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沙漠下发现罕见明长城营堡(陕西榆林明长城遗址图片)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5 15:13

最近在陕西的沙漠下发现了一处非常罕见的明长城营堡,这一次考古发现能揭示出明代长城边塞营堡的历史原貌,所以意义还是大的,那么具体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陕西考古人员最近在榆林市靖边县发现一处国内

罕见的明代长城营堡遗址,清理出院落、中心楼、城防设施等大量建筑遗迹,揭示了明代长城边塞营堡的历史原貌。2020年4月末,杨桥畔村民在清平堡内挖沙取土时,发现有砖墙、泥塑造像、铁香炉、青花瓷片等遗物,当地文物部门初步判断为明代遗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随即对遗址展开了抢救性发掘,目前已经在清平堡城垣内发现有大量建筑遗迹,包括宗教建筑、院落、中心楼、城防设施等,初步认识了清平堡城内街道布局和整体结构。

据了解,清平堡是明长城延绥镇内的一个驻军营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是明长城体系中的一处重要的营堡,清康熙平定噶尔丹之后被废弃于毛乌素沙漠之中。清平堡作为明长城体系中的一处营堡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与学术价值。

明长城线上著名的三十六营堡详细介绍

长城,如一条跨越历史时空的巨龙,以其坚固的防御体系,横亘古今,守护着苍茫大地。经历千百年的风霜雪雨,昔日的雄关漫道早已不复往日的雄浑,仅存的残壁断垣,青苔瓦砾,散落在沿线的营堡之中。

据史料记载:“宪宗成化二年三月命余子俊为副都御使巡抚延绥,九年迁徙延绥镇治于榆林,成化十年闰六月子俊备筑延绥边墙,东起清水营,西迄花马池,共三十六营堡。”延绥镇长途经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吴起、定边七市县区,全长1170千米。长城由“大边”和“二边”两道基本并行的防线组成,之间还有42座大型军事营堡(史称“三十六营堡”)。

巍巍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样盘旋于群山之中,奔腾于万山之颠。关于榆林长城“三十六营堡”,你知道多少呢?

1、皇甫川堡

地址:府谷县城东北80里的黄甫川河谷,即今黄甫镇政府驻地。

黄甫川堡是明长城进入榆林后的第一堡,是蒙汉文化的交汇处。是明朝时“三边总制”“陕西总督”辖治从东到西的起始处。这里明清建筑繁多,映射着繁荣的历史风情;这里晋商蒙商碰撞,沉淀出很多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遗迹。

金黄甫,银麻镇,由于紧靠山西,黄甫川堡是明长城进入延绥后设立的第一个行政、军事机构,成为延绥镇当时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贸易口岸,是蒙汉边境上的一个边贸重镇,今天,曾经辉煌了几百年的“金黄甫”虽然失去了往日的荣光,但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仍世代相袭。

2、清水营堡

地址:府谷县城北70里的清水河谷,即清水镇政府驻地。

五里一墩台、十里一寨城、四十里一营堡,清水营堡原名府谷堡,是延绥镇长城从黄甫川过来的第二个堡,也是当时延绥镇最东的一个营堡,它西连木瓜堡,与孤山堡、镇羌堡共同构筑成府谷境内坚不可摧的长城防线,成为确保延绥地区繁荣兴盛的御敌屏障和护佑人民安居乐业的铜墙铁壁。

登台瞭望清水营堡,这里有古老的明长城边墙,气势磅礴的长城墩台,缓缓流淌的清水川河。背山面川,这里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天然屏障;青砖灰瓦,寺庙林立,这里沉淀出丰富多彩的明清文化。随着岁月的洗礼,它沉淀出不朽的历史文化,等待着人们的挖掘和保护。

3、木瓜园堡

地址:府谷县城西北50里的木瓜河川谷内,即今木瓜镇政府驻地。

历史总是一脉相承。作为三十六堡之一的木瓜园堡,曾经是府谷县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这里水资源丰富,湿地众多,在十年九旱的黄土高原上,占尽了天时地利,故有"收木瓜瞎达拉"之说,是府谷的腰窝地带,因此成为古时候重要的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革命战争年代,这里又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的根据地,是府谷县红色革命的摇篮。如今的木瓜镇依托中国黄米之乡、道教旅游胜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而远近闻名。

