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为什么在受到秦王重用的情况下离开了秦国?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6 23:39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军事家,他的主要思想是联合各国抵抗秦国。不过,在公孙衍早期,他也在秦国呆过一段时间,还得到了秦王赵翔的重用。后来公孙衍为什么要离开秦国去别的国家,还要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抗秦国?公孙衍讨厌秦国吗?是他在秦国期间放不下的东西吗?

公孙衍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联合纵横家抗秦。他一生在秦、魏、朝鲜为官。在秦国时,受到秦惠文王的高度重视,被任命为大将军,掌握军政大权。

后来,他去了魏国和韩国。为什么?他在秦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一直想联合起来对抗秦?回答这些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客观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第一个提出联合思想的人,但他有一个政敌张仪,张仪提出了连横的策略,与联合正好相反。

那么这和公孙衍后来联合反秦有关系吗?当然有,而且是直接相关的。因为公孙衍侍奉的第一个国家是秦国,而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惠文。

商鞅死后,秦惠文王任命公孙衍为大建臣,公孙衍此时就开始谋划攻魏。不久,公孙衍率军打败了魏,割地求和。

公孙衍提出,既然魏国讲和了,秦国就可以攻打他国。正在这时,张仪来到了秦国。他提出异议,认为这是攻打魏国的好时机。

秦惠文王听了张仪的分析后,非常高兴地任命张仪为贵客,并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公孙衍受到冷落,公孙衍觉得自己不会被重用,于是离开秦国去了魏国。

公孙衍的政敌张仪来到秦国后,公孙衍的思想被秦惠文王抛弃,所以公孙衍在秦国不受重用,不能再待下去。

那么公孙衍去他国就必须为这些国家服务,而秦国当时很强大很霸道,所以公孙衍提出了联合抗秦的策略。

2.主观性

公孙衍主观上对秦国不满,因为公孙衍是魏国人,所以对魏国有感情,所以不太赞同秦国攻打魏国。但他在秦为官,他当然要考虑秦。如果他有机会为魏说话,他也会为魏着想。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公孙衍率军攻魏时,用一大笔钱贿赂公孙衍,公孙衍采取了别人的手段,于是为魏说好话,请求秦惠文王与魏讲和。

此时,张仪提出攻魏,秦惠文王同意了张仪的建议,重用了张仪,于是公孙衍无用武之地,公孙衍被迫离开秦国。

那么公孙衍离开秦国后,肯定会对秦国不满,把张仪当成仇人。当然,公孙衍会发动联盟对抗秦国。

此后,公孙衍多次对秦国发动合击,但由于诸侯国不团结、齐欣和异心,合击失败。

公孙衍对魏国的感情,对秦国的不满,对张仪的仇恨交织在一起,使公孙衍最终决定联合抗秦。

愚公既可以削弱秦国的实力,玉子又可以为自己报仇,可谓一举两得。所以从主观上来说,公孙衍提出联合抗秦的主张也是合理的。

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公孙衍似乎应该发动联合反秦的战役。客观地说,张仪来到秦国,抢了公孙衍的风头,使公孙衍失去了在秦国的作用,不得不离开秦国,去了其他诸侯国。

于是公孙衍来到魏国后,提出了联合抗秦的主张。他为什么会提出修炼的想法?因为当时秦国很强大,一个诸侯国根本没有实力与之抗衡,只有诸侯国联合起来才有实力对抗秦国。

主观上公孙衍对张仪怀恨在心,同时对秦国不满。那么他该如何发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呢?

当然是复仇,换句话说就是打败秦国,破产张仪的连横,所以希望借助诸侯国的共同努力,帮助他复仇,所以公孙衍的联合战略就有这个考虑。

但最终联盟失败,公孙衍成为魏国内斗的牺牲品,被冤死。公孙衍其实可以过得更好。张仪到了秦国,受到排挤,可以回魏国老家种田,也没有必要去魏国做官报仇,以至于最后在魏国被杀。

所以,一个人不要记仇,不要报复,要学会放下心中的仇恨,解放自己,这样生活才能越来越幸福。像公孙衍那样,为了报仇白白丢掉性命,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要有良好的心态。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我们能最好的解决。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它们,我们应该一笑置之。做到这一点当然很难,但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增加智慧,为我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