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苏辙之间的兄弟情谊揭示了他们的关系到底有多好。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7 08:00

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占了三席,这三位还是父子。苏轼自然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他的弟弟苏哲也很优秀。很多网友都很好奇苏轼和苏辙的关系。都说文人相轻,其实还是兄弟。两兄弟的关系会因为竞争而不如意吗?其实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很深,也算是典范之一。那就给

你讲讲他们兄弟之间的故事,让你知道更多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1.苏轼创作《明月几时有》的背景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39岁的苏轼从杭州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已有两年。1075年,他的弟弟苏辙也被任命为周琦(今山东济南)的秘书。

转眼间,兄弟俩又有七年没见面了。

于是,月光清亮如银,像那年的洗中秋。在密州期间,苏轼密切关注宋朝的局势,并期待回到北京工作。另一方面,他又想念同样在山东打工的弟弟苏辙,于是一个人赏月饮酒,直到天明。被这一幕感动,我一挥手写下了这首中秋绝唱:

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也不知道几月几时。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跳舞去发现阴影在地球上是什么样子的。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月亮有阴有阳,有盈有亏。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希望人活得长久。

字里行间,旷达的苏轼生动地表现了中秋赏月的复杂心情,对苏辙的兄弟情谊也跃然纸上。

其实苏轼去密州的时候写的是《沁园春》。寂寞亭灯》并送给弟弟苏辙,表达这份深情:

孤堂灯绿,野店鸡数,旅枕梦残。渐渐的,月色会练成,晨曦会尴尬;云上捉锦,朝露为普普。世界是无穷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区是清新快乐的。呢喃,我与鞍无言,往事千回。那时候,长安城总共有客人,像两个陆地上出来的所有少年。文笔千言,胸中万卷;把你从尧舜身边带走有多难?用对了理由,躲在我身上,为什么不干脆清闲的看?他长的很健康,但他10岁就死了,他为前者而战。

2.苏哲狠狠回了一句“水调头。徐州中秋节”

苏轼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中秋诗,立刻散发出万丈光芒,让他的名字更加响亮。

他的弟弟苏哲似乎更弱。其实苏辙的才华不亚于哥哥苏轼,仕途也不错,曾经官至副丞相。而苏哲选择做隐形哥哥背后的英雄,让他存在感低下。平心而论,苏轼无拘无束的生活,不被世俗所束缚,这与哥哥苏辙的全心支持,与他对世俗琐碎与不堪的承担是分不开的。

这里暂时不按表。再来说说苏喆从哥哥那里得来的中秋赠言,迫不及待想尽快和他相聚。

第二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周知,苏辙被任命为左郎、应天府判官。两兄弟能在徐州过中秋节的时候聚在一起。

苏辙马上写了《水貂头》。徐州中秋”表达欢聚一堂的喜悦,其中最后两句:

今夜有酒客,明晚又要住在船上,分离的悲哀。但是我害怕我会永远躺在地板上。

字里行间,也有哥哥苏辙对哥哥苏轼恋恋不舍的感觉。短暂的见面后,两兄弟将继续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这种离别的悲伤是压倒一切的。

3、quot兄弟、朋友和兄弟都是相互尊重的”感觉

这两句交相辉映的中秋词,道出了苏轼和苏辙的深情。

事实上,两兄弟早在他们的出生地四川眉山就有了“兄弟、朋友、兄弟相敬如宾”的青梅竹马之恋。

生于1037年的苏轼和生于1039年的大相差两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游,名曰“迎宾遗风”。

父亲苏洵为两兄弟取的名字有着深藏的含义:石,马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马车碾过留下的车轮印。希望直爽的苏轼哥哥和低调的苏辙哥哥互相扶持,避免灾难。

苏轼和苏辙做到了,也确实辜负了父爱。他们一生始终如一,在文学史上树立了兄弟情谊的光辉典范。

小时候,“漂亮帅气,兰芝同方”两兄弟互相帮助。这些孩子从小就学习,从来没有放弃过一天。"史书记载可考:“自站起,有山可攀,有水可浮,自站不必先衣冠。"

苏哲彦,“自信的男人可怜自己弱小的兄弟,说明世界上没有好朋友。"苏轼也是云,“是我的兄弟,也是贤惠的朋友。"

可见当时苏轼和苏辙已经奠定了兄弟师徒的感情基础。

4.同年,进士和

嘉祐元年(1056年),兄弟二人随父苏洵出川赶考,有一次路过渑池留宿在县城的寺庙里,留下了一段僧墙奇闻。次年,也为进士和科举一起设了一个故事。

1061年,苏轼发布诏判凤翔,苏辙被任命为商州武官。苏辙派苏轼到郑州上任后,觉得途中路过渑池(1060年苏辙被任命为渑池主簿),即写下“怀渑池遣子盼弟”,苏轼随即写下“河子被渑池怀古”的诗句。

哪里的生活都是什么样的?它应该像在雪中飞行一样。我不小心把手指和爪子留在了泥上,洪飞驾驶着那个复杂的东西。老和尚死后已解新塔,坏墙没理由看老问题。还记得崎岖的过去吗?路漫漫,驴嘶。