木瓜园堡城墙东宽西窄,西城墙北段又有一处凸出,顺山势而建的城墙形状宛若一只仙桃,因此本地人又将木瓜园堡城称为桃城。行走在桃城,古堡、古寺、古楼、古街、古院,处处散发着历史与人文的气息。昔日的烽火狼烟早已散尽,这里的人们,却仍然坚守在这养育了世世代代木瓜人的山川,守护着千年古镇的绝代风华。

4、孤山堡

地址:府谷县城西偏北40里的孤山传河谷,即今孤山镇政府驻地(现政府外迁)。

“簇簇青山隐戍楼,暂时登眺使人愁。西风画角孤城晓,落日晴沙万里秋。甲士解鞍休战马,农儿持券买耕牛。回思未筑边城日,曾得清平似此不?”这是明代三边总制杨一清巡视孤山堡后作的一首七律,描绘了当时孤山堡守边将士马放南山、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孤山堡的这片热土,养育了不少英雄豪杰,上演过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明朝古堡,长城遗址,折家传说,庙宇佛塔,是历史沧桑的记录,也是祖先们馈赠的丰厚文化遗产。

孤山堡是府谷境内从黄甫川开始的第四个堡,这里因地处孤山川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突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孕育出不少忠臣名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折家将。岁月的长河中,孤山堡沉淀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如今孤山堡的城墙多已难觅踪迹,但北门的瓮城依旧保存完整,凸显了古堡昔日的雄壮。

5、镇羌堡

地址:府谷县城西偏北80里,曾为新民镇政府驻地。

镇羌堡,明长城府谷段最南端的一个军事战略防御重镇。历经500多年的风雨沧桑,镇羌古堡大部分建筑虽然不复存在,但整体轮廓依然清晰可见。镇羌堡东西长395米,南北宽295米,设有北门、东门、南门三处城门,每座城门平台可容纳200人,供军事观察需要。如今虽已破损,但沧桑却依然绵延的城墙,残破却依然挺立的烽火台,依旧诉说着古堡昔日的繁华。

镇羌,顾名思义,针对羌族等北方游牧民族而建的军事堡垒,带有浓厚的边塞色彩。“健儿拍马力追风,手挽长弧射两鸿。三千齐选征荒服,十万匈奴定可攻。”这首由明朝嘉靖年间出任神木道的张邦教题写的《镇羌阅武》,描绘了驻守镇羌的战士正在进行征战前的操练场景。镇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秦晋咽喉”“榆关保障”。

6、永兴堡

地址:神木市城东北50里,即今神木镇永兴办事处驻地。

永兴堡是明长城进入神木后的第一个城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余子俊遣镇羌指挥宋祥筑城于山上,城周长“二里零二十五步,楼铺八座”。距离永兴堡6.5公里,距离神木堡31.5公里,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450多年的岁月洗礼及人为破坏,时至今日,营堡原样已面目全非,可是从残留的几处墩台和随处可见的砖瓦碎片中仍然能联想到曾经的喧闹情景。

7、神木堡

地址:神木县城

神木城,历朝历代多次选址、更名,先后有麟州城、杨家城、云州城、神木寨、神木堡等,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叫法。现今的神木县城是明朝正统8年,由元朝的神木寨扩建而成,为神木堡,属东有永兴堡西有高家堡的长城堡垒。地处窟野河边的平川内,西有笔架山,东有龙凤山,二山险峻,魏然对峙,自成屏障。

总有一些文化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中历经辗转和博弈,一脉相承,永不褪色。据《延绥镇志》记载:“神木堡周围凡五里零七十步,楼铺33座”。从现在的情形来看,四角有城楼遗址,中有凯歌楼保存完好,还有不少明清时期民居,可想当时的喧闹与繁华。

8、大柏油堡

地址:神木县城西南30里的神木镇(原解家堡乡)境内。

大柏油堡是明长城在神木境内的第三个堡,大柏油堡位于神木市解(hai)家堡办事处大柏堡村。大柏油堡为明弘治初年所筑,周长“二里零九十二步,楼铺一十二座”。明万历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05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城墙。明、清两代驻军丁,设守备。

时隔400余年,现只残留附属的马面、角楼、瓮城各一处模糊可辨,一座现代庙宇占据了显眼的位置。西285米处有一座高近10米的烽火台,外包砖已不见踪影,孤零零地任凭风雨侵蚀,城堡内外全被庄稼和杂草所覆盖。史书上记载的3处石窟在城堡500米处的南寺峁山梁上,依然清晰可辨。

