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五军都督府有哪些权利?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是什么关系?(五军都督府在明朝后期还有权力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6 15:00

五军都督府是明代钟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友军都督府、钱钧都督府、侯军都督府的总称,也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都督府。后来朱元璋将都督府分为五个机构,权力不局限于一个部门。如果能为皇帝分散兵权,就不应该放在一个人身上。五军都督和

兵部也可以起到相互牵制和监督的作用,那么这两个军事机构谁的权力更大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郑铮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陷庆忌后,按照元朝的军事领导制度设立枢密院,统管士兵。随着实力的增强,朱元璋在庆忌设立了总兵元帅府,并在各重要地区设立了翼元帅府,掌管各地的士兵。

毛的下一个庆典,也就是枢密院,自领。也买下联队和军队的元帅办公室。

郑铮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击败陈友谅后,废除枢密院,设都督府,以其侄儿朱文正为大都督,统率将士。

“枢密院,改总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掌管中外军务,并设置司马、参军、历练等官员,一应俱全。

郑铮二十三年,在洪都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朱文正,因不满朱元璋的立功表现,密谋发动叛乱。朱元璋虽然在接到密报后及时处置了朱文正,但仍决心消除大都督权力过大的隐患,于是在大都督府增设了左都督和右都督。

明朝建立后,军权集中在大都督的少数将领手中,显然与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理念相悖,于是大都督分权成为他的必然选择。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将大都督分为钟君、左军、右军、钱钧、侯军五个都督府,每个府设左都督、右都督各一名,为一级。这样,五军都督府继承了都督府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掌管除亲军十二卫之外的所有卫所,但失去了调兵的权力。

即便如此,从洪武十三年到正统十四年,五军的权力还是很大的,掌管着将领的选拔和更换、士兵的训练、军户的管理以及军事情报的获取。此外,关系到帝国安全的重大军事行动需要经过天皇和五军总督的大都督决定。

五军都督府权力大,意味着兵部地位低。不仅不允许兵部参与重大军事行动的商议,就连五军都督府兵部也不允许干涉。这样,兵部实际上就相当于皇帝向五军总督署下达调兵命令的信息传递机构。

五军祖督府是禁止外人听闻的,只是督署的正式名称。前兵部尚书匡烨请参加花名册考试。吴照例听说,匡不敢谢。

但随着宣德十年正月明宣宗突然驾崩,三阳内阁趁着明英宗年轻,在陆川之战中将兵部尚书王绩扶上明军统帅的位置,兵部第一次触及军事指挥。

在王绩的带领下,明军连续三次取得陆川之战的胜利,一向以儒雅示人的兵部文臣充分展现了驾驭战争的能力。但大量战功卓著、封号显赫的武将在五军总督署任职,兵部地位的上升仍受到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土木堡之变为兵部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参战的20万明军有一半以上丧生。武将荀桂群的骨干,英公、泰宁侯陈英、许袁、萍乡淮、项甄等人,以及由他们精心培养起来的新生力量全部被杀。在接下来的都城争夺战中,兵部尚书于谦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在世人心中留下了关键时刻由文官作主的印象。所以景泰帝登基后,以于谦为京营提督,兵部的地位开始上升,五大武将的权力开始逐渐削弱。

景泰年间,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朱祁钰都会和于谦商量,而将领的选拔和更换,禁卫军士兵的演练,都是回到兵部。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只是管理户籍和荒地,兵部地位上升了。

明英宗复辟后,虽然通过废除于谦设立的团营,召回天下民卫来镇压兵部,但随着石亨因其图谋受到惩罚,大明彻底从文武并重转变为强调镇压军事。

成化、弘治年间,军户户籍管理的权力也还给了兵部,五军总督署彻底沦为名义上的署。

凡武陟在京外攻以取代尤之,都司微呈朝廷,送兵部定夺。戏演完后,改成了兵部。

郑德时期,明武宗通过宠坏武将蒋斌,设立两个官厅,压制了兵部的地位。然而,随着明武宗的去世,这些努力都化为乌有。

嘉靖年间,仅存的管理军户荒地的权力被户部接管,成了可有可无的部门,武将左右都成了武将的荣誉称号。此后,每当发生战斗,武将都受到挂着兵部头衔的总督或巡抚的牵制。

天下兵马多的地方,宜授宜除,宜征伐。十三年,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如果你认为货物的等级是一样的,兵部动它,它的权力就会逐渐被分割。所谓五大都督,不过是保留空的名字和虚数。

秦汉以后,武将和文官没有严格的划分。实际上,统治者最看重大臣们的是文武双全。唐代甚至有边塞司令立功后要入朝为亲的习俗。这样的话,明朝总督署权力的削弱和兵部的崛起就不会有问题了。

宋朝以后,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文官和武将有了明确的划分。但是文官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看待战争,武将更多的是从军事的角度看待战争,而在宋代文官的转型下,武将的培养也是单纯的强调武勇,轻视谋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明朝五军力量减弱,兵部地位上升的问题。

像宋代文官那样从政治角度看待战争的明朝文官在指挥武将作战时,往往会出现一个尴尬的现象:武将会被文官指责轻敌、勇武、杀敌;选择等待有利时机再开战的武将,会被文官指责为畏敌避战自保。

在这种情况下,武将就成了朝廷的战争机器,在战争中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如果掌管武将的文官具有良好的军事素养,很容易说文官一旦像杨浩那样,就会像萨尔浒等待明军那样惨败。

此外,为了防止武将的崛起,明朝的文官们也拒绝一切有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建议。比如万历年间,戚继光和于都提出了训练和锻炼明军的计划,但该计划被文臣所拒绝,大明错过了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最后机会。

更何况,五军权力的削弱,兵部地位的上升,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文官轻视武将,武将服从文官。在这种情况下,文臣武将在战争中脱离德政是必然的,其结果就是类似晋松战争的惨败在明军中不断上演。

正是由于五军都督府权力的削弱和兵部的崛起,才决定了明末文官军事素养的高低。当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具有较高军事素养的文官在身边时,晚明的军事形势非常好。当他们被杀或被俘后,明朝后期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很快就灭亡了,于是五军都督府力量的削弱和兵部的崛起成为压垮大明的第二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