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最热的夏天有多热?当时为什么那么热?(乾隆夏天为什么这么热)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6 21:00

最近天气很热,但是我们小的时候好像没有这么热,所以大家都很好奇。古代有这么火吗?事实上,乾隆八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那么当时到底有多热呢?为什么八年了还这么火?下面简单分析一下,揭秘一下。

根据中国三千年的气象记录记载,乾隆八年(1743

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一年。这股热浪当时蔓延了大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天气酷热。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张德尔经过研究换算,发现当年7月20日至25日的气温值全部超过40。

关于今年的高温,清代地方志中有很多记载,《浮山县志》中就有,"夏天和五月很热,很多行人都被热死了,尤其是在首都,一些在北京飘的商贩也是被热死的"。浮山县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明清时属平阳府。5月以来一直处于高温天气,导致不少行人被热死,北京的高温更为严重。也有在北京做生意的。

《续天津县志》也记载"五月又苦又热,泥土和石头都被烤焦了,金子从桅杆顶上流下来,许多人都热死了"。五月以来,天津的天气变得异常炎热。甚至泥土和石头都被烧焦了,屋顶上的瓦片都裂了,许多人被热死了。

庆城县志记载"千里大旱,室内家电热,风吹树死西南。六月,许多人从天津南部的武定府逃离,许多路人热死"。庆城县位于今天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西部。清朝属于武定府。这里干旱肆虐千里,连室内电器都热了,树也因为天气枯死了。6月,很多天津人为了躲避高温逃到这里,很多路人被热死。

《续东华录》记载"6月陈冰(7月25日)史静舒威",直接在"夏天"A "加在这个词的前面。魏"词。

《高邑县志》也记载"5月28日(7月19日)到6月6日(7月26日),酷暑难耐,墙壁阴沉沉的,像火一样烧不起来。铅和锡在日本和中国销售一空,许多人渴死"。高邑县就是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乾隆年间,隶属赵州。从它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当时天气难耐,连背阴的角落都像着火了一样,甚至连铅、锡等金属都在中午被烧焦。

△传教士A高比尔关于北京酷热的叙事片段。

当时,一位法国传教士在北京。根据他寄给巴黎科学院的信,当时北京的老人说从未见过如此高温的天气,而他统计了当时朝廷官员上报的灾情,表明仅半个月北京及其郊区就有多达11400人被热死,而这次全国都死了"热灾",多达20多万。

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国各地多达48个地区都有此报"热灾"以至于乾隆最后不得不公之于众"给罪人的信","余,自五月。天气太干燥了。在夏日的热浪中冒着热气。比去年还多。明从天空悬挂一幅图像给你看。我晚上很担心。别让它走了。都是因为我的弓。还是人事管理不当"(《清代高宗皇帝实录》)。

甘龙公开表示,是他自己的过错导致了这场自然灾害。后来又命人分发冰块和消暑药品,并拨款一万两银子抗高温。同时,他委托官员及时治疗高温引起的疾病。"加个棚子,给冰汤鱼饵,没病""甚至因为这个原因,监狱里犯了轻微罪行的犯人都被释放了。

与此同时,持续的高温引发了北方大面积的干旱,一直持续到次年5月。民众不仅要忍受极端高温天气,还要断粮,以至于秋季开始大量难民涌入首都,一时间首都人满为患。

面对流离失所的流民,乾隆要求北京及周边地区设立粥棚,设置临时场所,收容蜂拥而至的流民。同时,为了避免瘟疫的爆发,乾隆还要求各地在设置粥场时保持距离,防止人群大规模聚集造成感染。

至于这件事的起因"热灾"据说起源于康熙年间的大规模砍伐,目前仍有待考证。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张德尔在《1743年华北夏季极端高温》中,无疑做出了更为科学的分析:相对温暖气候背景下的历史夏季事件研究。

张德尔认为,极端高温天气发生在乾隆八年(1743年),"是由于7月初至7月26日暖高压系统对华北的长期稳定控制,在7月26日以一次冷空 gas活动结束"。至于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处于明清小冰期的变暖期,而18世纪恰好处于明清小冰期1620年到1690年和1810年到1890年两个冷期之间的一个相对暖期,也就是说1690年到1810年正好处于变暖期,1743年正好处于这个变暖期气温上升的过程中。

二是受太阳活动影响,根据太阳活动峰年的资料,1743年正好处于1734-1745年太阳活动周期的m-2年阶段,而根据太阳活动周期与盛行大气环流型的对应统计关系,这一阶段对应的是纬向环流的增强。

第三,受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场的影响,研究表明,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场是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重要因素,1743年处于相对较低的海表温度状况。

以上均摘自张德尔先生《1743年华北夏季极端高温:相对温暖气候背景下的历史夏季事件研究》。由于本人知识有限,除了第一篇,其他两篇我都不能完全看懂,只列出来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