9、柏林堡

地址:神木县城西南60里的神木镇(原解家堡乡)柏林堡村。

根据文献记载:柏林堡位于县西南五十里,唐属胜州地,始建于明成化初年,巡抚卢祥置土城于山原之上,楼铺8座,周围222步,距今550余年历史。四方四正,有东西两城门,各有瓮城,南北无门。城内最多屯兵627名,另配骡马223匹,可谓兵强马壮。

而如今,柏林堡经过了五百多年的岁月洗礼,四周城墙和两座瓮城保存较好,城中间玉帝庙仍有点点香火。但由于城中居民大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迁出,其它建筑已不复存在,被庄稼和杂草所替代。

10、高家堡

地址:神木市高家堡镇所在地,东北去县城100里。

高家堡是神木市最后一堡,也是现今明长城36堡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城堡。建筑规整,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270米,南墙长510米,西墙长500米,北墙长270米,城周长1550米,占地190000平方米。古城设有马面、角楼、城门等,东南西门各建有瓮城。城中央以鼓楼为中心,设置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与棋盘巷道互通相连,公共建筑与民居沿街面排布。城垣黄土夯筑,城门和墙外均用条石包砌。

作为建堡较早的边关重镇,高家堡历代都有重兵把守,战事不断。据《延绥镇志》记载,明朝时高家堡驻军达1584名,配骡马驼千余匹。岁月很容易抹去往日繁华的影子,但历史记载却可永远定格这里曾经的重要地位。随着历史的演变,高家堡从最初的军事重镇逐步演变为蒙、满、汉商贸集散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旱码头。民国初年,高家堡商人韩士恭原始制碱,首开陕北地区化工工业的先河。作为一座古军事重镇,战争的硝烟早已淡去,如今因为《平凡的世界》等影视剧的拍摄,高家堡又寻回了往日的繁华。

11、建安堡

地址:榆阳区城东北110里,大河塔镇驻地西南5里。

一座座夯土铸就的雄伟古城,就像一个个无言的历史切片,矗立并证明着历史的足迹。建安堡便是这样一座古城。它位于今榆林市榆阳区大河塔镇,是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的军堡之一,也是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与榆阳境内的双山堡、常乐堡、归德堡、保宁堡等边堡一起拱卫着当年的榆林卫城,有着榆林长城东路极冲的名号。

建安,建则希冀平安。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建安堡由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增置,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100多年后的巡抚涂宗浚布置用砖包砌建安堡。这座屹立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古堡,既可见“大漠孤烟直”的塞上壮美风光,又可叹“壮士百战死”的义薄云天。拂去岁月的尘封,翻开百年的史册,你会看到一幅回荡着马嘶长啸、弥漫着铁血硝烟的壮丽画卷。

12、双山堡

地址:榆阳区城东北70里,即今麻黄梁镇双山堡村。

双山堡位于榆阳区麻黄梁镇双山堡村,在当地俗称“凤凰城”,因城依自然地形而建,四面皆是沟壑相连的独立山梁,呈不规则长方形,轮廓似凤凰头而得名。北距大边明长城10里,东北距建安堡50里。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由余子俊将原水地湾,今段家湾的堡寨移筑于此。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城垣用砖包砌。

久经岁月侵蚀,多少战火蹂躏,双山堡既保留挺拔的城堡,也有风刀霜剑磨砺出的残垣断壁,作为明朝九边重镇上重要的营堡之一,双山堡自古驻扎守军,日久经年形成了尚武的民风,堡内现存一座关帝庙,供奉武圣关羽,尊称为“山西夫子”。城内还有一座三层魁星楼,造型酷似古时官帽,楼上高挂“魁星灵应”匾额。长城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更替,每一块砖石都包含着故事,每一座营堡都记忆着豪迈。

13、常乐堡

地址:榆阳区城东北40余里的牛家梁镇常乐堡村

常乐堡作为常乐吉祥的象征横亘在堡内每个人的心中。长城之上,浮云悠悠,抬头望去,峰高雄弘。登高望去,无限风光入目,令人心中顿生豪气。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延绥镇巡抚卢祥在今麻黄梁镇旧保村置该堡,使用23年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延绥镇巡抚刘忠“因缺水,离边稍远,以历人岡测,北出二十里建今堡”,遗弃原堡称“旧常乐堡”。

