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玉龙皇后软弱无能,死后却受到赞扬?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5 14:39

说到玉龙,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慈禧太后。玉龙通过慈禧太后的手嫁给了光绪皇帝,成为了光绪皇帝的皇后。然而,在为人处世方面,玉龙和慈禧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慈禧太后掌握大权,是后来的实际负责人,而玉龙相对"懦弱"很多,甚至有人认为是懦弱无能。但这

样一个无能的太后,死后却被很多人称赞。发生了什么事?玉龙太后所谓的懦弱真的如她所见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玉龙皇后的葬礼

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后玉龙一生命运多舛。她生前被慈禧作为爪牙埋在光绪身边,充当慈禧的耳目,极不受光绪待见。最后慈禧和光绪去世,她成了清朝的最高决策者,清朝败在她手里,于是她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后。

然而,这位一生任人摆布的皇太后,死后的葬礼却异常隆重。她的去世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反应,清政府、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无不惋惜哀悼,甚至出现了举国哀悼的场面。

1913年2月22日,太后玉龙因病去世。袁世凯大总统闻讯后,立即派人到宫中料理丧事,并下令以君主最高礼仪在太和殿举行灵堂,扎上五颜六色的鲜花,绑上挽联、孝文和花圈。灵堂正中,悬挂着玉龙太后的吊唁能力,素色上有"女中学生姚顺"几桌酒席前摆放着巨大的横匾、鲜花和祭祀桌,王公大臣送来的水果桌、饼桌、祭祀桌等供品高达2米。

殿内盘龙金柱、红柱四周悬挂白布、孝帘、挽联,为明清所独有。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门、中华门前,素菜、牌坊扎堆,红墙贴挽联、孝帘、中华民国五色旗、万国旗。

袁世凯派出的特使与清朝守夜,在民国建立了仪仗队和军乐队。同时,中华民国政府下令全国降半旗三天,穿丧服二十七天。当时参议院也休会一天。

与此同时,民国各界对玉龙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华民国政府副主席李致贺:"德高,女为尧舜。"山西土豪阎锡山送了一副挽联:"皇太后睿智审慎,洞悉时机。"

2月24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太和门前广场举行全国哀悼会。社会各界数万人前往悼念祭奠,并邀请僧人到太和殿朝拜。穿着清朝丧服的王公大臣和穿着近代军服的民国大臣混杂在殿前,一起服丧、服丧。故宫里出现了空的特殊悼念场面。

尽管当时的民国政府财政拮据,但仍为玉龙皇后支付了约100万两的丧葬费,同时向溥仪拨付了3万元慰问金。各大报纸都刊登了玉龙去世的消息。各国使节纷纷到太和殿吊唁,各使馆降半旗致哀。

因为光绪皇帝的陵墓从未修缮过,玉龙太后的自贡只能"向暂时的安全致敬"。4月3日,传统的满族葬礼由中华民国仪仗队和军乐队带领。然后,龙宇子宫被抬至前门火车站,由慈禧太后使用的专列运至河北益州梁各庄宫,等待崇陵完工后随光绪入陵。

同年11月,这对"拥有不一样的生活"丈夫和妻子被隆重地安排成"死后同点"是的。

那么,为什么这个懦弱的慈禧太后,在清朝失去了土地,死后却变得极度养尊处优,得到社会"女中学生姚顺"这样的赞美?从而赢得人民的尊重?

2.为什么王太后玉龙死后受到人们的称赞?

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她顺应历史潮流,接受了《清房优待条例》,发出了《辞职信》,深得民心。

她去世后,当时的《中国日报》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评价:"太后玉龙软弱胆小,失了西方之乐;尤其是和光绪在一起,他抑郁了20多年。既没有名声,也没有嘲讽。但当年清廷退位,背后势力众多,将来会有共和国史上有价值的人物。"

当辛亥革命的洪流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身处地为当时的玉龙着想。她和溥仪能有多少种方式?

