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太子为什么要随母姓?汉代的外戚制度有哪些规定?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5 05:39

在汉朝,一些皇帝的儿子在被封为王子时会被冠以母姓而不是父名。本来我以为皇帝这么做是为了示区别,就把这些王子都改成了他们母亲的姓。毕竟,每个皇帝都有很多儿子。但是,一般来说,王子只有一个,绝不会认错人。王子为什么要随母姓?这与当时的制度和规定

是分不开的。其实中国古代人的名字都是很复杂很精致的东西,不像现代人的"姓名"想拿什么就拿什么,没什么大忌讳。那么汉代的命名规则是怎样的呢?

翻阅汉代的古籍,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王侯和女儿往往是随母姓的。比如汉景帝的儿子刘融,在被封为太子李的时候,被称为太子李(他的母亲是李公主);据汉武帝太子刘说,他的母亲是卫子夫,刘被称为卫太子;据刘的儿子说,刘瑾的母亲是,名叫石;东汉末年,皇帝刘勰从小由祖母董太后抚养,因此被称为东侯。汉朝皇帝刘扁,因为是道家(名,非道)养大的,所以叫侯石。这些是男性皇室成员的名字。

皇室女性成员的命名与男性相似,只是稍微复杂一点,这也变相增加了中国姓氏来源的复杂性。比如汉景帝的姐姐刘朴,汉景帝的皇帝刘启,梁王刘武,都是同奶同胞。窦太侯为母,刘朴称窦太主。夏侯惇,汉初英雄夏侯婴的曾孙,娶了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后来嫁给了卫青。他娶的是平阳侯曹寿,然后是夏侯婆,然后是卫青,可见汉代对寡妇再嫁是没有限制的。

然而,平阳公主并不是许多笑话中描述的同父异母的姐妹,而是一个不知名的妃子孙的女儿。所以平阳公主在宫里被称为孙公主。而且,平阳不是她的第一封,而是养心公主。因为她先嫁给了平阳的侯曹寿,所以也被称为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死后,继承她封地的子孙改姓孙,可见卫青的子孙中有一个是孙。我们从平阳公主身上可以看出,她随母姓,儿子随母姓,可见汉代子女随母姓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习俗在皇室非常普遍,不管普通人。

母系社会是什么时候进入父系社会的,通过年代测定确实无法解释清楚。但是,即使名义上的统治者是一个男性主导的王朝,也不代表它就是一个男权社会。

以商朝为例。从表面上看,那是一个男权社会,商朝所有的国王都由男性担任。然而,妇女在全国发挥的作用不亚于男子。当周朝推翻商纣王时,其中一项指控是纣王爱女人。其实这是雪上加霜!周朝深知商朝的运行制度和商朝女性的政治地位。因此,这一指控是站不住脚的。就连周朝其实也是如此。推翻商朝后,也要和蒋介石成为血亲,以巩固其统治。

与其说是先秦三代乃至汉代女性地位高,不如说是统治者在意"大叔"权力的存在。在古代,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巩固统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婚姻。通过与权势家族联姻,我们赢得了尽可能多的支持。一旦事情有变,这些血亲会毫不犹豫地支持他们,因为如果这些王子成为最高统治者,他们的家人自然会受到优待。这样的事迹在先秦时期比比皆是。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汉朝继承了这个习俗。被赐别族姓氏的太子,只有当了皇帝或成了诸侯之后,才能改姓别族(叔)姓刘,而女子终身不变。继承皇位的皇帝为了依靠叔父的辅佐,一般会给叔父一个爵位(称恩泽侯)或者一般的政治待遇。然而,这一制度已被实践证明严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如果皇帝登基的时候已经很老了,如果年纪轻轻就登基了,那么与皇帝政权的情况几乎无一例外。翻看韩曙,这样的记录随处可见。