新建的常乐堡一带水草丰盛,农牧业发达,“粮秣易筹,适宜于养兵驻军。城设在平川,系极冲中地”。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延绥巡抚宋守约部署将其用砖包砌城墙。长城的每一处细节都值得认真探究,每一个角落都能得到心灵的震撼。高大的关城、坚实的墙体是长城的文化;所用的一砖一石也是长城文化;那长城边的松柏,经千年而毅力不倒更是彰显历史的沧桑、长城的豪迈。

14、保宁堡

地址:榆阳区芹河镇前湾滩村南

民间传闻“先有保宁堡,后有榆林城”保宁堡设在平川,沿边一带并无险沟,作为榆林镇城的大门,保宁堡先为守备官驻地,延绥中路参将驻地,与常乐堡一起成为保卫榆林镇城的左右犄角,其军事防御的地理可见一斑。

如今保宁堡只有黄褐色的夯土裸露在外,残墙颓垣、黄土飞沙,长城边上的人们已经把自己的生活起居和城墙融为一体。黄昏的保宁堡,落日暖暖地映照着裸露在外的砖墙,像镀上了一层金黄。当年的旧边墙,现在已是塞草山风空几许,就像一位解甲归田的老将军,独自守着悠悠旧岁,几许回忆,几分怀念。

15、归德堡

地址:榆阳区城南40里的长城路街道办事处(原刘官寨乡)归德堡村。

明成化年间,由于鞑靼频繁进入河套叨扰,归德堡前身忽都伯颜堡难于守御。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在延绥镇总兵官房能的建议下,巡抚余子俊部署将原堡向南内迁至榆溪河归徳水,改名归德堡。归德堡建于山腰,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据当地人介绍,归德堡初建之时为四方形,后来驻军将寨子的南北城墙向西延伸,并修筑了西城墙,使旧堡成了一个马凳的形状,因此当地人称之为“马凳城”。

一座座夯土铸就的雄伟古城,就像一个个无言的历史切片,矗立并证明着历史的足迹。建于山腰的马凳之城,万历年间的城墙砖石,清朝年间的十七孔桥,遥望家乡的总兵之塚,潺潺流淌的榆溪河水,构成了归德堡独有的特点和风貌。长城的传奇性、文化性,就在这苍老的形态中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16、鱼河堡

地址:榆阳区鱼河镇所在地。

鱼河堡位于榆林城南30公里处,由于控扼榆林两大河流榆溪河与无定河,成为蒙古军队突破榆林边境之后的咽喉要道,交通要冲,一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寇入鱼河,则榆林、绥德断而为二矣,故防御最急。”

每一段长城,都有着传奇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它记述着历史上生活在两边的先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记述着他们在长城线上碰撞融合的进程。据《延绥镇志》图示,鱼河堡为正方形。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鱼河堡城垣用砖包砌,周围凡三里三百步,城垣高三丈三尺,堡内有楼铺一十五座,属二边长城营堡。几百年来,由于自然和战争等人为破坏,鱼河堡现只有部分残垣和北门。

17、镇川堡

地址:榆阳区镇川镇政府所在地

镇川堡位于榆阳区镇川镇政府所在地,南距米脂县15公里,北距鱼河堡25公里。该堡一直是陕北重要的商贸重镇,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据《延绥镇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九年巡抚张珩建,城设在平川,系腹里上地,周围凡一里三分,旧隶堡宁参将辖,共计守兵五十名。

比起落寞而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人们更愿意怀念古堡曾经的鼎盛时期。如今的镇川堡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难觅踪迹,但是它的历史传奇却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18、响水堡

地址:横山区响水镇所在地,西距县城96里。

响水堡,是明长城从榆阳区进入横山区的第一堡,地处县城东50公里的无定河南岸,距榆阳区的鱼河堡、归德堡以及横山区的波罗堡直线距离大都在20公里左右。明正统二年就设置了响水寨,属绥德卫,后余子俊改名为响水堡。

响水城堡平面略呈长方形,据《榆林府志》记载:“响水城有东、南、西三门,楼铺14座和砖砌牌墙垛口(duo)”。清朝设立都司和县衙。从现留的遗迹和民居特点来看,朱颜改,但城廓分明;院落败,却错落别致,不难看出当年繁华的影子。

