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挖了定陵之后再也不挖皇陵(为何挖了定陵之后再也不挖皇陵了)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8 08:13

明代定陵是明代万历皇帝及其皇后的帝王陵墓。很多人都知道当年挖定陵的事件,定陵也是最后一座人工挖的皇陵。定陵自发掘以来,从未被积极挖掘过,基本是因为偶然发现后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那你为什么挖定陵,那你在定陵挖了什么?至于皇陵,你再也没挖过?今

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

1.关于定陵的发掘

在定陵挖出的东西,其实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定陵发掘简报》在1958年的《考古通讯》07期上就明确发表过,但直到1990年才作为一本书出版了《定陵发掘完整报告》。但是,计划挖长陵,怎么可能挖到定陵呢?答案很简单,但是我找不到。

很多人对盗墓的印象来自于流行的盗墓小说。一个盗墓者或者摸金的队长拿着指南针,讲着公式,就能找到古墓的具体位置,挖洞进去。

的确,挖个洞真的能进陵墓,这叫"盗洞"可想而知这种方式是否会对文物造成破坏。为了保护文物,考古学家需要准确地找到陵墓的入口。一大群人忙活了几个月也没能找到长陵的入口。愤怒的吴涵想"揭开顶部"。

然而,定陵一角的几块砖意外脱落,让考古学家找到了入口。这才转身去挖定陵。

2.定陵挖出了什么?

事实上,定陵的发掘本身并不存在严重的原则性错误。定陵被视为可惜的原因有四。

第一,很多出土的丝织品由于技术限制和经验问题,保存不良,损失惨重。当时,许多丝织品被裱起来保存。这方面的专家沈从文来看布,却发现所有的面料都是阴性,愤然离去。只剩下一句话"做出如此不负责任的解释,要么是出于无知,要么是故意欺骗!"。

第二种是皇太后的木棺被遗弃,随意扔到山沟里,被村民抢走当上好的金丝楠木。

第三是运动中,三具出土的慈禧太后遗体被焚烧。

最后材料整理进度一拖再拖,原始材料丢失。

但不能只看这四点就说定陵的发掘是彻头彻尾的"灾难"定陵的发掘首先搞清楚了定陵弓玄的结构,包括砖隧、石隧、金刚墙、隧票、前堂、中堂、后堂、左配铺、右配堂等,有图有词,结构描述准确,记录详细。其次,明确皇后的葬式,包括孝后王、孝后王、万历皇帝的随葬品、葬式、棺木情况等。而且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各种冠服、金银器、玉器、丧葬用品、瓷器、漆器、铜镜、兵器等等。

这里出土的金翅冠是目前的国宝,是迄今为止唯一出土的皇帝金冠。此外,还出土了4只跳岩企鹅,分别是"十二龙九凤"、"九龙九峰观"、"六龙三凤冠"还有"三龙二凤"。一切都很精致,不同寻常。这些文物在研究后都没有被封存。1959年,定陵博物馆开馆,定陵出土的许多文物都存放在这个博物馆里。几十年来,这座博物馆一直对外开放,让无数人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我觉得单纯把定陵当成灾难是有问题的。真正的考古灾难是什么?花了钱,挖了遗址,但是有一次没有上报,没有把第一手资料保存好,弄了些标本什么的放在博物馆里。从这个角度来说,定陵的发掘至少不是口号式的考古,也不是所谓考古的破坏性发掘,实际上是盗墓。这还远远称不上是一场灾难。

但离成功还很远,尤其是作为一名考古学家。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做什么?1949年,裴文中、贾兰坡、刘宪庭等考古前辈在北京发掘周口店遗址,这是古人类研究的一个重要开端。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设在刘丽鸽谷玮村等地。辉县的这次考古发掘,确立了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模式。几年后发表的辉县发掘报告,也成为中国第一份考古报告,确定了两种模式。

1951年,苏、石兴邦、王伯洪等人在安研究史前和商周遗址,将关中地区划分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周三文化。1952年,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本科专业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今年在北京举办了四期考古工作者培训班,四期前后共369名学员,自称是考古领域的"黄埔四期"当时教大陆几乎所有历史专业的老师,近400名学生在讲座结束后马上被分配任务。今天,结果是雷磊。

急什么?因为当时中国的考古力量是如此匮乏,要研究的课题太多,要做的事情太多。考古学在中国刚刚起步,什么都没有。这是为一座高耸的建筑奠基的关键时刻。当时的调查和发掘很多,恐怕随便举个例子,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学术意义,都比发掘定陵重要得多。

那个时代的发掘报告,现在几乎都被奉为经典,不是因为50年代的考古学家是最优秀的,而是因为他们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成为了未来研究者的标杆。

当时空白的地方太多了,需要挖掘的地方太多了。尤其是洛阳这个快速发展的历史名城重点区域,更需要全国的支持,否则就只能坐视文物损毁的悲剧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部署大量人力勘探定陵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汉唐都城遗址、元大都遗址、元都遗址不马上发掘会怎么样?

3.定陵之后为什么不再盗墓了?

定陵之后,为什么今天还没挖大型皇陵?有人说是因为定陵的教训触目惊心,太多的文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也有人说是因为"以上"死命令下,暂时不允许挖掘。其实都有。最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考古学家本身对挖掘皇陵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

夏鼐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叫《我所认识的历史学家吴晗同志》,文中提到了他对定陵发掘的看法:"郑振铎同志对此事表示反对,认为当时考古工作很忙,这些紧急任务(指定陵的发掘)可以推迟。我还为郑同志做了游说,知道吴晗同志是这一举动的始作俑者,亲自劝说他不要贸然进行这一发掘工作。"

在真正的考古学家看来,挖掘定陵其实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而挖掘定陵更像是政治活动,而不是学术活动。定陵发掘后,各地如火如荼,到处叫嚣着要开皇陵。这些人是谁?我只知道这些人里面没有夏老,也没有郑老。

定陵的发掘确实是一个悲剧。它的悲剧在于,中国考古学家的声誉在后来的指责中严重受损。定陵确实有暴风雪,刺骨的风雪像刀子一样吹向真正的考古学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