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是怎样的?(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变迁)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6 08:39

西方国家最早是通过来自中国的商品来了解中国的,而丝绸是中国最早流入西方的商品,所以最早西方人称中国为塞莱斯国,意思是丝绸之国。根据《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的统计,在公元前的利提亚问题中就有秦国斯坦的名字,而中国在古希腊罗马也被称为秦国,也就是

说在古代外国人的眼中,我们一直是已经灭绝了几百年的秦国。真的让人哭笑不得。后来他们把中国叫做塞利斯,意思是丝绸的起源地,或者丝绸之路。到公元前四世纪,落后的拜占庭帝国称中国,后来,中国被称为坦格马或唐古斯。

古罗马不知道丝绸是怎么来的,只是因为它是绑在一棵树上的,所以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在刚开始不了解中国的时候,充满了想象。

因为china和ceramics在英语中都是同一个单词(China),所以很多人认为在西方语言中,"中国"这个词来自"陶瓷"。这种说法太普遍了,几乎不经思考就成了结论。还考证出景德镇当年的古称叫昌南,类似"中国"发音,所以,这个地名成了陶瓷的代名词,进一步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善意的误会。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就像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一样,非常模糊。在早期有记载的历史中,西方对中国的称呼都与丝绸有关,而与陶瓷无关。当希腊和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他甚至不知道中国的存在。那时,他们知道在远东有一个生产"丝"这个国家,当时被称为"塞里瑟州"(塞雷斯).当亚历山大大帝到达阿富汗时,面对向东的数千座雪山,他终于失去了勇气,转而南下印度。当时的东西方失去了一个可能的直接交流机会,双方都只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中。

4世纪以前,中国与西方没有接触。他们只通过丝绸和陶瓷上的绘画了解中国和中国。众所周知,中国陶瓷上有许多亭台楼阁和仕女图,所以西方人认为古代中国人生活富裕,能够引领世界时尚。

4世纪希腊历史学家马尔塞林对中国的评价更能代表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总体认识。他称赞了中国产品的丰富性:

"塞勒斯疆域辽阔,沃远千里...它还盛产各种产品,如全谷物、干鲜果品、牛羊和牲畜。真的是应有尽有,产品多不胜数。"

"那里城市稀疏,但规模大,物产丰富,人口密集。"

15世纪,中国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凯尔·波罗第一次来到中国时,他惊叹于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明和发达的经济文化。所以他的游记在纪录片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使得他的游记充满了传奇和夸张的成分。

例如,他在游记中写道,中国皇帝的宫殿用黄金作为屋顶,用砖块作为地板。其实当时的宫殿只是在屋顶涂了一层金粉。所谓金砖之所以叫金砖,只是因为烧制这种砖的过程极其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使得它非常昂贵,几乎等同于黄金。此外,凯尔波罗到达宫殿时,看到被灯光照亮的人的地面在周围黄金的辉煌反射下闪闪发光,他认为这一切都是黄金制成的。他把这些都写在了游记里。

凯尔·波罗爱吹牛。18世纪,一个英国使团访问中国,记录了一个相对真实的中国,于是中国在西方人眼中一落千丈。

1795年,斯坦顿发表了对英国大使的采访。他把在中国传教的经历视为"据",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者几千年都没有进展""泥足巨人"的形象。

在他的书《中国"商人行骗,农民行窃,官员敲诈勒索",人"生活在对棍棒和竹板的恐惧中,他们禁锢妇女,杀害婴儿,奸诈,残忍,胆小,肮脏,对科技和世界一无所知"。

不久之后,黑格尔再次给中国一个形象"Punch "。黑格尔说,虽然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历史的起点",但是中国没有发展起来,它"停留在空";,是一个"仅限空";之间的国家/地区。,它"超越历史"。至此,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基本定型。

从那以后,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没有太大变化。进入民国后,美国与中国接触最密切,而欧洲人很少参与中国。民国动乱的中国,给了人民积贫积弱的生活,中国人民在残酷的战争下过着艰苦的生活。不可能创造任何经济奇迹。

战后中国本来可以迎来一个和平发展的时期,但是中国乱了,主要是人民的思想乱了,因为刚刚脱离了积贫积弱"旧社会"走出来,中国雄心勃勃地要尽快赶上美国,于是一场政治运动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一切以"政治"作为中心,经济已经成为"政治"的附件。在那段历史中,西方和中国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对中国有着负面的认识。文化大革命"期间只有法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比较好。

安东尼奥尼于1972年来到中国。对于当时的中国和他来说,这是一次神秘之旅。就是这个西方人,用自己的相机,观察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的风景。然而,电影本身并不是记录的全部。当时中国对这部电影的批判文章如雪片般飞来,与电影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文革如火如荼的时候,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来到中国拍摄一部关于新中国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遭到了中国市政府的严厉批评,认为它所看到的是"不正确"中国(正如他的“扎布里斯基角”被指看到了不正确的美国)。客观地说,安东尼奥尼在被批判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无辜的。他无视当时中国主流的宣传方式,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也不符合人们的习惯。恐怕有些人接受不了村民撤退然后猪撒尿的场景。但是我认为道安的态度是友好的。他拍的普通人,显然比中国自己拍的那些纪录片更鲜活,甚至更纯粹,更快乐。

也就是当时西方人能够对中国的影像资料了解有限,中国给人的印象还是很穷的。直到今天,一些西方人还停留在这样的画像中,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80年代,中国的面貌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很穷,很多西方人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刻板印象中。进入80年代后,中国实行开放政策。中国取消了对外国人录音和报道的限制,揭开了中国的神秘面纱。20世纪80年代后,欧洲人对中国的报道最多。可惜当时中国没有发展好,所以中国给西方人的印象就固定在一代西方人的脑子里了。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迅速跃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中国商品出口增加,中国商品品种变化,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地摊货,而不是高附加值的商品。中国的商品渗入了西方人的生活,使得西方人不得不改变对中国的看法。

这是欧洲对中国声学的改变:

来中国之前,我对中国有很多偏见。我是一个经常去美国旅游的欧洲人,所以我最初的视角是非常以西方为中心的。到了中国之后,基本上所有的偏见都消失了。

我不知道发展中国家是什么意思,但在人口最多的地区,中国显然比欧美发达得多。有最新的道路、桥梁、隧道、地铁、火车、火车站、机场、飞机等等。基础设施很神奇,绝对不像发展中国家。相比之下,纽约的地铁已经运行了十年,速度慢,噪音大,道路颠簸。

这是广州,只是中国的另一个城市(嗯,它是主要城市之一,但对外国人来说,它没有上海或北京那么有名)。

在中国期间,我忍不住想拿北京和旧金山做比较。美丽的美国城市旧金山,曾经是嬉皮士的发源地,现在已经成为硅谷创造的惊人财富的中心。但你不知道的是,走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很多因为吸毒而无家可归的人流落街头,人行道上有他们留下的粪便和注射毒品的针头。的确,这是泰国国王——我将永远爱美国。但是,我担心美国人太自由了,会从社会的缝隙中溜走,陷入痛苦的深渊。

北京完全不同。中国的首都巨大而繁忙,这是事实,但我找不到无家可归的瘾君子。有人告诉我,乡下人来北京找工作时,有时会睡在公园里,这是看到露宿街头的人的唯一机会。参观北京给我的感觉是,只要你遵守规则,中国会好好照顾你的。

中国显然是一个脚踩加速器的国家。它的首都大得惊人,但比我去过的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大城市都安全。我认为这次访问改变了我对中国的看法。这个神奇国家的过去和未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有真正的选择是否加入中国的科技革命,因为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它都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