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还没灭亡的时候孔子后人为何主动投降?(明朝孔子后人现状)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7 00:26

盛宴公爵的头衔仍然受到许多人的推崇。这个标题所代表的意义不同寻常。他们都是孔子的后代,孔子被视为圣人。因此,孔子家的后代自然备受推崇。但也有一些事情是人们无法理解的。明朝末年,当明朝还没有完全灭亡的时候,盛宴公爵孔阎志第一个站出来向清兵投降

。后来他剃头换衣服也是第一个完成。为什么?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

1.孔投靠了清朝。

儒家思想是最忠诚的,儒家经典《左传》里有一句名言,叫做:危难之时不忘国,尽忠报国。儒家的另一部经典《礼记》里也有一句话,就是为国为好,不为富。忠君为国是儒家遵循的重要价值观。

1644年,作为孔子的后代,盛宴公爵似乎忘记了祖先孔子的教诲,在清兵南下之前主动投靠了清朝。发生了什么事?

当时的盛宴公爵名叫孔阎志,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个孙子,他就是1621年被封的盛宴公爵。作为孔子的后代,明朝自然对他青睐有加。每个节日,都要有奖励。崇祯三年,加太子太傅。这是文官生前很少得到的荣誉,可见明朝对孔的礼遇。

然而,就在清军入关前,孔给清廷送了一份文案,在文案中极力吹捧自己,说清军入关,天下欢庆,顺治皇帝在京即位,全宇宙欢庆,天下儒家名士争相为清廷效力。清廷侍臣何大喜,向顺治皇帝报告了情况。这份“初步介绍”至今仍保存在孔子的档案中。

这实际上是一种叛国行为。当时北京虽然被占领了,但是明朝并没有灭亡。南京仍然有一个影子政府,半个中国仍然在明朝的统治之下,包括孔阎志所在的曲阜。从法律上讲,孔是明朝的高级官员。甚至在明朝官方面前,他也急于向一个千里之外的新外族主子表示忠心。

是不是清兵马上就要被杀了,他为了全家人的安全不得不这么做?好像不是。当时清军还在李自成打农民军。孔南下后,有足够的时间举家搬迁。

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宋朝时,金兵入侵,建立了燕杜南。当时,盛宴公爵不愿成为异族统治的工具,举家迁往衢州,衢州也是孔子南宗的发源地。

但孔没有。他仿佛看到了明朝最后的命运,早早投靠了外国统治者,留下了祖先教给他的忠言。

2、孔阎志剃了头发,换了衣服

儒家最注重孝道,儒家经典《孝经》开篇就说,孝道始于身体被剥皮,父母不敢伤害。为了遵循这一戒律,中原地区的汉族男子倾向于扎头发,不剃头。清军入关后,不理汉臣"国内国外逐渐融为一体,天下要礼乐服治"号召,肆无忌惮地在国内下令理发,企图用屠刀逼迫一个有着几千年礼仪文明传统的民族接受征服者的落后习俗。

清廷的这种野蛮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龙家乡常州的一个簿记员抄写公文时,看到清廷的理发令如此荒唐,一气之下把笔一扔。他和几十万江阴村民一起抗击鲁,誓不剃头,守城81天。最后全城军民殉难,无人投降。

但是孔子的圣人孔阎志呢?紧接理发令,他将《论理发》呈献给清廷。在奏折中,他不要脸地迎合清廷,并表示要剃发改服的决心。还说自己选了一个好日子,恭恭敬敬地摆了一个香案,宣读了皇帝的理发令,并按照理发令的要求,与曲阜地方官、五经大夫、各书院的学术记录、官府官员一起剃了头发。

真的很尴尬。

孟子曰:君子之恩,五世斩之。意味着几代之后,君子的品格和家风不复存在。就算孔子的家风再好,几十代之后,孔子的教学实践估计也所剩无几了。因此,孔阎志忘记了他的祖先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出于对孔子的尊重,中国人对待孔子的后代已经两千年了。孔阎志这样做实在是让人寒心。

现在有人呼吁恢复"盛宴公爵"制度据说是为了文化传承。从孔的例子来看,这实在是不必要的。

3.孔生平

天启元年(1621年),明熹宗攻封盛宴公爵。

天启七年(1627年)加为太子太保。

崇祯三年(1630),晋王太傅。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初一日,孔穿上了《序跋》,表达了愿意回到清朝的愿望。其内容如下:(1)各国推进改革的规律;干纲恰到好处,比洪伟大九倍的改过自新之仁,引大地归家。天下皆称清公而皇陛下,承天道而御极,德、隋之民望圣学,畏之。仰望皇帝的心,惊已深...

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发布剃度令,孔带领有名望的族人带头剃度,并向清廷奏“剃头奏折”。

清朝对历史传承下来的孔家优待"凡事都要相随"还有"期待优秀"。孔每次进京朝见,皇帝都派他去迎接老,进入宫廷,官衔在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1646年)在首都太仆寺街赐首楼,门、厅、楼、室百余间。这是北京的盛宴公爵府。他在56岁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