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纣王不直接杀了姬昌?不想还是不敢?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8 09:39

在《封神演义》的故事中,姬昌曾经作为人质来到朝戈,正是靠着吃了博伊考的肉做的包子,才获得了回西樵的机会,所以可以说这就是封神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发现,如果姬昌被杀了,这些故事的未来就完全不一样了。可是既然姬昌在纣王手里,而纣王本人对姬昌也不放

心,为什么不直接杀了他呢?纣王没有杀嵇昶,是因为他不想杀他,还是因为他害怕杀他?

1.纣王为什么要攻打四侯波?

在《封神演义》中,商朝有四大侯波,分别是董波侯姜还初、南侯波E于冲、Xi侯波姬昌和贝波侯冲黑虎,其中以Xi伯侯姬昌和北伯侯冲黑虎最为著名。

四大诸侯国是相对独立的附属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不受商朝控制,但需要承担效忠调兵遣将的义务。他们与商朝的关系是西周的诸侯国与藩属国之间的关系,比诸侯国更接近商朝,但比西周有更大的自主权。

另外,四大侯波国家都是大国,每个侯波国家的统治区域内有200个小国。四个侯波国家的总统治面积应该超过殷商王朝的一半。

朝廷之下有四个如此高度独立的庞然大物,显然构成了殷商王朝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如你所知,割据诸侯或者打压地方势力,一直是秦以后各中央王朝的统治主流。虽然秦朝以前的商朝没有削诸侯,但是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君主都不会让地方势力威胁到朝廷。

因此,锡伯族后国的存在已成为纣王的一大威胁,尽管纣王从未公开表露过这种心理。姜皇后被杀后,在妲己的蛊惑下,曾计划将姜还初、姬昌、鄂崇玉、崇厚虎四大侯波诱至朝戈,一举除掉。但纣王想了想,还是决定诽谤姜焕初并杀了他。

蒋桓楚死后,其子蒋伤心欲绝,派兵反叛。这姜神勇无敌,气势逼人,曾令寝食难安。可惜他有勇无谋,没有动摇商朝的统治基础。

当诬陷蒋桓楚谋反时,南博侯鄂崇玉站出来为蒋桓楚辩护,认为他没有谋反之意。纣王勃然大怒,趁机把艾崇玉关进监狱,然后大出风头。因此,殷商只有四大侯波,即锡伯侯季昌和贝波侯崇黑虎。

纣王的屠刀终于捅到了锡伯侯季昌。然而,众所周知,锡伯侯季昌并没有被纣王杀死,而是不得不彻底返回西樵。发生了什么事?

2.纣王为什么不杀姬昌?

很多人认为,西伯厚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他装傻充愣,打消了纣王的怀疑。纣王认为姬昌是神算子,所以很怕他。然而,当纣王把他儿子伯夷烤的肉做成肉饼送给姬昌时,姬昌浑然不觉,津津有味地吃着肉饼。纣王因此认为姬昌的名气不如自己儿子的肉饼,就放了他(其实姬昌早就想通了肉饼的真相,只是为了欺骗纣王,故意吃了肉饼)。

这真的是事实吗?如果纣王因为姬昌不是神算子就放了他一马,那他为什么要杀蒋桓楚和鄂崇玉呢?这两个人也不是神算子。而且,锡伯族的侯季昌是出了名的贤人,而西周是商朝最强大的侯波国家。对纣王来说,姬昌显然比姜焕初和于冲更危险。纣王为什么不杀姬昌?

事实上,不是纣王不想杀人,而是他不敢。至于原因,我们只要了解一下姬昌的背景,就一目了然了。

姬昌的背后,是强大的西周,以及易图荣、顾祝荣、容桂等西戎人的势力。一旦纣王杀了姬昌,西周必然要与殷商为敌。当然,当时的纣王并不害怕有一个西周,但关键是西周集团已经无法为殷商抵御戎人的势力。容人的影响一直是令殷商头疼的问题。即使西周不反对殷商,如果只是容人进军,也会严重损害殷商的利益。更何况,如果西周心慌,联合了戎人,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与其杀了锡伯侯季昌,不如留他继续为朝廷镇守边疆。这就是为什么在姬昌吃了肉饼之后,费仲等奸臣一再提醒纣王和姬昌装傻,还是放了姬昌。纣王可能不知道姬昌是在装傻,但从姬昌的装傻中,他看到了姬昌的顺从,他不敢杀姬昌,只好放了他。

纣王放了姬昌,也放过了北后的黑虎。起初,纣王不想杀崇黑虎,也不敢杀崇黑虎(崇黑虎早已成为纣王的附庸),但崇黑虎与姬昌是世仇。既然保住了姬昌,那就干脆保住冲黑虎来牵制他。

3.姬昌是怎么死的

姬昌回到西蜀城后,自称,建立周国是天意,拜姜子牙为亲,间接招兵买马,广纳贤士,联合各诸侯国有志反商的官员和其他贤士。最后,嵇昶死于纣王发起的连年征战。在他去世之前,他决定继承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并继续继承他的父亲姬昌的遗产。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这个房间变得繁荣起来,姬发自称为周武王来对抗他。在应对征服的过程中,他广纳贤才,借助门仙教,不断壮大国力。以西周为首召开誓师大会,列举了纣王的罪行,鼓励军队与纣王决战,率领一个部落。在佛教等诸多神仙的帮助下,他终于实现了战略反击,从而成功推翻了商汤的邪王纣王,正式改朝换代为西周,分封土地以报答他的功绩也是合适的。终于开始了长达八百多年的周朝诸侯时代,完成了姬昌的遗愿。最后姜子牙封神,周武王封王。

《封神演义》里有一句话:文王有九十九子,雷震子燕山,为百子。文王有四妃,二十四妾,九十九子,三十六殿下习武。由于纣王的多次西征,十六人被杀。

姬昌主要是随着《封神演义》这本书的流传而为人们所知的,他也经常出现在很多与封神榜相关的影视作品中,因此广为人知,名声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