19、波罗堡

地址:横山区波罗镇以东山上,西南去县城56里。

波罗地名的由来,是引用梵文“波罗蜜多”,到达彼岸的意思。去过榆林市横山区波罗堡的人都知道,波罗古堡有三大看点,一是佛教圣地,二是千年古镇,三是横山起义,也就是波罗起义。波罗堡位于榆林市横山区东北20余公里的波罗镇波罗村。为陕北明长城沿边三十六堡中规模较大的城堡之一。据记载,古堡始建于北魏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因城堡西侧石壁上自生巨大石佛而闻名。

明朝时期,波罗堡内建有延绥镇中协参将府、守备署、兵器库、粮仓、钟楼等,屯兵近千人,配骡马,设操守,守瞭大边长城“三十五里零四十七步,墩台三十五座”。到了清顺治十年(1654年),设波罗营,管辖归德、保宁、鱼河、镇川、响水、怀远、威武、常乐、双山、清平等十个营堡。最鼎盛时期,波罗堡人口逾万,店铺林立,为当时陕北军事政治要地、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享有“小扬州”、“小北京”的美誉。

20、怀远堡

地址:横山区城东南2里处,芦河东岸的柴兴梁村白加梁山上,即今横山街道办事处旧城村。

怀远,是怀柔边远的意思。过去的怀远,就是现在的横山。怀远堡就是明长城进入横山区的第3个堡营。据《榆林府志》记载:怀远堡“天顺中置,周二里十七步,东、南、北门三,楼铺一十二座。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包砖。边垣长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驻兵424名,马521匹,都司一员”,为延绥镇中路所辖十营堡之一。

古长城的战火硝烟早已离我们远去,明长城也有四、五百年时光流过,它的历史地位和军事作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一些有趣的、能传达正能量的民间传说一直被人们经久不息地传颂。如今走进怀远堡,记载中所述的辉煌建筑大都已不复存在,城堡砌筑的砖石已拆为民用,整个城池被新建的民居和庄稼、杂草所取代。仅残存的北城墙、钟鼓楼台零星的残垣断壁,勾起人们对往日的联想和追忆。

21、威武堡

地址:横山区城西南50里,即今塔湾镇威武堡村。

横山区境内的最后一个明长城营堡——威武堡。威武堡地处横山县城西南28公里的塔湾镇威武堡村,距塔湾村1公里,西与塔湾隔河相望。史料记载,明成化五年,也就是公元1470年,巡抚王锐置,撤大兔鹘堡军守之;隆庆六年,也就是公元1572年加高至三丈五尺;万历六年(1578)砖砌牌墙垛口。也就是说,建堡100年后,威武堡又陆续进行了加高和砖砌。

威武堡属“延绥三十六堡”之一,也是延绥镇中路十营堡之一。西至清平堡40里,驻军640名,马、骡353匹,设把总一员。明朝时威武堡管辖长城“三十四里三百二十一步,墩台二十六座”。据记载,原城堡有南、北、东三门,分别叫威武、镇朔和震福。城内有楼铺十四座,并有城隍庙、娘娘庙、三官庙,还有储粮库房、把总署等。城南建有关帝庙、龙王庙。

22、清平堡

地址:靖边县城东80里的杨桥畔镇北境、惠桥水库大坝附近。

清平堡是明朝修筑的一个城堡,它是延绥中路最西边的一个城堡,再往过走就是延绥西路。清平堡建筑的式样就是它建筑的规制,城里面的布局和榆林城很像,里面的衙门、军户等都是四合院。所以当地有人说“天下七十二营堡,就数清平堡”。

清平堡在建堡之前叫砖营堡,因为处在芦河水系,芦河的支流有很多,都在沟里面,因先就有很多桥,也有砖做的桥,也有砖和石头混合做成的,正因为许多桥是砖做成的,所以它原来的名字就叫砖营堡。后来成化二年筑堡的时候改成清平堡。历史上长城脚下的战争硝烟和鼓角争鸣虽已远去,但历代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永远抹不去人们的记忆。

23、龙州堡

地址:靖边县镇靖堡东40里的龙洲镇龙洲村。

龙州堡是延绥长城西路的第一座营堡,位于靖边县城龙州镇的土石山岭,东北至清平堡三十里,西至镇靖堡四十里,北至大边长城五里。汉代,龙州就已建堡寨,取名石堡寨。北宋时,党项族李氏在西北称雄,建立西夏政权。为抗击西夏,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曾亲临前线,石堡寨又名范仲淹哨马营。

