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午门斩首吗?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6 20:26

武门可能经常在电视剧里听到这样一句话,"在午门发起斩首行动"意思是犯了死罪的罪人要在午门斩首,午门这个词在很多人眼里成了斩首的代名词。但其实午门虽然是真实的,但真实的午门和砍头是没有关系的,所以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呢?真正的午门是用来做什么

的?让边肖给你介绍一下。

1.午门在哪里?

午门是北京故宫的正门,平面是"凹"字形,与南京故宫午门形状相同,位于故宫南北中轴线上,总高37.95米。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

午门位于正对太阳的中心,在子午线上,因此得名。明清时期,吴门又叫五峰塔,沿袭隋唐流传下来的五峰塔名称。午门的上部是门楼,其两翼俗称"雁翅楼"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左右呼应,形似朱雀展翅,所以有"五凤楼"被称为。

吴门城楼在明代也被称为五峰塔。《春明梦》说:"午门就是所谓的五峰楼。"其实这个俗名的由来比午门要早得多。

《明史·吕周》记载:"五凤楼在府城。唐朝中期,张冲建城造楼,凤凰聚于其上,皆因姬瑞。"五代时,梁太祖重修了洛阳的五凤楼和袁超寺。这时候就有了名为五凤楼的建筑和塔楼。至于宫城门楼的名字,《宋史》有记载:西京洛阳有"宫城一周后退9英里300步。城南有三门,中文名五峰塔",并注明:"因为隋唐旧名"。

可见,午门在明清时期也叫五峰塔,是隋唐宋时期流传下来的。

2.午门是明朝建的,不是处决罪犯的地方。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位于故宫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也就是朱迪迁都的前一年。因为午门正中央对着太阳,故名"Wumen "。

虽然我们经常听到"午门斩首"这句话,但实际晨门不是用来处决犯人的。午门虽然是故宫的正门,但离皇城正门很远。在其外侧,有端门,天安门广场(明称承天门)和大清门(明称大明门)。可以说午门是一个比较内的门户。整个皇城相当于皇帝的家,午门在院子里,是皇家据点。皇帝会在这里处决犯人,让他的院子流血吗?

还有一个原因是古代处决犯人,很大程度上是有举例震慑作用的,所以古代处决犯人的刑场一般都设在人流比较集中的繁华都市。以明朝为例,明朝处决犯人的地方不是柴火市场就是菜市场,方便百姓观看,从而对百姓产生震慑作用。因为午门在故宫里面,一般大众自然看不到,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

3.午门虽然不是用来处决罪犯的,但却是法院工作人员的用武之地。

午门虽然不是刑场,但却是皇帝用来教训大臣的地方。在明朝,大臣一旦惹恼了皇帝,就会被视为"缩放"罪,绑在午门前御道东侧处以权杖,你懂"打屁股"也会害死人。让午门"名声不好",主要是明武宗朱厚照和明世宗朱厚熜。

郑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造反,明太祖欲乘机南巡。结果被100多个大臣跪着劝阻。一怒之下,郑德对淑芬、黄公等130多名大臣施以棍棒,当场打死11人。从那以后,为了保持耳朵干净,朱厚照甚至下了一道命令"此外,死刑"。

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熜继承皇位后,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为了追他的生父,让他当皇帝。盛典"在这场斗争中,朱厚熜遭到了他的大臣们的一致抵制。在杨廷和、杨慎、、、何、金贤敏、许等人的号召下,百余名大臣在左舜门外不堪下跪,意图迫使回心转意。朱厚熜大怒,命令皇家卫队逮捕了其中的八名首领。在遭遇更大阻力后,他还下令将五级以下的134人下狱,四级以上的86人缓期执行。7月20日,锦衣卫请示如何处理被捕大臣。朱厚熜下令四级以上的官员停发工资,五级以下的官员则被处以棍棒惩罚。结果,多达16人丧生。

可以说,一旦你被拉出午门,被赐予权杖,那么下一步的命运就完全未知了。只要狱警愿意,几棍子就能打死你。这种情况下,官方会不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