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前真会进行单挑吗?(古代打仗单挑都是在马上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5 15:13

对于我们这些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人来说,武将单挑无疑是最吸引我们的场景之一。名将与高手较量的精彩描述酣畅淋漓,让我们大呼过瘾。而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评价一部小说里谁的武力值最强。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小说中描绘的场景通常是

两军对垒,领主会站出来单挑。胜者乘势攻杀,败者落荒而逃。这场战斗似乎有点简单。

但是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想到,这完全不符合古代的常规战场。"单挑"自然只能决定两个人的胜负。两个人之间的胜负能决定一整场战争吗?中世纪骑士的个人决斗风格如何用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

一个武将的职责,应该是以他的勇猛带领整个军队的士气,成为一支军队的核心;应具备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运筹帷幄,掌握战场态势。"将寻求而不是勇敢"是对一个将军应该具备的才能的准确概括。

所以,我们完全不要被小说中描述的精彩的一对一战斗场面所误导。真正的古战场,从来没有过两个人一对一战斗的先例。

但如果非要说一对一的战斗,古代战场还有类似于个人决斗来决定战争胜负的情况,那就是车战。但是车斗怎么会和单挑挂钩呢?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下车的由来和车斗的形式。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汽车是极其重要的交通工具。我们的祖先受到自然物体滚动的启发,制造出省力方便的汽车。许多学者认为汽车早在夏朝就出现了。这一点我们不必争论太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商朝肯定是有汽车的。因为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汽车的记载,考古发掘后商代也有大量的汽车。同时,车战出现在商朝,比骑战早得多,在秦汉以前一直是军事行动的主要方式。车战是起源于平原地区的中华文明的普遍现象。

众所周知,中国最厉害的棋一直是"汽车"对全局影响最大。如果你丢了车,那就完了。这也完全符合古代战争。在先秦时期,战车一直是衡量各国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比如著名军事家孙武曾经说过:"战法千遍,皮车千遍,甲胄十万。",非常明确地把车放在第一位。著名的战略家苏秦和张仪都在游说各国,但每当他们描述某国的武力时,都会说:"600辆,1000辆。"

在西周,经常有"有300辆战车和3000名武士"十个人开一辆战车有必要吗?其实不是的。一辆车三个人开就够了。剩下的只是配合战车。司机叫军人,配合战斗的步兵叫马前卒。

在宗法等级森严的西周,在战车等军事装备下,也存在着等级差距和严格的阶级构成。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当兵。另一方面,只有贵族才有经济能力养马车。

步兵是中下层的自由民、奴隶和农民。他们不仅战时要配合战车,平时还要为战车服务,比如后勤补给、做饭、养马、砍柴等。

先秦时期以战车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战争,是以战车为中心,步兵为配合进行的。战车一般是四匹马,战车上有三个人。中间的人负责开车。主指挥官在左边拿着一把长戈,副指挥官在右边拿着一把长戈或者其他辅助武器。三个男人和四匹战马应该全副武装,戴着头盔和盔甲,以便在战车冲锋中追求更强的冲击力,保护自己。

战斗的主体是车内的军队,车战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这样的车战,自然就变成了双方军方的单挑。军下的士卒,全靠军下的胜利。如果我们的军队所向披靡,我们会高呼:"跟我来"下方的步卒士气高涨,自然而然的跟着降了下来。如果我们自己的军队单挑"输了,战车翻车,下一步见情况不对,赶紧溜了。毕竟如果敌人战车冲过来,对付你就像踩死一只蚂蚁,根本抓不住!

车战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异常困难,就像你看坦克,开起来很爽,但你让它开,就根本不是。首先,驾驶战车同时控制四匹奔马的人,要保证四匹马步调一致,能进则进,能退则退,左右轮换时要保持一定的角度,这样才能保持战车和步兵的距离,否则就是严重的踩踏事件,战斗还没打响就有一匹被踩死了。

对于左右带武器的人,要求也很高。首先,龙哥不一般,它有三米长,甚至五米长。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刺伤敌人。其次,要保证在战车高速冲刺中准确命中敌人,"桥下的水",龙挥出去也一样,很难收回。因此,我们必须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准确有效地打击敌人。

像坦克一样强大的战车在秦汉时期退出了历史舞台。主要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贵族的没落,新兴阶级的强大,贵族的阶级压迫逐渐被推翻,宗法等级制度的崩溃,体现等级差距的战车自然消失在社会变革的潮流中。

另外,战车虽然强大,但受条件限制很大。战车只适合王子和部落之间的小规模战斗。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战车自然没用了。然而,在马平川只有一个平原是战车冲锋的地方。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扩展到了各种各样的地形。战车在山沟里自然发挥不了作用,自然就被废弃了。

所以古代只有先秦车战类似于一对一的战斗形式,武将之间不可能有一对一的战斗。如果一个统领军队的武将,出到最前线,与人单挑,会被弓箭射成筛子,或者被一群人剁成肉酱。热兵器时代,更直接。一枪把他送进冥界,敌军自然不战而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