一个是战斗到底,和革命党人、北洋军硬碰硬。

当时清廷也不是无可奈何。最起码还守住了八旗禁卫,装备精良,有一定战斗力。如果玉龙采取鱼死网破的策略,即使八旗早已无力作战,但在涉及清廷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还是会拼死一战。其后果不仅会造成双方的严重伤亡,还会让北京的人民在战乱的环境中尝到国破家亡的苦果。

当然,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北京,也会在炮火的隆隆声中,遍地瓦砾,断壁残垣。这样的结果虽然值得称赞,但对国家和人民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二是效仿当年的慈禧,逃离朝鲜。

如果玉龙认为垂死西山的清军实力打不过革命军或者北洋军,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退关去满清"龙兴置地"。因为当时东北有两大势力,日俄,对中国虎视眈眈,急于看到中国分裂,从中获取利益。

尤其是野心勃勃的日本,正好借清廷北飞之机扶植溥仪傀儡政权,以实现其险恶"满蒙独立"目的。

玉龙太后的退位诏书粉碎了日本的阴谋。如果玉龙此举完全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他就这么做了"大公无心于我,尧舜禅让之德"其实并不准确。

她更关心溥仪和自己的切身利益。她不希望年轻的溥仪为清朝陪葬,也不希望自己陷入绝境,一去不复返。为了挽救孤儿寡母的生命,她只能接受优惠条件,宣布退位,从而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清皇室成员。

不管玉龙太后签署“退位诏书”的目的是什么,她的这一壮举在客观上起到了"把战争变成祭坛,把五个民族团结成一家人"的作用,也让她从此走向历史,受人尊敬。

3.玉龙皇后的盛大国葬

太后玉龙退位后,终究心中难以释怀,郁郁寡欢,最终病倒。

1913年,玉龙太后的"万寿日"(生日),在内廷接受朝贺时,遇到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大使梁士毅,以外国使节的礼遇向他道贺。宗室大臣大多回避,拒绝加入。庙里只有几个人,伤心到病不起。同年二月二十二日病逝于长春宫,终年四十六岁。[7]溥仪谥号"丁晓玉龙宽申徽浙协会天宝盛京皇后"。

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降半旗三天,文武百官二十七日穿丧服。参议院在2月26日休会一天,除了降半旗。2月28日是追悼期。不仅如此,袁世凯还亲自在手臂上戴上黑纱,为牺牲默哀。当时,军政要员致电名存实亡的清宫,对玉龙的去世表示哀悼。

随后,在参议院议长吴敬琏的倡议下,商会被用作悼念会的组织办公室。全国各地都响应了这一号召。长春、辽阳、凤凰、铁岭、营口等地纷纷举行追悼会,各派代表进京参加追悼会。18日和19日,在大和门前广场举行了全国哀悼会,出席者多达5万人。人民政府于3月19日在太和殿举行了全国哀悼会。灵堂上方悬挂的是"女中学生姚顺"一条白色的横幅,一座玉龙的雕像被放置在灵堂的中央,所有裸露的横梁和柱子都被白布包裹着。大厅里摆满了挽联和花圈。身着清朝丧服和现代军装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

悼念会还决定设立慈禧太后铜像,以表彰她的功绩。据当年的各大报纸报道,玉龙太后去世后,媒体非常惋惜。

驻京大使也对玉龙皇后的去世表示遗憾。除了前往太和殿祭祀,在悼念会期间,所有大使馆都降半旗致哀。

因为光绪的"崇陵"还没完,所以玉龙太后的自贡只能"向暂时的安全致敬"。搬的时候由民国政府仪仗队和军乐队带领,后面是满族传统执事:门哥、曲律(满语音译,即小哥旗)、影阁、明轿子、曲柄黄伞、鹰、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是96个人的"满地黄色""黄刚"(即挑夫所戴的黄杆、黄盖、黄杆绳、绿荷叶帽插黄鹂羽毛,举黄白旗写"向暂时的安全致敬"话说),已经用慈禧太后曾经使用过的专列运到前门火车站(西站),运到河北益州梁各庄宫暂时安全,等待崇陵和光绪皇帝一起入陵。

玉龙太后葬礼后,2000年3月出版了一期装裱版版画《国丧年谱》。这本书的前面是玉龙皇后的御影,上面有一道诏书,宣布清帝退位。其次是太和殿内外12张悼念会照片。还有唁电、挽联、仪式、颂词、悼词、皇室回复、外宾名单、工作人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