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有灭佛却没有灭道?(古代为什么灭佛教)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8 11:26

应该是很多人都听说过,在古代历史上,有过很多次"灭佛"在古代,有很多皇帝对佛教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比如著名的“三五计划”灭佛,这是北魏吴泰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三件事的统称。但是好像很少听说过统治者"灭道"道教的观点并没有对道教产生如

此严重的打击。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古代统治者对待佛教和道教如此不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今天就来看看吧。

1.三绝灭佛事件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东汉时期,大约公元64年在洛阳修建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至今已有1900年左右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盛有衰。其中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灭绝事件,被称为"三大武功灭佛"差点让佛教在中国灭绝。

可能有人会问,三杀佛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灭佛灭道?

三武灭佛事件与古代三个皇帝有关。这三人在中土大规模封杀、解散佛教,原因各不相同。

第一武——北魏拓跋焘皇帝与拓跋族统一北方后,拓跋焘皇帝在北方分散佛教,改革僧侣,关闭寺庙。这一时期,部分僧人勾结胡人造反,太祖下令杀害长安僧人。

第二势力——北周武帝,周武帝励精图治,颁布诏令,还俗出家,毁坏佛寺。

第三势力——唐武宗,晚唐时期,佛教聚敛财富,占领田地。为了恢复民生,唐武宗下令灭佛三年,直到唐玄宗继位,才逐渐恢复。

2.三次灭绝事件背后隐藏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上,寺庙占田不交税,不利于民生和统治"南朝四百八十殿,烟雨中多梯田"这首诗直接描述了南北朝时期,寺庙占地,大兴土木。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封建社会,佛教一直处于不纳税、拒服兵役、拒徭役的状态。北魏吴泰、北周武帝、唐武宗时期,国家需要恢复民生,让更多的人有田可耕,国家需要收税。那时候和尚太多,鱼龙混杂,寺庙积了很多钱,不用交税。僧人占田为一时,不劳而获。灾荒年,他们还放高利贷,很多不法之徒也趁机出家藏匿。佛寺扩张太大,损害国库收入。出于这个经济原因,三位皇帝都采用了"灭佛"。

2.军事上,僧侣拒绝服兵役,甚至反叛佛教。他们讲究四项基本原则空,所以佛教里的和尚是不需要服兵役的。北魏为了巩固中原,全民皆兵。因为佛教不需要服兵役,所以很多人躲在寺庙里躲避。起初,太祖并不反对佛教,但由于僧人不守规矩,他们在长安佛寺发现,僧人和胡人以十万大军掩护吴对抗魏。突然,北魏武帝大怒,下令杀长安和尚。次年,各州奉命杀僧,毁佛像,禁止民众信佛。而且,太武皇帝拓跋焘颁布法令:凡五十岁以下的僧人,一律世俗,服兵役。也是在北周武帝时期,僧人因为体贴和法修的反叛,下令灭佛。

3.文化上,佛道相争,佛教教化不利于当时武帝在位时统治北魏的宰相。崔浩是道家中人,擅长阴阳五行,深得武帝信任。太祖本人信奉道教,自诩为真正的太平绅士,封寇谦之为天师。但朝野信仰道教的人很少,大多反对太祖皇帝信仰道教。这让太祖皇帝很不舒服,佛教不利于国家经济和军事的发展,于是有心灭佛。北周时,僧人们在后庭商议,武帝斥责佛教不纯,但佛教界人士居然反驳道教不纯,佛道对立,暴露其缺点。武帝大怒,下诏让僧人还俗,毁佛寺。唐代最初信仰道教,以道教为国教,以老子为始祖。人们大多相信王室。虽然这一时期佛教有所发展,但在安史之乱后期,佛教的消极避世意识不利于民族复兴。

佛教的教化就是要禁欲,要抛弃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不要生孩子。对于封建农业社会来说,人口就是财富,不利于国家人口的增加。但是道教不一样。它更注重人性,可以结婚生子。所以三吴皇帝权衡佛道谁更有利于统治,发现佛教不利于当时的统治,所以都想灭佛。

"三大武功灭佛"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恢复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增加人口,扩大军事和财政收入,巩固国家政权。其中,北周武帝灭佛最为成功。他把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僧侣变成了农民和士兵,为国力的增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北周灭北齐成功,继承北周的隋灭陈成功,完成了统一大业。

3.灭佛不灭道的道理。

最根本的原因是道教毕竟是中国本土宗教。它由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观念演变而来,以黄、老道家思想为基础,继承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道教适应封建君主专制需要的能力明显强于外来佛教。

道教可以说是古代汉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与儒家思想一起构筑了君主专制文化的基础。但是外来的佛教树敌很多。例如,北魏时期的道教忠实信徒崔浩强烈支持皇帝镇压佛教和发展道教。儒家士大夫中也有一部分像韩愈一样厌恶佛教。

可以说佛道排他之争一直在发生。两者都在互相提高,吸收对方的一些教义,更符合君主制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支持,最终受益的还是世俗统治阶级。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佛教的所谓入世,道教的避世思想。可以明显发现,道教的教义更倾向于修身养性,即修身成仙。而佛教则宣扬弃世,实际上却发展成为大量参与经济政治活动的实体。那我很抱歉。中国政治绝对不能容忍宗教与政治、经济混为一谈,更不能容忍出现一个宗教与庸俗结合的政府,更不能容忍外国宗教。北宋皇帝喜欢给自己冠以陶俊的称号,但这显然只是精神层面的一种表现,并没有改变世俗统治的利益。

寺庙经济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现。佛寺不仅有大量的香火钱给达官贵人,还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凭借免税特权,他们种植农林产品,有时还可以使用政府指派的仆人。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的寺庙经济会严重威胁小农阶层的生存利益,因为他们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减弱了,素以农业为主的中国自然不会让其发展。如果是战时,大量年轻人逃避兵役,躲进佛寺,对国家的后备军事资源和土地劳动人口都是极大的损失。

此外,大量的佛教贵金属雕塑和佛寺的建立,浪费国家经济过于严重。如果此时国家贵金属短缺甚至货币发行量不足,这些规模宏大、华丽昂贵的佛教建筑和雕塑成为统治者泄愤的出气筒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一个原因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尽管有大量类似中国的协定,但一些佛教思想仍然与传统的忠君思想格格不入。比如儒家主张忠君孝,而佛教一味主张今生来世,轮回说对这个世界的冷漠和否定,自然会让后者反感。道家和儒家显然更接近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更容易契合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