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是怎样的?虽然没有演义厉害但也不要过分贬低(正史中的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5 16:00

在很多人心目中,赵云是一个完美的人物,这可能也得益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但很多人一直试图通过《三国志》中的一些叙述来证明赵云其实是正史中的坏人,甚至还有人抹黑赵云的尸体,而且乍一看分析也不无道理。但其实评价一个人,看别人的评论是没有用的,

还是需要你自己去研究。

赵云,三国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最喜欢的三国英雄。这主要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是智慧和勇气兼备的完美代表。但由于赵云在《三国志》等史书中的记载相对较少,尤其是没有指挥军队、独霸城镇的记载,人们对赵云作为历史上的将军的真实能力产生了质疑。再加上赵云在言情描写和民间流传中的名声和威望太强,导致很多人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成为历史上鄙视赵云的坚定派系。

看了很多关于赵云激烈争论的文章,又仔细看了三国志,渐渐修正了赵云在我心目中的原有位置,接受了"赵云不是三国历史上的顶级将领"的观点。但是,我还是不能认同那些过分贬低赵云,甚至不屑于认为他平庸的观点。下面说一些我个人的看法,欢迎各位专家指正。

一、关于三国历史

一般认为《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233年至297年,蜀人,在蜀国为官时为骑黄门侍郎,入晋后曾做过文学家、学者),在吴死后(280年)开始写作。当时,魏与吴之间有一段历史,如的、于谦的《魏略》和的,应该是他立足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陈寿亲自搜集资料。舒威、舒舒和兀术原本是各自独立的书,直到北宋才合二为一,改名为《三国演义》。

裴松之(372 ~ 451),南朝刘松初官书中的侍郎,奉命撰写《三国志笔记》(史称《裴笔记》),奏于元嘉六年(429)。他在《三国志笔记》中说,陈寿的书"相当的交代,很多事情判断正确",但指出它"损失在于疏漏,有时候也有疏漏"。裴注涉猎广泛,引经据典,自始至终完整,无剪无劈。被引用的书籍有140多种,其中90%以上都失传到今天。在三国历史研究中,《朱培》与陈寿的《三国演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虽然史书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最佳依据,其可信度肯定比演义权威得多,但并不完全等于史实。因为历史书也是人写的,会受到作者所采用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影响,也会受到作者个人的感受和当时的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史书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记载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原因。

《三国志》中魏、吴的书,都是以当时代代相传的两国原始史书为依据的,也就是说,这两个国家的史书,应该是在魏、吴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写成并并存了。王朝统治下的史书,对自己国家是禁忌,对其他国家也是禁忌的现象难以避免,其完整性和客观性都有些打折扣。

《三国志》写于晋朝,晋朝统治者司马宣扬好,必然是禁忌。例如,在魏甘露第五年,魏(贵族乡)的年轻领主曹茂不愿做傀儡,他带领数百名随从袭击司马昭,被杀死。《汉书》、《晋书》、《春秋》等史书对此事都有详细的记载(1)。但《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姬》只有十二个字:【五月丑,贵人乡公卒,二十岁。】曹茂之死的背景和过程完全隐藏。

魏晋虽然实际上是由权臣篡位建立的,但从形式上看,都是退位的产物——魏被汉退位,晋被魏退位(2),这是一种正当的改朝换代。所以《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传》称为"纪"蜀国君主和吴国君主的传记被称为"Pass ";所以也有相应的趋恶扬善的问题。比如赤壁之战,就是为三分局面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一战,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子同治简》等史书中也有详细的记载(3)。但是《三国志·武帝纪》是这样记载曹操惨败的:【去赤壁,备战,不利。于是发生了大疫,死了很多官员,就领兵回来了。有荆州、江南郡。】

即便如此,舒威和兀术都是基于当时两国代代相传的史书,所以他们的材料比较完整,符合史实。而蜀国则没有现成的史书,完全是陈寿自己写的。所以在魏蜀吴三本中,蜀是最简单最模糊的。《舒舒》的不完整和对历史事实的偏离应该是三部书中最大的。

第二,关于《三国志》中的赵云。

《三国志·赵云传》很短。即使加上裴松之注中引用的《云别传》等史料,总体上仍是短小精悍,记载不多。基于此,历史上很多人质疑和否定赵云,认为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将军。我不同意这一点。

1.关于赵云只是个保镖。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网友"天气变化和降雨模式"我曾经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否定了这种说法,分析的很透彻。不能因为赵云早期是刘备的主骑,在长坂救了甘夫人和他的后主,就断言他是侍卫。和典韦、储旭一样,《三国志》明确指出他们是曹操"钟君苏威"主要职责是守护主人。如果赵云的身份和他们一样,会在反思中指出。另外,很明显刘备不是侍卫,因为他带兵去了四川,赵云留在了荆州。至于亮率云、张飞,皆回江西,安定诸郡。至江州,自外水送云至江阳,光会成都相会。光令云长、邓芝拒之,而攻祁山。显然,他是一个拥有统一军队的将军。典韦和储旭都没有这样统一军队的经历。

