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凌迟处死汤若望(康熙为什么要杀死汤若望)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6 10:39

汤若望是明末清初一位非常著名的外国传教士,同时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汤若望,一个德国传教士,他的真名叫约翰·亚当。汤若望"其实是根据其本名的音译来命名的。在中国的47年间,他经历了明清两代。在修历、造炮、宫廷医学方面有很

多贡献。在康熙时期,它被命名为"光禄博士"。汤若望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是他主持了宪法历法的编纂和修改,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今天人们仍在使用它。

此外,汤若望赢得了清朝皇室的信任。他用西医治好了孝庄皇后和小皇后的病,让得了天花的康熙帝在顺治去世前继位。康熙皇帝甚至称呼他为"玛法"。汤若望死后,他被允许安葬在北京,在利玛窦陵墓的左侧,也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

这些都表明汤若望在清朝享有很高的威望。

康熙时期,汤若望参与了"日历之争"还有"洪范五行案"最后,我赢得了内疚。

由于汤若望不断受到皇帝的重视和重用,而汤若望及其学生又长期执掌秦,这就引来了以杨光宪为首的清政府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想尽办法陷害,其中最致命的就是"日历之争"还有"洪范五行案"。

第一个是"日历之争"。

早在顺治年间,杨光宪等人就对汤若望等人的新历法提出了质疑,于是我们借助日食观测,对汤若望的《时宪历》、明代杨光宪等人使用的《大同历》以及元代郭守敬等人的《计时历》进行了检验。虽然杨光宪等人从中作梗,但李世贤对日食时间的预测最为准确,得到了顺治皇帝的赞赏。

顺治皇帝死后,杨光宪又卷土重来,写了《驱魔论》,批判了汤若望等人写的《李世贤》。一方面,杨光宪等人写道"盛夏没有好历,不如盛夏的西方人",直接挑起了中外的矛盾,另一方面,他也指出李世贤两百多年的编撰只诅咒了清朝两百年。

最终在鳌拜的主持下,支持了杨光宪等人的主张,废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历法,然后重新使用落后的《大一统历》。

其次,是"洪范五行案"。

这件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儿子荣不到一岁就去世了。

当时在为容确定安葬时间时,并不是按照正五行进行计算,而是用洪范的五行来确定安葬时间。然而三年后,董妃死于天花,顺治皇帝在董妃死后不久也死于天花。

于是杨光宪等人把矛头指向汤若望,认为汤若望误用了洪范五行,最终导致了董鄂妃和顺治皇帝的死。毕竟那时候的人还是很迷信的,然后也怪汤若望。

正是因为这两件事,汤若望和他的学生被视为重罪。

其实当时康熙皇帝也没当家。真正想除掉汤若望的是鳌拜。

顺治皇帝驾崩后,当时朝廷之上有三股势力,即满清官员、汉人官员和以汤若望为首的西晋官员。鳌拜和其他人已经确定"对满洲的绝对尊重。同时开始整顿和梳理八旗内部的权力划分。

而此时的鳌拜正好利用了杨光宪与汤若望在权力、地位、利益上的冲突,进而大力支持杨光宪弹劾、陷害汤若望等人,最终导致汤若望受到指责,其学生被杀或被流放,而鳌拜也消除了西方官员在朝鲜的影响,进一步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汤若望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杨光宪只是鳌拜除掉汤若望等人的工具。

这个时候康熙帝不在管,没有实权。因此,不是康熙帝想除掉汤若望,而是鳌拜等人想除掉他。

最终,汤若望没有被凌迟处死,后来被平反。

康熙四年(1665年),在鳌拜的主持下,杨光宪弹劾汤若望等人的奏折得到确认。汤若望被判年号,南怀仁被流放,李祖白等在秦与传教士合作的中国人被处死,史称"康熙入狱"。

然而就在行刑的时候,天上出现了一颗彗星空,北京连续五天发生地震。孝庄皇后认为处决汤若望必然引起天怒人怨,最终判汤若望、杜如玉、杨红亮免于死刑,但李祖白等五人仍被斩首。

康熙五年(1666年),汤若望去世,享年75岁。

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被罢免后,康熙皇帝立即为汤若望平反,并严惩当年陷害汤若望的杨光宪等人,并于康熙九年(1670年)恢复使用汤若望等人撰写的《宪法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