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郭嘉没有死,司马懿会成功篡位吗?贾压制司马懿?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7 01:00

因为郭嘉死得太早,我们总喜欢把很多幻想寄托在郭嘉身上。比如郭嘉临死前告诉曹操,如果他还活着,可以帮曹操压制司马懿一阵子,但是他死后可能需要防备司马懿。看来司马懿在郭嘉心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可能当时谁也没想到,能抢曹家政权的是司马嘉。但即使

郭嘉还活着,他能阻止司马懿篡权吗?可能不好说。

郭嘉早逝,曹操未死先死。即使他能活得更久,也未必能活过司马懿。郭家生于公元170年,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郭嘉死了,司马懿被召来做官。

曹昂死后,曹丕是曹操的长子。曹丕生于公元187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这个时候曹丕已经三十三岁了,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成年人了。曹操不需要托孤。

曹丕死于公元226年,时年40岁。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操继承了王位。曹操出生于公元204年,继位时23岁。其实他已经成年了,只是年龄不够大,不够成熟,政治经验不足。所以曹丕的遗诏是让曹真、曹秀、陈群、司马懿辅佐朝廷,而不是托孤。

谁真的需要成为孤儿?是曹操。曹操在位十三年,卒于公元239年,时年36岁。更何况曹操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养子,齐威王曹芳继位。曹芳出生于公元232年。他继承王位时才八岁,没有亲生兄弟。他是一个真正的孤儿寡母,所以曹操确实需要托孤。

但曹植是从曹丕开始的,因为曹操曾经有意让曹植继位,而曹丕在与曹植争夺储位的过程中几乎是险胜。曹丕继位后,曹彰曾带兵到洛阳,问曹丕的第一任国王万在哪里,意图据理力争。因此,曹丕继位后,对自己兄弟的宗室严加防范,禁闭在封地内,不准有私人关系。

曹操有许多儿子,其中一些比较年轻。曹操死时,赵王曹干只有五岁。曹丕有九个儿子,曹操是最年长的,但只有曹操和东海王曹林真正存活下来并有继承人。所有其他的儿子都英年早逝。曹林的儿子曹茂,一个贵族乡官,在王芳被废黜后成为皇帝。后来,他试图杀死司马昭,但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

从继承人来看,曹操的儿子中,曹丕较弱,但曹彰的儿孙较多。尤其是曹彰的儿子曹节,儿子特别多。曹操继位后,给了曹丕几个早逝的儿子,都是曹凯的儿子。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自然对宗室有所警惕。所以曹操继位后,延续了曹丕的政策,继续防范和打击宗室,生怕宗室不忠。

但是,算了这么多,最后还是没有算进去。曹操英年早逝,却没有儿子,只能让养子齐王方做继承人。根据一些资料,曹芳也是曹凯的儿子。

曹操死的时候,打算让曹丕的弟弟燕王曹丕辅佐朝廷。曹禺被任命为将军,由遗诏辅佐。但从曹丕开始,宗室长期被禁锢,在朝廷没有任何权力。曹禺怕自己把握不住局面,主动辞职。曹操的想法也变了,于是撤销圣旨让曹禺辅佐朝廷,改由外围氏族曹真的儿子曹爽和司马懿一起辅佐朝廷。

因为宗室太弱,曹爽在掌权之初就随意更改制度,引起了曹魏的长辈和老臣的不满。正是在长辈和老臣的支持下,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举干掉了曹爽,彻底掌握了曹魏的内外军政大权。之后齐王坊和曹操的汉献帝差不多。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齐王方,建立贵族乡公曹茂。曹太祖不满司马氏的专权,想杀了司马昭,但是没有办法。他不得不亲自带领宦官之类的人进宫,并在半路上被司马昭的爪牙杀死。

当时曹丕的后代几乎没有,只能从曹操的其他儿子那里找。最后,他们找到了燕王曹禺的儿子曹欢。而曹桓没当几年皇帝,就把禅位让给了司马燕。

另一方面,托孤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会像诸葛亮、刘禅一样成为千古佳话。也许孙权会托孤诸葛恪,曹操会托孤司马懿。要么是其他大臣突然发动政变杀了辅政大臣,要么是辅政大臣陷害空小皇帝,而他能等到皇帝成年把政府还给小皇帝,辅政大臣自己也能死得好,真的很难得。

君主们知道侍郎和托管孤儿大臣有可能成为权臣吗?我当然知道。但这是第二好的方法。汉朝长期使用外戚辅助政府。结果西汉死在外戚手里,东汉改外戚辅佐朝廷。同时扩大了内廷的权力,用宦官掌握皇宫禁卫,最后外戚和宦官互相争斗,让董卓占了便宜。

所以到了三国,对外戚防范很严,怕外戚专权,对宗室也不放心。相反,他们希望利用部长来协助政府。结果三国托付孤儿的大臣,最后都是不同的境遇。诸葛亮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恪执政仅一年,被孙俊政变所杀,三族覆灭;而司马懿则是在两位侍郎斗争胜利后篡夺了皇位。

不过,虽然东汉末年宦官大难临头,但所有的豪杰一开始都很讨厌宦官。但随着三国称帝,到了第二代,宦官被广泛用来牵制大臣。比如刘禅信任黄皓,曹操信任张当,孙皓信任岑参。一定程度上是皇权的延伸,是对大臣的约束。

在世袭皇权制度下,君主英年早逝,继承人又太年轻,始终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宋代,基本上是母亲听政的一种方式,等到孩子大一点再回归政治。到了明朝,对外戚、女大祸的防范更多了,大臣们也一直坚持劝解。但在明朝的制度下,文武分家,外有宗室,内有宫室,所以不存在权臣篡位的情况。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做法,但最后还是免不了慈禧太后实际执政4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