2.关于赵云的战绩。

在《三国志》中,关于赵云功绩的记载真的很少。但前面说过,蜀国无史,也就是说原始史籍缺失,完全是陈寿收集的;另外,陈寿对魏的崇拜是正统的,所以《舒舒》是《三国演义》中最简单、最模糊的一本书。不仅仅是赵云,就连关羽、张飞这样的知名名将,在《三国志》中的记载都非常简略。关羽除了白马刺阎良和襄樊,没有其他战绩。张飞除了长坂据水断桥、随诸葛亮入川、巴西失张合之外,也缺乏其他记载。这两人的战绩远不如魏武子两江、曹、夏侯等人,但陈寿对他们的评价是:【关羽张飞皆万人敌,天下虎臣】。可见,三国历史上对蜀将功绩的记载很少,这是有客观原因的,不仅仅是赵云,也不足以成为否定赵云的理由。

3.赵云谥号。

赵云死后,他奉行"顺平侯"。有些人认为"顺"、"Ping "“勇敢”和“善战”这两个字是联系不起来的,所以这也被视为赵云能力和成就平庸的证据。不过谥号只是一个荣誉称号,没必要用"永"、"孟"、"庄"诸如此类的话。比如和曹都称赞"忠厚"、夏、都死了"侯钰",曹石红"宫后",张"桓侯"谥号,这些明星能解释吗?

4.关于陈寿对赵云的评价。

陈寿评价:【黄忠、赵身强体猛,是奴才。他们的追随者是什么?】

参见"小黄人"很多人把这个评论当做贬低赵云的依据,其实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陈寿把黄忠和赵云比作"小黄人",与"灌溉,藤蔓"。

(1)身强力壮:表示坚强勇敢。黄忠和赵云都是猛将,这个应该没有异议。

(2)爪子:这是野兽最致命的两种武器。没有爪子和牙齿,野兽将成为废物。所以,"小黄人"这个词在这里显然是一个褒义词,形容黄忠和赵云是韩曙集团中最勇敢的将军之一。

它也被称为"小黄人",又曾经以七千人大破十万曹魏名将张辽和李典。三国志张辽传:【六年,(文)帝记辽、滇在合肥之功,宣:"合肥之战,辽、滇大战八百兵,破贼十万。自古以来,他们都用兵,但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使贼夺气至今,是国家的爪牙。分为辽、滇一百户,赐子爵一人过山海关。"】

张辽在《魏五子传》中排名第一,战功辉煌。他深受曹操父子的喜爱,极其幸运(4)。很多人视他为三国第一名将。张辽死后,曹丕"流泪",后来为了纪念他和李典的工作,上书表彰,要"小黄人"打电话吧。"小黄人"怎么能不是贬义词呢?!

3.关、滕:即关英、滕公,汉朝的开国元勋。关英年纪不大,却在前线英勇作战――打【猛打】、【猛打】、【猛打】、【关英虽然人少,却是刘邦骑兵的统帅。他率兵追击项羽,将其击破,迫使项羽自杀,扫除了刘邦称霸的最大障碍。夏侯婴(夏侯惇之父)指挥运兵车队快速出击,英勇作战。其战车部队虽不及步兵,但能横扫千里,长驱直入,为刘邦快速入关,突破咸阳立下汗马功劳。在刘邦称帝后开辟帝业、平定诸王叛乱的峥嵘岁月里,两人都打过无数的仗,立过赫赫战功,被授予极长的封号,都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5)。陈寿把黄忠和赵云比作这两个人,这是很高的赞誉。只要看看《史记》中关英、夏侯婴的传记,就清楚了;还有"赵云只是一个平庸的将军"论点,也就断了。

第三,总结

虽然《三国志》中关于赵云功绩的记载很少,但舒舒与舒威、兀术不同,缺乏原始史料。另外,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据,整部蜀书相当简略,对关、张、马、黄、赵的记载很少,不能以此为依据否定赵云。陈寿列出的这五个人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至于陈寿最后的评价,显然是对赵云的高度赞扬而不是贬低。所以历史上的赵云能力虽然比不上演义里的,但他绝对是一个骁勇善战的优秀将领,绝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平庸。

另外,赵云忠、义、仁、谦在性格上非常令人敬佩。他"劝刘备把成都的田家还民"、"力劝刘备攻吴",都是有战略眼光的人物,都是有政治智慧的人物,在学识上都比一般的谋士强,这对于一个军事指挥官来说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