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靠什么解暑遇到热灾会怎么样(古代夏天天气热是怎么解暑)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9 02:13

感觉夏天一年比一年热。如果没有空 key,真不知道这个炎热的夏天怎么过。但是在古代,当时的人没有钥匙空,那他们靠什么解暑呢?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办法,主要靠粉丝,水果,洗澡。比起古人,现代人幸福多了。而且如果发生热灾,会给人民造成非常严重的灾

难,这在古籍中有记载。事实上,温度的变化与全球变暖有关,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得到重视。

古人是如何解暑的?

从历史记载来看,中国古代人消暑的方法很多。

第一个常见的是在河里洗澡。这种方法在普通的炎热天气里很受欢迎。但遇到极端天气,连河水都被烫伤的情况下,就不是很有效了。

第二种降温方式是搭凉棚,用风扇来加热。这种方法在中国最受欢迎,也最有效。避免阳光直射后,人的抗热能力也会相应增强。这时候用蒲扇之类的工具扇风,可以大大减轻燥热感。有条件的家庭甚至会吃两口西瓜,以达到最佳的避暑效果。

至于第三种方法,就是通过冰来降温。不过这种方法比较奢侈,一般来说是皇室专属。乾隆皇帝曾经写过一首诗:"冰盘雪筏,转寒光。展转苦烦,心挨着贵州黎巴嫩。"紫禁城和皇宫里有十多个冰室。皇室成员经常可以随意拿很多冰块,做一些冰镇饮料,达到避暑的效果。有些真的怕热的妃子甚至会求皇上建"冰床"。

当然,以上这些消暑方式,都是在正常的夏季使用的。遇到极端天气,古代人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比如乾隆八年(1743年)以后就叫"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当时中国南北气温长期40度。平民伤亡惨重,灾情相当严重。

热灾害的严重程度

《续天津县志》记载:"五月又苦又热,泥土和石头都被烤焦了,桅杆顶上流着金子,很多人都热得要死。"《高邑县志》载:"5月28日至6月6日,酷暑难耐,城墙沉重,阴云密布,日本和中国的铅锡都卖光了,很多人渴死了。"

在这两部县志中,除了记载了很多人因热而死之外,还记载了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就是炎热的气候导致了金属的融化。我们经常使用"把一个鸡蛋摔到地上,两分钟就熟了"来描述天气的炎热,而金属熔化显然代表了更极端的炎热。

当然,金属熔化的记录其实是夸大的。一般来说,用作建筑材料的铅、锡等金属的熔点通常在200度以上。如果要让这些金属融化,那时候地球上恐怕已经没有活人了。

除了这两部县志,其他地区的县志更真实。

《续东华录》记载:"六月,是首都的暑假。"在历年的县志中,"从未使用过;舒威"这样一句话。这说明当时的热度已经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只能用"舒威"来展示它。

浮山县志:"夏天和五月比较热,很多行人都被热死了,尤其是在首都,一些飘在北京的商贩也被热死了。"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年夏天,行人走在路上,经常被太阳晒晕,热死在路上。北京的情况比山西更严重。

根据北京气象学的现代记录,1743年7月下旬,最高气温连续6天超过40度。7月25日,气温甚至高达44.4度。

这里的温度之所以是摄氏度,而且能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其实是一位法国传教士记录下来后,经过现代换算的结果。

根据传教士的记载,当年5月至8月期间,仅京畿道地区就有1.14万人中暑死亡。

单从死亡人数来看,乾隆八年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一个夏天。因为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大量的高温致死事件。

而将要发生的事情,其实是遇到了"极端天气现象"。

所谓"极端天气现象"其实是一种概率极低的气候现象,往往50年到100年才有可能遇到一次。明朝有一个时期"小冰河时代"当时连南方地区都下了很久的雪,粮食产量受到很大影响。这是典型的极端天气现象。乾隆八年夏也是如此。

如果人类不提高环保意识,恐怕极端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还会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