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打完仗后怎么办?为何不能立马脱掉战甲?(古代军人打完仗为什么不能脱铠甲)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8 18:26

1369年7月,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病逝,也就是十天前,他刚刚打完了人生中一场著名的战役。常年征战的常遇春,应该早就训练好了"铜筋铁骨"他是一个连称霸天下的蒙古斗士都不在乎的人。他怎么会被小病夺去生命呢?

常遇春去世的时候,是明朝第二年。当时边

疆尚未平定,其他势力在暗中虎视眈眈。政治军事形式严峻,是时候用人了。那时候朱元璋不会自毁手臂,常遇春的死对他来说更是损失。

史书上记载的常遇春之死是因病,那么到底是什么病这么厉害,来势汹汹呢?

其实古代战争时期,军队里流行一种说法,士兵在战后不能马上脱甲,即使天热也不行。这其实和我们平日里说的热天出汗不能马上脱衣服是一样的。那么,出汗时马上脱衣服会感冒,而一场战斗后马上脱盔甲会怎么样呢?

"卸甲风"。简单来说,"卸甲风"它指的是"贪婪和冷风吹造成的;笔画"疾病。士兵穿着盔甲长期作战。由于装甲的密封性很强,身体散发的热量和汗液无法及时排出,身体无法得到降温。此时,突如其来的寒冷会加速血管收缩,导致心脏无法及时调节血流,身体供氧不足,血管血栓形成,从而导致中风。

在宋代,经常使用的盔甲是布仁甲,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盔甲,约29公斤。在明朝,锁子甲被广泛使用。虽然它的重量不到布仁加的一半,但也有13公斤左右。

可想而知,古代士兵在作战时,每天都要穿着厚重闷热的盔甲,不仅增加了行动的负荷,还会让他们长时间流汗。打仗的时候,你要忍受不适,但是战争结束后,有些士兵会因为想凉快一会儿而脱下盔甲,这样很容易生病。

1369年,常遇春率领大军北上,并于7月将部队调回朝鲜。那是一个炎热的天气,常遇春是最统帅。他不仅要制定作战计划,还要武装自己,极其疲惫。长此以往,虽然表面上什么都没有,但身体难免会不堪重负。柳河段时,昼夜温差大,白天天气炎热,铠甲厚重。晚上气温凉爽,常遇春不顾汗水脱下铠甲,导致"笔画"疾病。

再加上常遇春经常打架,病痛不断,年纪也越来越大。他的身体已经不像当年了,已经到了极限。就在这时,军队远征队,没有良好的医疗,死了。

所以在常规行军中,往往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每次战斗结束后,将军和士兵不能立即脱甲。

当然,除此之外,士兵在一场战斗之后是不允许立即脱甲的。其实还有其他的考虑。

第一,防止敌人突袭。

战争结束后,如果士兵脱下盔甲,开始撤退到营地,他们会突然遭到敌人的袭击。如果没有盔甲的保护,士兵们将会很虚弱,如果他们再次面对敌人,将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而且古代的铠甲厚重复杂,穿上要花很多时间,这样岂不是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第二,盔甲是士兵的门面。

一方面,盔甲也象征着士气。电视剧里,皇帝一般都是在皇城穿铠甲,整装待发。他们上战场为什么不穿?其实这也是一种士气的提升。穿着盔甲也会很有威慑力,为战争的胜利增添光彩。

总之,不管出于什么考虑,古代一场战争之后,不管多热,都是不允许脱甲的。不仅是常遇春,还有"卸甲风"历史上还有其他这样的例子,比如战国时期的魏贵族和魏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