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堤和白居易是什么关系?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7 00:52

我们都知道,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学生时代也学习过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不可替代的,但白居易的贡献并不都体现在文学上。他在任职期间也为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江苏省苏州市虎丘下修建的

白沙堤。这是对人民的一大帮助。除了白居易,范仲淹和苏轼也有类似的贡献,我们一起来看看。

1.修建白公堤,增加过水能力。

据史书记载,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任期间,他动员民工加高湖堤,筑坝造闸,增加湖容,解决了钱塘(今杭州)和严观(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大坝建成后,他亲笔撰写了《钱塘江的石头故事》一文,并刻成石碑献给袖手旁观湖,指导当地人民蓄水泄洪。此外,白居易还组织人对唐代杭州刺史李弼在钱塘门、涌金门挖的六口井进行疏通,改善了居民用水条件。

杭州人民非常感谢白居易。他被调走后,把自己建的大坝叫做白公堤,亲切地叫他"白舍人"有些人把他的肖像画回家,有些人临摹他的诗并贴在墙上。

当地还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

有一天他在看湖上的风景,看到有人在湖南海岸的一个湖上取土填湖,建亭子。经过调查落实,白居易派人说:西湖是大家的,不能自己占!现在罚你开100亩的湖田。当事人不得不雇人挖百亩湖田作为补偿。

有一天,白居易在灵隐路上散步回来,看见有人砍倒了两棵树,扛回家当柴烧。白居易马上对那人说:如果把山上的树都砍了,泥沙就流入西湖了!罚你补种十棵树!这个人不得不去山上重新种植所有的庄稼。从那以后,没有人敢在山上占湖建房、砍树。

白居易有一次从孤山寺喝醉了酒,走在堤岸上,觉得自己的诗充满了生机。他马上唱了一首七音的《钱塘春游》:

从鼓山寺北侧到嘉亭西侧,湖水刚刚与堤岸持平,云层较低,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几只早起的黄鹂竞相飞到阳光温暖的树上,它们的新燕子在巢里带着泥。五颜六色的春花会渐渐迷住人们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只能勉强遮住马蹄。我爱湖的缺东游,爱青杨荫下的白沙堤。

碰巧在辰光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妇人在看大坝上的风景。白居易醉醺醺地把诗读给老婆婆听。老婆婆听后说:这首诗好!但是,爱白沙地的不止你一个人,我们杭州人都爱。为什么不把"我"这个词改成"大多数"词,让每个人的心灵都能被歌唱。

白居易高兴得跳了起来,连连说:老婆子,你改得好。谢谢你。后来老婆婆发现这个人就是白居易,就告诉大家:我也把白居易的诗改了,感谢我!当时杭州人把它当作美谈传了下来。

三年后,白居易被调回京城。旅途中,白居易在浙江边境换船,杭州的船回去。他舍不得西湖,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一首诗,被杭州船夫收回,贴在西湖断桥亭上:

离开钱塘山水后,不怎么喝酒,也懒得背诗;这个意向必须以回函的方式上报西湖。

2.范仲淹修建了海堤堰。

出身贫寒的范仲淹,从小就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少年时,他每天只煮一碗稀粥,分成四份,早晚拌几根咸菜,每人吃两份。吃完后,他继续努力学习。这"碎粥"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27岁的范仲淹一举考上进士。刚满三十岁,调任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

范仲淹时代,从滁州高湾到扬州海陵县,修建了142公里长的翰海长风堰,始建于唐元年(766年)。虽然在宋代开宝年间加建修缮,但由于年代久远,逐渐坍塌。范仲淹满脑子"对世界有益"我写信给周知泰州的张伦,建议它赶快修复。朝廷批准后,范仲淹负责修缮工程。

天盛二年(1024年),范仲淹征兵四万余人动手。时值隆冬,风雪交加。潮水在岸边汹涌,一些士兵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淹没在淤泥中,窒息了200多人。因事故严重,法院决定暂时停工,派淮南运送胡灵仪到台州调查真相。胡灵仪,江南人,曾任如皋县令。他知道古代的卫堰年久失修,很难保护农田、盐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他与张伦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并获准继续施工。

天盛四年(1026年),范仲淹母亲谢去世,范仲淹离职回乡治丧。其间,范仲淹多次上书张伦,要求张伦无论如何也要修建防御堰,并表示若有意外,朝廷必查,愿独自承担责任。

天圣五年(1027年),张伦负责工程指挥,最终海燕建成。持续了四年。堰长约71公里,底宽10米,高5米,顶宽3.3米。堰建成后,受益显著。据历史记载,"即将到来的洪水不会伤害盐业,潮水不会伤害庄稼"。两千多户逃难的人家回到了家乡,百姓得以安居,农业和盐业都受益。

当时虽然为主持工程竣工的张伦立了祠,但后人仍然没有忘记工程的发起者和实际推动者范仲淹。明朝以后,人们把从阜宁到吕四的海堤称为龚凡堤。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海安在西寺修建了范文正寺。清乾隆十九年,进士、西河钟鹤卿赞范仲淹:浩浩潮涌中,石质沙堤起。勇敢的敌人洪涛,卡拉汉生下了孩子。西边是稻花香,东边是海水。大海有时会干涸,什么时候是公众的仁慈?

当星星移动时,事情就变了。虽然范公堤已经失去了守海的功能,但是范公堤、范仲淹和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它已被永远载入史册,永垂不朽。

3.淤泥被用来建造苏公堤。

苏轼一生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做官后,在朝中一直被打压。1071年,他自告奋勇离开京城,不久就被调到杭州当法官,相当于知府的副手。官位虽小,但天高皇帝远,远离纷争不断的朝廷,他感到轻松。1089年,苏轼因为不喜欢旧党的做法,再次遭到排斥,就像当年一样。被贬的第一站仍是杭,任。

已经53岁的苏轼,情绪低落,但也没有得过且过。他仍然勤于从政,非常关心当地人民反应强烈的西湖淤积问题。经过精心策划,他组织了10万民工疏浚西湖。在湖的最深处建了三座塔作为标志,用湖中的疏浚泥筑起了一条贯穿西湖的长堤。这三座塔是今天的"三滩殷悦",长滩现在"苏公堤",也称为"苏堤"。

苏堤南起南屏山脚下,北至栖霞山,全长近三公里。长堤卧波,连接南山和北山,为西湖增添了一道迷人的风景。南宋时,苏堤肖春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柳桥烟柳"并收录于钱塘十景。在苏堤望山桥以南的御碑亭中,有康熙题字"苏堤肖春"题词

苏堤上遍植花木,有垂柳、桃花、海棠、芙蓉、紫藤。走在堤上,鸟鸣和谐,意境动人,四季景色各异,故称"苏堤肖春"。苏堤从南到北有六座桥:英博桥、索兰桥、望山桥、堤桥、东浦桥、虹桥,俗称"六座吊桥;,民间有"西湖六吊桥,一柳一桃"民谣。解放后,第六桥再次加固加宽,桥栏杆全部采用青田雕花民族图案,保持古桥原有风貌。

文末:白居易、范仲淹、苏轼在龙凤之列。虽然他们的事业坎坷,但他们努力工作造福一方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作者简介】赵,笔名,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