这两首和诗也是流传千古的名作,更证明了两兄弟的海洋之深。据不完全统计,苏轼与苏辙之间的诗词往来多达200多首。

苏轼一生信任弟弟苏辙,几乎每到一处办事,都带着“子游”写一首诗,寄一封信给苏辙。

杭州的苏轼"知人论世"当时我了解到,弟弟苏辙在(今河南淮阳)读书时,当地经济落后,不重视教育,所以写了一首诗《演员的事业》,其实是表达弟弟的怨恨。

苏轼在海南儋州时,得知弟弟苏辙不习惯在雷州生活,便写下《文子疏》勉励:人说天下无适味,蛆虫尚未找到贤明的麋鹿。

苏轼找哥哥帮忙,并没有拖泥带水。他从定州被贬到广东惠州时,因为缺钱,对弟弟苏辙直言不讳。苏辙立即倾其所有支持苏轼“七百万元"苏轼顺利赴徽州上任。

苏辙一生也很敬重他的哥哥苏轼。他在雷州时,一年存诗29首,其中25首是何兄所作。

苏轼去海南儋州时,途经雷州犯了痔疮,于是苏辙把陶渊明的诗《戒酒》读给哥哥苏轼听,劝他戒酒。

后来兄弟二人在梧州相会,苏轼以“去海南,作诗以示子”表达自强不息的精神:

不要以为雷琼与云海相隔,圣恩依旧遥遥相对。他那个年代写地理地理的是谁?海南永远是我的家乡。

综上所述,苏轼和苏辙的确是无辜的“史上最深的兄弟情”之称。两人不仅同年入读高中,还在同一个朝代将兄弟情提升到了巅峰。

庄载,苏辙;庄哉,苏轼!

5.“乌台诗案”中的荣辱与共

尤其是其中的“乌台诗案”,两兄弟荣辱与共,更是文坛佳话。

发生在1079年的“乌台诗案”,哥哥苏轼时任湖州知府,因“恃才傲物”被控在诗中愚弄、嘲讽政事,御史台立即派太常皇甫尊博士到湖州逮捕苏轼。

弟弟苏辙第一时间得知,冒着被说是密报的风险,立即下书,派人去告诉苏轼,要他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担心家人的安危。他会照顾好自己。与此同时,他连夜奏响《致狱中师兄石的一封信》,希望为了救苏轼一命,斩断官职为师兄赎罪。

苏轼被捕入狱后,误以为“此生已过”,即写下“寄子狱中”这首诗。

宋神宗深受他们兄弟姐妹的感动,为慈禧太后和王安石求情,因此免去了苏轼的死刑,贬谪黄州为应永的副使。

苏辙也被从河南贬到江西。在江西安顿好一家十几口人后,护送苏轼一家到了黄州。

苏轼被冤枉“乌台诗案”后的困境,苏轼得以抵御“风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哥哥苏哲的全心投入,让哥哥苏轼在穿越空时的锋芒和才华完美绽放。

好在苏辙;还好,苏轼!

6.兄弟情不变“山高水长”

更难得的是,苏轼和苏辙兄弟几十年来一直在空的交集中携手前进,从未因为遭遇的挫折而影响到感情被打断、被介绍为知己的信念。

苏辙在周琛工作时,苏轼陪了他70多天。他曾经遇到过,年纪大了就辞职隐居,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度过余生。“床上听萧瑟雨声”,弹琴论诗,喝酒唱歌。

很遗憾,这两兄弟最终没能履行他们的协议。茫茫官海的沉浮,苏轼、苏辙兄弟一生“观雨”的沉浮又能畅快到哪里去?那些为数不多的会议和聚会,其实是一种难得的福音。

幸运的是,苏哲,一个冷静的弟弟,忍受着漫长的生活,有条件和力量照顾好它“苏尔”几十人的生活,已婚有子女。哲宗傅园三年(1100),弟弟苏轼在从海南回来的路上生病了。次年在常州病逝,享年65岁。死后赠“太师”谥号“文中”。

苏轼临终前,未能与弟弟苏辙见最后一面,只留下遗言“惟吾儿,自堕而回,不如一见诀,此痛矣。"

苏哲得知噩耗后泪流满面“只有我和哥哥,如果出处相同,我们小时候没有老师,第一先生听话。游戏本,睡眠中丢失的,还给两个,一定要看完。"

次年,苏辙将哥哥嫂嫂葬于嵩山脚下,并为哥哥写下悼词:“兄弟情,一生一人。"并写了墓志铭:“爱抚我,哥哥,教导我,老师。把苏轼定义为“老师、朋友、兄弟”。

他还把哥哥苏轼一家全部安顿下来,带着三个侄子一起生活。

十年后(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74岁。朝廷追授他段学士和名医,谥号“文鼎”。

苏轼与苏辙如此“山高水长”的深厚情谊,的确“患难之交,我们友好深情,不缺怨恨,近世难得”。称他们俩为“史上最深兄弟情”,实至名归,首屈一指。

是为了记住。

【作者简介】李大奎,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