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冬天都穿什么衣服保暖?古人出门靠什么防寒?(古代百姓冬天穿什么)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7 14:39

今天是立冬的正式日子。似乎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气温都下降了不少。大家都穿上了厚厚的大衣,准备开始过冬了。但是古代人的衣服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棉袄羽绒服什么的都有。那么古人冬天穿什么呢?当然,古人也不傻。许多动物的毛皮曾是冬天最好的保暖产品,

尽管现代我们已经不再提倡穿毛皮,而且这也是违法的。但是古人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如果他们不想被冻死,他们只能寻找能够有效防止感冒的物品。

正如我们所熟悉的那首诗"朱门狗肉臭,路上有冻骨"我说过,寒冬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坎。气候变化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只无形的手。繁荣时期往往伴随着温暖的气候和繁荣的农业。在我国历史上,有一次非常重要的经济重心南移。有学者指出,除了战争的因素,还与气候变化有关,气候变化使得南方温暖湿润,更适合水稻种植和生活。此外,有学者发现,中国战乱频繁的时期往往是寒冷的。

可见,冷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那么古人是如何在衣服中保暖,从而安全过冬的呢?

送衣服也是送相思,送温暖。

中国有许多"鬼节"其中,十月的第一天也被称为寒衣节,预示着冬天的来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送冷衣服",也就是给死去的亲人烧鬼衣,可见怕冷已经深深地进入了古人的生活。

"送冷衣服"也会给父母和其他人。"孟姜女哭长城"这是因为孟姜女给她丈夫送去了御寒衣物。"送衣服"其实也是表达相思的重要意象。"一个心地善良的母亲手中的线,为她任性的儿子的身体做衣服,她小心翼翼地缝制,彻底地修补,害怕延误会让他晚回家"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送衣服"诗歌。"送衣服"多和"保卫边境"相关,因为我们国家的战争威胁往往来自西北这样又苦又冷的地方,所以"送衣服"其实就是送相思,送温暖。

由于"送衣服"还有一个奇怪的故事。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命宫人为边军制"伊伊"结果,一个士兵在他的长袍里发现了一首诗:"军人在战场上,如果又冷又苦,就会睡觉。衬衫做出来谁知道落在哪里?刻意多加几条线,感情更绵。此生已过,是缘分。"兵士把这件事告诉了元帅,元帅又告诉了玄宗,玄宗把诗展示给后宫各处。有一个宫人自称死了,玄宗让她与兵士结下因缘。这首诗后来被称为“袍子诗”。

"这里;伊伊"用"长袍"都是指有填充物的衣服,区别在于"长袍"用麻纤维,"易"絮料是丝棉(丝棉是丝绸制品,丝棉大衣现在也能买到)。棉花之所以不为我们所熟悉,是因为中国在明朝末年就广泛种植棉花,虽然还不算太晚,所以古人其实并没有多少"棉袄"穿上它。

用纸保暖

没有棉花可塞的古人,把所有东西都塞到衣服里,除了上面提到的丝绵和麻绒,甚至还有香蕉"布朗",和本地"木棉"等等。财力和权力决定了古人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填充物。

木棉和木棉填料。图片来源:左联合报,右季你

除了这些奇怪的填充,还有更奇怪的,就是用"纸"。

其实纸是一种植物纤维制成的无纺布,它的原料和上面提到的填充物重叠在一起,而且纸其实很坚韧(有很多设计品牌用纸做包装,其实很耐用),可以阻挡寒风,关键是成本也便宜。就像"毛毡"毛毡是由羊毛或其他鸟类和动物的毛发制成的无纺布。它的价格比皮草低,但保暖性和实用性一点也不逊色。

纸衣和纸最早记载于唐代,甚至在宋代开始流行于文人之中。陆游写了一首诗“谢朱送纸被”,这个朱就是朱。纸被子有什么好的?唐代诗人徐夤写了一张纸被来赞美它:"一轮明月遮一梦,几尺白云眠寒。穿双劲风比酒暖,听冷雨比棉暖。"在陆游的另一首诗中,更是大加赞赏"白色在狐狸的腋窝比棉花更温暖"。

这里的纸张多充当布的作用,所以一般选择藤纸、纸等光滑耐摩擦的纸张。纸外套可以填充填料,变成纸外套,所以整件外套都是植物纤维做的,相当"绿色"是啊!由于贫穷,纸衣在僧侣中也很普遍。寺院大多位于深山之中,也比较干净,所以纸衣、棉被都是非常好的保暖、守戒的选择,甚至可以在上面写诗作为乐趣。

"炫耀"毛皮衣服

纸衣之类的虽然有区别,但总不如真的皮衣丰富。虽然用动物皮做御寒服的选择很原始,加工技术也已经很成熟,但由于中国一直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所以裘皮衣服并没有广泛流行。另外,毛皮往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所以数量少,价格高。

在明代,毛皮几乎不被视为保暖用品,而是装饰用的奢侈品。即使是在骄奢淫逸盛行的明代,貂皮这种超越身份的服饰,基本上也不需要被朝廷禁止,因为它确实稀有实惠,地位一般也不低。因为皮毛稀少,所以成了贿赂权贵官员的硬通货,这些官员把它铺在地上,放在屁股下面作为炫耀。明末努尔哈赤起兵后,皮草的数量就更少了。真正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普通人,还是会选择更经济实惠的羊毛皮或者填充了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的厚外套。

这种情况在清朝得到了改善。一方面统治阶级本身就有穿裘皮御寒的习惯,另一方面裘皮供应稳定。所以我们在《红楼梦》里看到很多皮衣。但当时穿裘皮衣服的习惯是里面穿皮草,脸上用真丝面料,只在衣服边缘露出一点皮毛边,既增添了美感,又显得低调。这样的设计,大家都多了些心思,把比较好的皮草留在了边上,有的还特意把好的皮草拼在了一起。这些暴露的毛发被称为"楚风"或者"出风","炫耀"这句谚语就是这么来的。

被冻死的人往往很贫困,所以每年冬天都需要政府出面救济,发放食物或衣物。上面提到的纸衣,曾经是政府发放的物资。对我们来说,只是保暖的问题,对古人来说,可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到了冬天,物资的短缺会更加暴露出来。白居易《卖炭翁》写道:"卖木炭的钱是干什么用的?买衣服,买嘴里的食物。可怜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木炭卖不出去,希望天冷一点。"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寒冬危及生存,但为了生存,希望更冷。别忘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冬天死的。

温暖地活着多好啊!然而,狐狸没有暖气...

我有话要说。

别说古人,就连一个现代人,打工妹,都觉得冬天很难熬。我们家冬天是全省最冷的地方,每年零下二三十度的日子都那么难熬。有暖气又怎样?室外仍然冷得刺骨。小时候没有保暖裤,没有羽绒服。每天都穿内衣,毛料裤和厚重的自制吊带棉裤,再穿上外裤,腿就弯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