欧洲,被西方借鉴!"

即使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列强眼中的弱国,仍然有很多西方学者非常推崇科举制度。1870年,著名汉学家斯皮尔(中文名施惠廉)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一书中说:"中国人的竞争使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它没有世袭的等级,也许没有个人的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提倡任人唯亲,它不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科举制度是腐朽落后的,西方学者的褒奖只是迷惑中国人的手段,但实际上,西方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肯定早在明朝就大量出现了。在当今中国文化的学者专家中,大多数人认为中国近代的衰落不在于科举制度,而在于其背后的制度。

当然,科举制度本身并不完美。例如,在明代,当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西方被广泛提倡时,中国人对它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而最著名的代表自然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忠居。作者吴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许多隐喻性的人物形象,但没有人能像那样将那个时代的悲凉与荒诞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范生活在八股最盛行的明朝。此时的科举制度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但也变得僵化。当时,所有的学者都以通过科举考试为目标,金范也不例外。然而,金范是悲伤的。他把自己几十年的青春都放在了科举上,几十年来却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直到五十多岁,他还是个男孩。同时,他不想从事任何劳动,不得不靠老母亲养活。老家的人都把他当笑柄,岳父也看不上他。然而,当金范到来时,每个人都开始巴结他,奉承他。当时人的价值似乎完全体现在考试中,科举制度成为束缚人的枷锁,束缚人思想的牢笼。后世常以剧讽刺科举制度,认为它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范进忠居对明代八股的讽刺攻击当然有理有据,但我们对科举制度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几千年制度延续的基础之一,其意义远远大于其弊端。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一直在发展,从汉代的科举制度,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唐代的科举制度。而且这个系统为政府选拔了很多人才。

后人总说读书人冤枉了国家,但不计读书人救国的例子数不胜数。古代没读过书的武将很少,很多名臣都是文武双全。比如西晋名将刘琨和祖逖,他们刻苦学习,一听到鸡鸣就起来练武学习。这个故事出自《金淑·祖逖传》,原文:"半夜听到鸡叫的时候,觉得这不是什么难听的声音。为了跳舞。"再比如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年轻时家境贫寒,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以读书,却被别人指责为小偷。文天祥极力辩解,证明自己的清白。在这之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最后成为第一名,留下了感人的故事。

当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圣贤不止以上两位。可以说,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圣贤,大多都有名气。但由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加上清朝的衰弱,科举制度也成为众矢之的。在民主和科学面前,旧的科举制度看似腐朽,但这种一味否定以前制度的观点有失偏颇。钱穆先生痛心疾首地说:"自民国以来,政府没有用人标准...不能说我们低估了历史,认为以前的一切都是错的...考试制度的废弃只是一个例子。"钱穆先生的话可谓一针见血。他从学者变成了"伟大的历史"用新的视角看待科举制度,比西方学者更深刻。

当然,科举制度并不完美,本文也不是要鼓吹科举制度,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切不可盲目。比如通过一篇《范进忠举》文章全盘否定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多少有点历史虚无主义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