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朝鲜这么喜欢十六国?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6 10:13

相信对中国宋朝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应该对“幽云十六州”这个词比较熟悉。早在五代时期,后晋的开国银行石敬瑭就与晚唐末的皇帝不和。为了自保,他向北方的契丹人求助,并承诺如果占领中原,就把幽州、云州等北方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面对这样的条件,契丹很动

心,就答应了石敬瑭的请求,出兵帮助他灭后唐,建立后金。之后,石敬瑭向契丹投降,成为著名的"帝尔"。

契丹占领幽云十六州后,迅速在此培植自己的势力,使辽成为中原政权挥之不去的阴影。

自周后期以来,中原王朝一直没有放弃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努力,但在高梁河战败后,北宋政府失去了主动出击的勇气。

那么幽云十六州对北宋有什么意义呢?它的失传对中原王朝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1.幽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

石敬瑭被割让给契丹十六州,即燕、冀、英、莫、卓、谭、顺、云、儒、桂、吴、辛、魏、英、桓、朔州,相当于北京、天津、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西北。

这片土地的战略价值,著名学者王允在他的《秋溪集》中有如下评价:

国兴王地,据上游,建在仲夏,控右臂,扼西域,是新土地上的大都会。

自东周以来,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一对主要矛盾,即中原农耕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争斗。

由于其生产的季节性限制,游牧民族每年秋冬都会频繁入侵中原王朝的领地抢夺粮食,对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阻止游牧骑兵南下,北方诸侯国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秦朝统一全国后,秦始皇甚至下令将之前的几段长城连在一起,成为今天万里长城的雏形。

此后,长城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最重要屏障。这道横跨万的城墙有效地阻挡了北方骑兵的蔓延和移动,有效地弥合了步兵和骑兵之间的天然鸿沟。

要知道,长城背后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如果这里允许骑兵,会对防守方造成很大压力。

幽云十六州是长城东段的所在地,割让幽云十六州意味着把长城的控制权交给游牧政权。

失去这一天然屏障后,北宋很难抵御南方金兵的侵扰。于是,他们不得不举全国之力发动北伐,企图从辽国手中夺回幽云十六州的控制权。然而,宋太宗在高梁河战败后,北宋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和意愿。

经过这场战争,幽云十六州的很多人也对北宋失去了信心,开始接受辽国的统治,这也是高梁河之战后北伐难以取得成果的重要原因。

除了失去长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也让北宋失去了最重要的战马产地。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战马产地只有两个,一个是河西走廊,一个是幽云地区。北宋时期,河西走廊长期处于西夏控制之下,幽云在辽手中,北宋难以组织成建制的骑兵部队。

冷兵器时代,骑兵比步兵机动性更高,攻击力更强。谁能拥有更多的骑兵,谁在战场上就有很大的优势。失去了战马产地的北宋在骑兵建设上远远落后于辽,这也是北宋不敢贸然收复静云地区的关键原因。

为了保证边境和平,在战场上失去主动权的北宋政府不得不向辽纳贡,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对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汉人的民族信心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2.幽云十六州失守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在幽云十六州的广大土地上生活着大量的汉族人民,他们在被契丹统治之前是传统的农民。

辽接管幽云十六州后,朝中对其态度并不统一。一些辽国贵族建议将这片土地改造成牧场,供他们放牧牛群,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让汉人继续耕种是更好的选择。双方争执之后,廖最终通过了后者的提议。

这就导致了辽国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在长城以北的地区,契丹人还在过着游牧生活,而长城以南的汉族人还在辛勤劳动。

随着生活中的频繁交流,两个民族的文化开始融合。

契丹统治阶级开始逐渐接受汉人的统治思想,在国内设立科举,选拔优秀的文人来帮助他们治理国家。幽云地区的汉人在与契丹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豪放性格的影响,性格变得开朗豁达。

然而,幽云地区汉人的政治地位一直很低。虽然契丹政府开始重用汉人,偏爱来自北宋的汉人,但对幽云地区的汉人不屑一顾。即使他们智力很高,他们也很难在政府中获得重要职位。

在北宋政府眼里,幽云一带的汉人也很尴尬。

在北宋的官方文件中,"范"、"鲁"词来形容那里的汉人,这让他们对北宋非常失望,很难被其他同胞接受。

这种两边都被忽视的局面,使得汉人的本土人才大多成为政治投机者,他们不会长期忠于任何一方。因此,在辽、北宋、金的斗争过程中,他们的态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对北方的政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样的政治氛围与北宋盛行的理学、理学格格不入。因此,儒家学说在两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使得儒家经典和文学在中国南北呈现出不同的追求,直到元代才最终融合并促进了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3.十六国对北宋政策的影响。

前面详细描述了幽云十六州对北宋和辽国的意义。北宋统治者自然对此深有体会,所以一直以幽云十六州为首要目标。

一个王朝有这样的野心是好事,可以激励统治者生气,争取力量,但是如果你的对手深知你的意图,那就会成为他的软肋,这就是北宋面临的困境。

在金国崛起之时,北宋最好的选择是坐观虎斗,等到金辽两败俱伤。

但是,对于北宋政府的心理,金人是非常清楚的。他们提出,如果北宋能帮他们攻打辽国,就把幽云十六州还给北宋。

结果北宋真的上钩了,和金国一起打败了辽国。但是后来分土地的时候,晋国在幽云一带造谣,说北宋政府只要土地,不要上面的人。这使得幽云地区的汉人转而支持晋国,为他们后来的南侵提供了很多帮助,直接导致了靖康之乱。

南宋末年,蒙古攻打晋国,蒙古人又故技重施,邀请南宋再次一起攻打晋国。

按理说,南宋政府吃了亏本不该接受这个要求,但他们对幽云地区的强烈执念,使他们走上了北伐之路。晋国灭亡后,等待南宋的是蒙古铁骑的践踏。

在笔者看来,宋朝政府对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强烈期待,使其在外交上非常被动,对方在此条件下基本上可以从宋朝得到自己需要的一切,这就使文化底蕴深厚的宋朝政府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扮演的棋子。这真的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4.结论

幽云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地盘。作为汉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缓冲地带,一直承担着繁重的防御任务,长城的修建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但石敬瑭交出幽云十六州后,北宋在与辽国的对抗中处于天然劣势,北宋难以筹集到足够的军马,这就使得北宋与辽国结盟,用金钱换取和平成为可能。

而且幽云十六州之失,使得汉人根据国家不同,自然分为两类。在北宋的政治宣传下,幽云地区的汉族成为"范路"这使得他们与北宋的汉人有着天然的差距。

到了元朝,又分为汉人和南人,造成汉人内部矛盾,对文化发展非常不利。

更重要的是,宋政府对幽云地区的态度是公开的秘密,这使得它成为北宋外交领域的软肋。宋朝政府为了夺回幽云十六州,帮助新兴的敌人两次消灭北方统治者,让他们付出了两次灭国的代价,实在令人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