斑驳的苔痕攀上残缺的城垣,冷了战火的呐喊,静了钟鼓的争鸣。易守难攻的军事城堡内再也听不到沙场练兵、鼓角争鸣,取而代之的是良田沃土,残砖破瓦。红岩映日,碧水绕山,龙州堡从戍边卫国,到扼险守要,再到今日的沃土育人,一代代人在长城脚下书写出不一样的故事。时至今日,长城的真正墙体仍盘桓在高山峻岭、戈壁荒漠之间,一个个墩台相隔而望,野草经年不断,朝迎晨露,夕送晚霞,散落在荒原上、丘陵间,生生不息,延续着长城坚韧的生命力。

24、镇靖堡

地址:靖边县城南15里,即今镇靖镇政府驻地。

镇靖堡,北望夏州,南依白于山,襟山带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相争之地。长城从这里蜿蜒而来,横亘而过,盘旋于当地的寨子山间,黄土夯筑的墙体若隐若现,时断时续,与蓝天、险峰融为一体。《延绥镇志》记载称“城设在山畔,系极冲中地。”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镇靖古堡几经演变,唐为商贸关口,宋是边塞之地,明为边陲关隘,清成为靖边县治所在。名称也几经更改,初为乌延城,后名白滩,亦名白塔涧口,又更名为镇靖堡。风雨侵蚀,岁月变迁,昔日拒敌于外的长城已不再如当年般巍峨高耸,但它与流淌不息的芦河共同见证着这座古城的兴衰,那些风起云涌的故事全都刻进斑驳的墙身,永久地向我们昭示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灵魂。

25、靖边营堡

地址:靖边县西南100里的王渠则镇,原新城堡乡所在地。

长城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写满了边墙内外人民长达千年的纷争与交融。靖边营堡位于靖边西南一百里处的新城乡。依偎在白于山侧,逶迤于芦河水畔,靖边营堡建造选择西山东川的自然地形,北至大边长城5里,西距宁塞堡40里,明时为延绥镇西路所辖十四营堡之一。现存的营堡遗址分为南城、北城两部分。

荒草半掩着城墙,青砖不见,瓦砾无踪。谁曾想,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多少次兵戈相见,演绎过多少幕悲欢离合,停留过多少位英雄儿女。当历史的硝烟散落在滚滚黄沙中,仍然有一些名字,在时光里闪烁,为人们所铭记。一代代戍边将领的风骨如薪薪之火,不断延续,一位位杰出的英才将领的故事,口口相传,一个个废弃的长城墩台,犹自在北风裹挟中伫立。

26、宁塞营堡

地址:靖边县城西南100余里的中山涧镇与吴起县交界处。

宁塞堡是靖边道或者是延绥西路在靖边县境内最西的一个城堡,《延绥镇志》记载,(宁塞堡)“边城设在山阜,望之巑(cuan)岏(wan),虏不能迫视。”、“宁塞、柳树涧,平川错杂,为延安之门户”。被称为西北门户的宁塞堡,是延绥镇大边长城最靠南的一个营堡,明代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共2445名,配骡马1571匹。巡防长城“五十四里零二百八十步,墩台五十四座”。

万里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间,守卫着北国的安宁。凛凛边塞风不尽,漫漫黄沙吹不止,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变迁,长城的真容真貌仍有遗存。今天的宁塞堡,虽然看起来不够巍峨,不够完整,不够宏伟,但是这些残砖败瓦无一不诉说着它的古老故事、大漠风情、历史沧桑。

27、把都河堡

地址:吴起县旧城子

“长城关外暮飞云,萧瑟秋风雁几群。戍士牧儿凭借问,只今谁是李将军”。把都河堡萦绕不绝的雄浑与悲凉让无数文人墨客直接以堡为题,留下千古佳句。岁月更迭,沧海巨变,再坚固的城堡也经不起千年风雨的侵蚀。明延绥镇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的把都河堡因过早废弃而逐渐消散在历史的长河,如今只能依靠史料记载的只言片语,试图唤醒这沉睡数百年的孤城要塞。

据史料记载,把都河堡城垣周长三里一百八十步,楼铺十一座。明时屯驻守兵622名,马325匹,设守备1员统领。堡城平面略成梯形,东南小,西北大,当年城墙内用黄土夯筑外砌青砖而成,明末并入宁塞堡。当年的青砖高城虽已不复存在,可站在古堡旧址,整个山谷尽收眼底。把都河堡险要的地势显露无疑。

