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战争为什么这么“客气”?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6 23:26

说起春运,有人觉得这个东西好像是很多人都在非常的斗嘴,也就是百家争鸣。反正边肖是这种感觉,但是你可能会发现,在春秋时期,不仅人,而且两边的人都很有礼貌。那为什么呢?让我们跟随边肖来揭开这个秘密吧!

春秋时期的战争非常重要"仪式"。

开战的时间应

该被告知"仪式"。不能逆天,不能在农忙时节用兵害民;夏热冬冷不能打仗,以免使百姓劳累;敌国有丧灾,不能进攻。中国最早的战争编年史《左拐》记载,楚国攻打陈果,正在陈成功的葬礼上,因此"听到葬礼是停止的唯一方法";晋国侵齐国,遇齐灵公丧,遂"闻丧归来"。

也在行军的路上说说"仪式"。进入敌国境内,不能破坏祠堂和田地、公共建筑、城墙和房屋,不能砍伐树木,不能抢走牲畜、庄稼和器械。

我们也应该在战斗中谈论它"仪式"。不能伤害幼童和白发老人;当你遇到一个强者,他不反抗的就不能算是敌人。

战后,如果敌人受伤了,就要送药。

关注战争"老师很有名","两军交战,互不相让。。双方约定时间地点,两军对峙,各自为战,击鼓而战,双方摆好阵势再击鼓进攻。

公元前645年的汉源之战,晋国公邀人出战,秦国国君要求晋国尽快立下战功。

在公元前638年著名的洪战役中,坚持要等到敌人渡河后再开战,结果贻误战机,输掉了这场战役。战国初期的兵书《司马法》中记载,即使两军相遇,在互相厮杀的过程中也是非常客气的。

纵观先秦历史,以礼治军和春秋时期以礼治军的社会历史原因如下:

第一,当时的统治者提倡"以礼治国"。

虽然春秋"礼乐被王侯征服"但风韵犹存。在后三代的夏商周,统治者推行"君权神授"对神权和祖先的崇拜和祭祀不仅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凝聚部落的作用,而且神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这促使"仪式"逐渐演变成衡量一切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以礼治军,以礼治军,就是这种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所以春秋继承了后三代的遗风,所以尊礼重信,鄙夷欺诈"兵前礼"平等仍然是春秋时期战争的重要特征。

二、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奴隶主"贵族战争"。

在中国民族性格的演变中,春秋时期被称为"贵族文化"。主要体现在:

一是恪守信仰。比如春秋时期,贵族打仗,就强调战争的规则:不能攻击一个受伤的敌人,不能活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不能落井下石,不能趁人之危,敌人不能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实施偷袭。

二是珍惜荣誉。孔子的学生鲁兹在战争中牺牲了。我临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系上被对手剪掉的帽子流苏,带着皇冠死去。

三是崇尚勇气。春秋时期,贵族特别崇尚武力。贵族以军人为职业,军事训练以礼貌、好玩、射击、服从为基础"六艺"。楚庄王继承王位六年不战而降,甚至认为这是他的重大失职。

"贵族文化"正如学者钱穆所说,背景中的战争叫"贵族战争"。当时的战斗主要是战车战斗。战车不仅是战争的工具,也是维护奴隶主等级制度的工具。它是奴隶主身份和权利的象征。

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是双方部署,公开交锋的贵族战争,最多一天之内就决定了战局。"兵前礼"战争的仪式贯穿始终。

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争夺霸权的战争,不像战国时期的战争有灭国的目的。

春秋时期以贵族文化为主体,礼会崩而不崩,乐坏而犹存,即"周德虽然没落了,但命运不变"。

参考资料:

1.何平利:《以礼治军:先秦奴隶制军事文化考察》,《军事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韩,黄如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观》,《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12月。

3.林,《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与政治控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