28、柳树涧堡

地址:定边县城东南140里的郝滩镇柳树涧村南2里处。

四省交界,水出三河,千年盐湖,万里边关。定边,这座见证了数千年边塞风云的古城,境内长城巍峨,墩台相望,绵延百里,历经兴衰更迭,留下了多少古今兴叹。

柳树涧堡,是明朝时这里最早修筑的营堡。堡如其名。山下古柳成荫,柳丝低垂,柳影摇曳,在涧台垣梁上,古堡城墙虽伤痕累累却依旧屹立不倒,山脊上盘旋的夯土长城蜿蜒前伸,流转若动,被称为明长城沿线上的“土八达岭”,共同构成一幅北国大地气势磅礴的边关胜景。

29、永济堡

地址:定边县东南150里的吴起县周湾乡镇。

那盘旋在孤山上的层层夯土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展现给世人的是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迥异的宗教信仰不断碰撞、交融、演变后的一部历史巨卷。永济堡所在地以前属定边管辖,解放后吴起设县,才将此地划归吴起。

永济堡虽使用年限较短,仅仅六十余年,但它仍然是延绥长城体系中不可磨灭的重要城堡,历经百年的风云变幻,曾经威严雄伟的城堡敌楼早已面目全非,堡内辟为农田,乱石砖瓦堆积,残垣夯土虽能看出城堡外观轮廓,却尽显苍凉。

30、新安边堡

地址:定边县东南140里的郝滩镇柳树涧村南2里处。

新安边营城设在山坡上,背山面水,险阻四方。城依山而建,只设东、南门。东、西二墙依势延伸至山涧,北面临涧,并未筑墙,深深的山谷,陡峭的崖壁自成天险。新安边营在延绥西路的军事地位和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从明到清,定边至延安的商贸物资运输都必须经过这里,这里成为了出入定边至延安卫的一条重要交通关口。

如果说那些散落在长城沿线的一座座古堡,是一段段辉煌的历史剪影,那么,残落在古堡内的残垣断墙,应该就是那光芒背后的故事。满目疮痍的夯土城墙,面目全非的敌台角楼,潮起潮落,岁月更迭。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安边虽已撤县设镇,也不复昔日风采,可营堡的辉煌却从未随着它的衰落而烟消云散。反而,它的传奇色彩将会随着“走三边”的激昂旋律永远唱响在陕北大地。

31、砖井堡

地址:定边县城东偏南48里的砖井镇政府驻地北3里处。

砖井一开始也叫新兴堡,最早是明正统二年由巡抚郭睿所修。《延绥镇志》记载,“城设在平川,系极冲地,城垣周长三里二百五十步,楼铺一十二座。”明代砖井堡驻军丁及守瞭军共850名,配马骡433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一十七里,墩台二十二座。

砖井堡内设三座城门,分别为靖东门、宁西门、安南门,因城墙薄弱,为敌人易于攻破方向,所以均设瓮城。而唯独北城墙,不仅没有设城门,敌台角楼样样俱全,且离“大边”长城不足一里,层层防御显得尤为严谨。“本边城虽不据三险而砖城甚固”。即使是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砖井堡北城墙底座的部分红石青砖,这红石青砖与同样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屹立不倒的“大边”长城,共同守护着这座远去了鼓角争鸣的边城。

32、石涝池堡

地址:定边县南100里的石涝川河源头。

三山堡向东六十里的另一条河流当地人称之为石涝河,为陕西四大河流之一洛河源头。在这条河流的北面的高山上曾伫立着明代的另一座城堡,石涝池堡。经过时光和风雨的无情荡滌,石涝池堡的旧址也千疮百孔。

数百年后的今天,在层峦叠嶂的白于山脉,余子俊留下的夯土长城隐约可见,这些断断续续的土埂依然令人震惊。而散落在白于山间那些过早废弃的古堡城墙,也并没有在漫长的岁月中完全消散,甚至有些古堡遗迹至今依旧蔚为壮观。

33、三山堡

地址:定边县冯地坑乡下乱沟村西2里处,即今新城滩村。

三山堡是延绥西路最西的城堡,处陕西定边和宁夏盐池交界处。《延绥镇志》记载:“三山堡,宋盐州地三山儿。明参将岳嵩退保,余子俊撤砖井兵守之。成化九年始增筑,万历三年加高,今裁并定边营”。城堡所在,地势平坦,四周山地环绕,城平面近正方形,占地约200亩右右。

遥想当年,在古堡青砖方城里,楼铺庙宇林立密布,角楼垛口巍然坚固,守瞭巡防的戍边将士横戈跃马,英勇无畏。而城廓外,长城斜倚,墩台雄浑,大漠苍茫,朔风凛冽,一派边塞军镇粗犷豪迈景象。穿过历史的沧桑,悠悠岁月风蚀了夯土城墙,却难以掩盖这座千秋之城的气魄与神韵。

34、饶阳水堡

地址:定边县姬塬镇辽阳村附近,北距定边县城约160里。

饶阳水堡,城设山口,西、北临十字河,明称饶阳水,堡故名饶阳水堡。南临大沟,东依高山,城平面呈不规则形。比起三山堡的大气磅礴,饶阳水堡城垣残损较甚,显得更加苍凉孤寂。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虽难以揭晓发生在这一段古道的传奇往事,但埋藏在这片黄土下的秦汉瓦当,成了饶阳水堡雄踞萧关古道最直接的证据。

它如众多遗留下来的长城古堡一样,残垣夯土间虽拓印着沧桑,却见证了万千铁骑出征的英勇壮举。任风云变幻潮涨潮落,任四季轮回花开花谢,即使这古堡边墙完全被风雨侵蚀,但华夏儿女骨子里和血脉中流淌着的豪迈民族气概,依然如礁石般横亘于我们傲立天地的猎猎信念之上。

35、定边营堡

地址:定边县城

千年盐湖,万里边关。这腾跃在崇山峻岭、绵亘于大漠之中的明延绥长城营堡就是有“延绥门户、庆环襟喉、三秦要塞”之称的“古盐州”定边。定边营为延绥镇西路所辖十四营堡之一,东至砖井五十里,西至盐场堡三十里,城垣周长四里一百七十五步,城内建有楼铺二十八座,还设有游击署、守备署、粮仓兵器库等,守瞭巡防“大边”长城五十四里,墩台七十七座。

如今,定边营的古堡城墙虽早已湮灭于城市急速扩建的现代建筑里,可依旧存留于定边营周边的那些长城旧址、夯土墩台却时刻昭示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变幻的历史风云。沧海桑田侵蚀了古堡边墙,消散了云烟往事,可那融入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长城精神,却将随着悠悠岁月一代一代亘古不变地传唱下去。

36、盐场堡

地址:定边县城西北30里的盐场堡镇政府驻地。

盐场堡是延绥镇西起第一堡,明成化十三年余子俊督修,东至定边营二十里,西至花马池二里,北至大边长城五里。《定边县志》记载:“盐场堡 延宁之错秀也横塞平原之地 虽有盐池 而城堡屯兵 自古无 ”。盐场堡因盐而生。有关它的故事同样也和盐不可分割。

万顷银湖三里廓,十分景色九分盐。盐场堡虽已残破,但在它的注视下,盐湖“朝取暮生、暮取朝复,取之不竭”的发挥着它古往今来的作用,千百年来,悠悠驼铃声不绝于耳,骡马负重喘息未歇,南来北往的客商来此运盐,也踩踏出了一条通向四面八方的盐马古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角争鸣,踏着秦砖汉瓦,踩着唐山宋水,历史仿佛从砖缝中钻出来,从沙粒中流出来,从白云中飘过来。古堡将无数的神秘隐藏其中,但这些残垣断壁仍然传递着一个帝国的雄伟和骄傲。

流沙在长城脚下堆积,朔风在城墙垛口上疾走,弓马长风,旌旗猎猎,城池巍峨,街坊纵横,代代王朝流过榆塞,五百年往事注入街头,少女花前立,游子月下吟,年轻的生命憧憬着辉煌,年老的生命回味着传奇,凡此种种归拢在一起,成就了一部榆林民族融合的史诗。

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与长城文化的荣枯盛衰纠缠在一起,与之同悲共喜,生生不息,如何保护这一堵雄伟壮丽之墙,保护依附于此的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长城之路是祖先之道,是生命的历程,是文明的道路。穿越历史长廊,寻找文化伟力,保护长城,我们一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